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丽
(山西省祁县贾令镇小学,山西 祁县)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的实效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基础上的,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敏感度,促使学生才思敏捷、思考缜密、应变自如,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观念。那么,如何利用语文学科特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呢?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学科,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从客观上来讲,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学生语言表达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则说明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无论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思维能力都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在具体的教学中,深入挖掘语文学科的语言性质,加强口语交际教学与学生思维培养的结合,让学生通过“说”,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活跃度,提升学生表达兴趣,提高对学生思维训练的方法性和规律性,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遵循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和思维训练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去探索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性和逻辑性,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加深学生思维拓展的宽度与广度。
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感性认识为主的,思维方法比较直观、简单、片面,对此,我们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尊重这一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意识地强化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训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简到难、由浅入深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分析问题、掌握知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思维深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1.引导学生学会动手查资料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上,学生过于依赖课堂,依赖教师,导致学生思维存在一定的惰性,严重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对此,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全面认识以往教学过程中的局限性,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满足自身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一方面,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另一方面,拓展学生思维,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了解,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让学生进行造句训练
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语文能力运用的一个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语文学科教学与思维训练的有效结合,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适当设计一些造句训练,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的应用,发散学生想象,调动学生思维。如:让学生对一些词进行造句,把词放在不同的位置上造出不同意思的句子,一方面,让学生深入理解不同的字、词、句的含义,增强学生词句的表达性和运用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
3.让学生学会梳理文章脉络
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在进一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章脉络,让学生深入感受和了解文本内涵和思想,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
让学生学会分析文章脉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把握学习的规律性和防范性,才能从简单的直观学习转向结构学习,上升到思维学习,通过对文本内容的了解、对结构形式的掌握,“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恰当运用说明方法”,让学生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良好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掌握,另一方面,促使学生语文知识结构体现的健全与完善,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断训练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语文学科的基本特性,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将语文教学与学生思维发展相结合,改变以往语文教学的单一性、被动性,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自主思考,通过口语训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阶梯式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课堂学生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思维的灵活性,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