浅谈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018-02-24 00:02余杏珍
新课程 2018年9期
关键词:图文题意审题

余杏珍

(广东省台山市台城第二小学,广东 台山)

一、注重营造宽松的氛围

兴趣是点燃每个学生智慧的火花;是让学生步入科学殿堂的起步台阶;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的一种强大动力。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成绩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浓,从而缺乏自信心,一上数学课就产生厌倦的情绪,慢慢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学生数学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一般情况下,在数学课堂教学之始,很多学生的兴奋点还没有集中起来,老师就要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转移到特定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的思维尽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这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选用的方法可以展开游戏、进行竞赛等教学活动,营造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充满激情地进行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笔算除法”这一内容时,因为例题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而教材本身的知识是比较乏味的,老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学,我就特别搞了一个小书店,销售员和顾客都由学生扮演,并且许多学生都参与其中,这是一个充满欢乐的小集市,学生显得兴高采烈。当学生对学习的环境和学习氛围感兴趣时,知识就更容易接受,记忆更牢固。

二、注重掌握审题的方法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审明题意、数量关系分析、列式、解答、检验等。而入门的第一步是“审明题意”,现行教材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有文字表达、图文结合、表格形式等,这些“解决问题”的信息量大,形式多种多样,如何明确题目的意图,找寻题目中有用的信息就很重要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审题,例如采用情境再现、边读边记录、画图画线段、手势理解等方法。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42页的笔算乘法时,有一道图文结合的问题,但图意表达不是十分清楚,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题目时,往往一脸茫然,不知所措。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有序地开展观察,有老师,还有三个同学,地上还有几箱饮料,远处是在运动场的边上,这样学生才豁然开朗,了解事情的全部。文字是“9箱饮料一共有多少瓶?”通过审题,学生从在运动场发生的事情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每个箱子里都装有24瓶饮料,9箱饮料一共有多少瓶?”通过图文,让学生想象一个情境,实现了图文的结合、转化,从而完成了审题的第一步,其他的就容易多了。

三、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中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知识的积累,而每个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生活背景等不同形成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在教学时,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尝试,鼓励学生回答出不同的解法、不同的答案,只要学生说清数理就行。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96页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时,我要求学生根据题意,运用学过的整数方法去求,也就是把钱数化成角去计算,然后再直接计算小数,两种不同的方法,体现了思维方式的不同,因而培养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般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方法是单一的,而我们老师还要让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采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手段,使学生在主体性方面发挥最大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43页的例4时,题目有两个问题:(1)小红的爸爸大约准备多少钱才够用?(2)收银员应收多少钱?老师就让学生先自主探究,阅读教材,然后再合作交流,弄清楚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解法是不是一样?学生就老师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钻研,在解决问题时也能一针见血,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生活中解决问题的素材的运用

现行数学课本中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有大量的问题存在于学生的生活当中,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把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觉得很亲切,看得见,摸得着,最大限度消除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畏难情绪。选取的方法如下:

1.让学生根据例题自编题目。

2.同学之间互相编题目。

3.从实际生活中选取素材,提炼问题。

学生根据这些力所能及的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研究和探索新问题。

总之,教材中的“解决问题”不是在某一年级、某一册上出现,它与四则计算结合在一起,融合于整个小学阶段的各年级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适应解决问题的编排特点,将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引导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会把握“数与理”的关系,逐步提升“应与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图文题意审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画与理
明确题意 正确解答
“三招”学会审题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探究
图文配
图文配
一道中考题的五种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