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雁
(青岛定陶路小学,山东 青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环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新大纲也指出:“培养学生对说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还要认真听别人讲话。”
然而,在一些学校和班级,平日里口语交际课堂往往成了尖子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更多的学生则是陪坐。很多时候,发生口语交际冷场的原因,并不是课堂气氛紧张,而是学生缺乏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的积蓄,造成思维的狭隘性或单一性,影响语言的流畅性或丰富性,使得原来有话可说的话题变得无话可说,久而久之,淤积在心中的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苦衷会直接影响学生交际的勇气,甚至逐渐丧失交际的兴趣。
结合平日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教师在作文训练中,不仅要努力让学生明白口语表达能力对于写作水平的重要性,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学说话、说好话。学生只有做到心口一致、说写结合,才能写好作文。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初入学的儿童虽已具有初步的口头表达能力,但说话时常常不准确、不完整,有时甚至词不达意。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提问、发言、扩句等简单的语言交流进行说话训练,说出今天最重要的见闻,或说出一天最高兴、最难忘的事,特别注意其语言是否完整、规范。当学生回答问题说不出完整的句子时,我便及时指导、订正,或让同学之间相互订正、补充,久而久之,学生说话的内容日渐广泛,说话的积极性日渐高涨,说话的水平日渐提高。
在课堂上,不时地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另外的同学却在干别的事情,这时,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告诉他们应该干什么。小学生倾听能力训练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话习惯。
首先,要求做到“认真地听”。这主要体现在听话的姿势和态度上,即要求学生在听别人讲话时,眼睛看着说话的人,集中注意力,不插话,耐心地听对方把话说完。
其次,要求做到“思考着听”,即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能大体听懂对方的话,考虑对方说话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每次指名让学生发言时,我都要先问问其他学生,“我们该做什么?”他们就知道该认真倾听了。当发完言后,我会再问问其他同学,“请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思考他说得怎么样?”“谁还有补充吗?”“谁还有更好的意见?”等。如此,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而且会激起学生对于表达的兴趣。
图画是激励学生说话的一种强有力的兴奋剂,看图说话是对学生观察、思维、说话等能力的综合训练。因此应该重视发挥图画、实物的作用,从观察图画和观察周围实物入手来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
比如在中年级教学时,如果遇到状物习作课,我经常拿出一个实物,让学生观察,说出它的形状、颜色和用途。慢慢地,孩子们就会说得有条理、有内容,为状物习作打好基础。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实际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口说作者的话,学作者的语言,学作者的遣词造句,学作者的神气、音韵,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对课文中准确优美的词语、生动鲜明的语感、奇特严谨的结构都能留下一定的口语习惯。只有这样,作者的语言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是一种储备,一种财富。有了它,学生写起作文来,笔下的优美词语就如泉水般涌出来,信手拈来,顺理成章。讲起话来不假思索,滔滔不绝。
学生动笔作文前,要创设情景进行说话训练,尽管学生依照图画和实物能够把内容说得较具体,但离开了图真正碰到命题作文,还会是望而生畏的;尽管老师帮助其列出写作提纲,可当他们拿起笔来还会出现干枝不带叶或千篇一律的现象。
针对这个问题,每逢写作之前,我都会针对作文题目设下若干问题,通过鼓励学生回答,启发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比如,我在教学《我熟悉的一个人》时,先让学生回顾课本中学过的写人物的文章,看看课文是怎样把人物的主要特点及优秀品质反映出来的,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交流以下问题:(1)我们学过哪几篇写人的文章?作者通过什么形式把人物的主要特点写出来的?(2)你要写什么人?想通过什么事来突出人物的什么优点?(3)写文章的开头有几种写法?你是在哪篇文章中学到的?因为学生有说话的基础,所以讨论起来发言热烈,文章的中心就好把握了。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机会,激发其表达的欲望,把握契机,有步骤地进行指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的习作也会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