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舟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马安镇新群小学,广东 惠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重视朗读,都提出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著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朱作仁教授也认为:“朗读把文章读出来,是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只有反复的朗读,用心体会,才能真正感受、领略到文中蕴含的真实意思。
发声朗读的时候综合使用了视觉和听觉器官,能够锻炼学生的专注力;通过朗读,学生把书面语言和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联系起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无须教师过多的讲解,自然而然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著名思想家朱熹说过:“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朗读的作用,他能自然而然地打开“由眼到脑”和“由耳到脑”的两条通道,在大脑皮层进行双重刺激,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或文段的记忆。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引导学生把自己当做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读的形式要多样,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要善于用指导朗读和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培养语感,加强情感和美的熏陶。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遇到长句子或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句子,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但是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项内容。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课堂上很多学生不愿意读书,或者朗读的时候口到心不到……这些都说明了学生对于朗读缺乏兴趣。语文课堂是形成学生朗读能力的主阵地。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低年级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适合采用朗读、诵读甚至背诵等方式,因为低年级段的课文整体性强并且充满感性。教学课文时要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重中之重,避免灌输大道理,让学生以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朗读。比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的时候,伴随着朗读,有的学生用自己的小手围成圆圈表示荷叶的形状;有的学生把手掌举过头顶表示荷叶像大伞……这些手势都是学生个人对教材的理解,这种动作和语言合二为一的阅读方式更加有利于低年级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由于中高年级的学生的自学、理解和表达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在语文课文的编排上引进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文章体裁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朗读、浏览、默读……比如记叙文描写比较细腻,感情丰富,可以采取朗读的方式,对于议论类或抒情性的句子等就可以要求学生反复研读,慢慢地掌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对于说明文或议论文,由于语言比较客观,学习这些文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迅速收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可以采取默读、快速阅读或浏览的方式。
朗读不是阅读教学的唯一方式,默读、速读和浏览等也有很高的教学价值。朗读只有从学生的具体认知规律和课文的特点出发,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实施。
朗读的形式多样,但是各种形式的朗读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比如对于对话多的文章,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学生朗读不恰当的时候,及时地让学生跟着教师或录音朗读,但是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机械地模仿,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练、去读;当要突出课文段落重点字词或句子的时候,师生可以一起朗读,教师这时候不仅仅是起到了示范作用,还能让学生加深对这类字词句的理解;当需要造声势、烘气氛的时候,则要求全体同学齐声诵读……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朗读训练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让他们各尽所能。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如果单纯的朗读只会让他们口干舌燥。因此必须创设朗读情境,让他们愿读、乐读、争读。比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渔歌子》的时候,配上了古典音乐,让学生在抒情、轻柔的音乐中进行朗读,学生也随即沉浸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每个人都兴趣盎然,学生的朗读水平也会随之提升。又比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香港,璀璨的明珠》的时候,我对他们说:“香港多美呀,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游客,谁能做一个出色的导游,向游客介绍一下璀璨的香港。”学生的学习热情瞬间被点燃,我顺势引导他们要想做一个出色的导游,自己先要了解香港,把课文读熟读透,而且要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更加吸引游客的注意。看似平淡无奇的几句话就激发了他们读书的欲望,连平时很少开口的学生都跃跃欲试。
由于一节课才40分钟,很多时候朗读训练都是草草了事。那么,如何从课外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教师可以精心地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课外单独或者小组合作的时候带着问题去练读,把感觉读出来,把味道读浓,把兴趣读高,读了以后,让学生互评,互相学习,进而提高朗读能力。
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没有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的语文课是失败的,朗读必须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了朗读的重要性,因此要保证朗读的时间和质量,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亮点”,切切实实提高朗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