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平
(江苏省宜兴市湖滨实验学校,江苏 宜兴)
参加过农耕的朋友大都有插秧的经历,有人将秧苗插得能多密有多密,收成并没有理想的好,而有的人改用育秧盘里培育块状秧苗,把插秧改为抛秧,反而悠闲地获得了大丰收,原因是块状育苗代替手工拔秧,保护了秧苗的根系;抛秧代替插秧,改变了以堵塞发展空间为主的密植方式,让秧苗能自由欢快地生长[1]。联系教学实际来说,尊重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创造出最有价值最高效的发展成果,这就是生本教育。其基本特点是:高效+健康+快乐,其基本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生本语文课堂的实践路径
华东师大郑桂华教授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概念——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她曾提到,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教材的整体性、丰富性、隐秘性特点,需要教师研究教材时进行“二次加工”。
郑教授阐述了这样一个核心观点:语文教学中应该重点挖掘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就是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研究文本时,要细细研究,寻找这篇课文的“妙秘”。找到了“妙秘”,便找到了通向这个文本的秘密通道,也就找到了实现“语文核心价值”的密码。
生本语文,需要改变课堂生态,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如果将课堂比喻成交响乐团般的学习共同体。那么,教师是交响乐团中的“首席指挥”,学生则是乐团中的不同的乐手。
“首席指挥”,在管弦乐队里,“首席”是指第一小提琴手。首席的职责,对应教师,有以下四点:
1.出色的琴手。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最深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2.演奏引导者。教师作为“首席”,应当在预习到课堂节奏、内容安排等方面起着引导作用,纠正课堂偏差,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进入课境。
3.学习参与者。“首席”与其他成员通力协作,共同演绎,成就华美乐章。对应教师也一样,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学习思考,成为学生思维火花的点燃者,应自始至终与学生平等。
“平等中的首席”,是对生本课堂中教师地位的生动描绘。教师只有摆正这个位置,生本语文才有了落脚点,才有实现的可能性。
“学习能力是人类的天赋能力之一”[2]。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情来展开,以学来定教。以学定教,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课前自学——把握学习难度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对课文的生字新词、文本内容甚至思想内涵会有一定的认识理解。教师根据学生自学的程度来设计教学过程,这样,学生学习的难点,正是教师教学的起点,学习必然有效。
2.话题建构——提升学习效度
“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现代汉语辞典》)阅读是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教师根据文本与学情,精心设计“阅读话题”。话题的效度,直接决定着阅读教学中对话的效度,直接制约或影响着阅读教学的质量。
3.分层合作——设置学习梯度
指向“教学任务”的师本课堂,考虑的是如何快速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指向学生为本的课堂,必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那么,采取分层合作教学就是满足学生个体差异最好的办法。这里的“分层”,并非把学生分为两个层次,而是在预设话题时,设置梯度性问题。布置练习时,设置梯度性练习,既能保证优秀学生“吃得饱”,也能让后进学生“有得吃”,不至于丧失学习兴趣。同时,创导小组合作学习,同伴互助学习。学生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指出:“没有小组,就没有生本,就没有面向全体学生。”生本课堂不但重视个体表达,而且重视群体间的交流,是既包含个体学习又包含团队学习的课堂。
4.精讲多练——落实学习的量度
以前形容教师的职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生本课堂,倡导的则是“授人以鱼,不如带至渔场,让孩子们自己捕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然决定着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生本课堂要求教师精讲多练,把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捕鱼”。对于语文来说,就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大量参与听、说、读、写、思的训练。
我们的教学只有真正走向了“以生为本”,才能去追求“高效”。生本语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即以最经济的投入、最简约的手段、最本质的学习,通过学生自身语文实践,使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有明显的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均衡、良性发展。生本教学追求的是任务完成,以外因作用来获取效益。生本教学承认人的精神生命的提升是内在的、自生的、独立的,外部的干预也要首先得到生命的接受,然后由生命实施其对自己的改造,并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学生自身的能量,增进学生的自由思考,使学生的生命发展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因此,生本教学是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由内因作用于外因,促进学习走向高效。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实现生本教学的语文课堂,学生能说会道,思维相对深刻,理解力、表达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均远超师本课堂的学生,更重要的是,生本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为孩子以后的深造插上腾飞的翅膀,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为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人才提供最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