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广播电视台 郑州 450000)
“谁懂得呼吸,谁就懂得播音”。气息是发声的基础,但是,初学唱歌或播音的人,往往会“以情带声”,而不是“以气带声”。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走弯路,甚至是错误的路。
据医学临床统计,为数不少的播音员主持人、配音演员及教师不同程度地患有咽喉炎及声带疾病,比歌唱演员的声带疾病患者比例高很多。很多这些病例是由于不能科学使用和保护嗓子造成的,而气息的科学训练对于嗓音的合理运用及保护又起着重要作用。不正确的发声方法是引起各种嗓音疾病的主要因素。比如大多数教师因为没有接受过科学的发声训练,导致发声器官工作不平衡、不协调;专业播音员主持人虽然大多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培训,但日常工作中如果不能养成科学的用嗓习惯,加上熬夜播音配音或过度用嗓,也容易引起嗓音疾病。播音发声中的呼吸控制方法对于嗓音的圆润通畅耐久很重要,但初学者并不容易掌握。平常的呼吸纯粹是天然的动作,而播音发声或者其他艺术语言的发声则是一定技术性的、后天训练的结果。从播音的角度看,气息是人们与生俱来,而未必清楚和良好利用的本能工具,是应该学会的一项发声基本功。
日常生活中安静时的呼吸方式所需要的空气量不多,只是横膈膜慢慢地轮流收缩与放松,吸气时把腹部的内脏压下去,腹部略呈突出现象,而胸廓并无明显的改变,这种呼吸方式被称为腹式呼吸。而持久地发声必须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才能切实提高播音时对气息的控制能力,使嗓音圆润通畅耐久。无论是吸气量和控制能力,艺术语言发声的要求比日常生活中的说话都要高很多,吸气时全面扩大胸腔的容积,吸气量最大;从动作特征看,则是建立了胸部吸气肌肉群、横膈膜与腹肌之间的联结,增强了呼吸的稳健,有利于控制[2]。运用好这种呼吸法的关键是呼吸肌肉群力量的训练。下面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训练呼吸肌肉的原则和方法:
增加吸气量的核心是“开肋”。开肋一般只是在需要呼吸较多的空气的时候,比如体力劳动或情绪紧张时才会体验到。此时不能单靠横膈膜的动作,而需要运用胸腹的各种肌肉,除横膈膜照常往下收缩外,胸部的有提高肋骨作用的各肌肉也就是所谓的吸气肌肉群也同时收缩,把所有肋骨一齐提高,肋骨的弓弧随之提高并向外展开,使胸腔容量大为增加,从而吸入更多空气[3]。事实上“开肋”还特别适合于舞台朗诵时的呼吸控制和情绪控制。临上台时,导演或老师往往会提醒演员“提气”或者“沉住气”。两种说法看似矛盾,其实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开肋”,使气息吸的深并且受控制,而不是气息浅而浮。
比如“数数儿”或者唱慢歌或小段戏曲。“数数儿”的方法是:身体站稳,作较深度的吸气后,以极轻微的、如“窃窃私语”般的声音,数“一、二、三、……”。数至二三十秒钟时,会有气促和极不舒服的感觉,但切勿中止,反而镇定心神,保持原速度,以极大的自信心坚持下去,一直到实在没有气再数时才停下。训练一段时间之后,即使到了最后仍旧能平稳地数而没有局促或气急的表现。需要注意的是,在数数儿的过程中要尽力保持镇定,尽量做到声音前后一致,切勿开始时声音很清楚而到力竭时声音含糊,可以听自己数数儿的声音判断呼气的动作是否平稳、均匀。做此练习时,虽然胸腔内的空气在减少,气压在逐渐减轻,胸廓在逐步恢复原状,但意识上仍然要尽力维持胸廓在刚吸进空气时的饱满状态,加强小腹和后腰的控制力量。也可以以唱歌或小段戏曲作为慢速的呼气训练。歌唱的呼吸控制非常值得借鉴,如《教我如何不想他》《同一首歌》《月之故乡》《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乐句悠长而音域不是很宽的歌,歌唱发声需要气息缓慢而悠长,与播音的气息要求有相通之处。需要注意的是,歌唱采用的音区较高,而播音使用更多的是中低音区,所以尽量不要唱过高的音。
一般来说,气息饱满时声音就宏亮、清晰,快要用尽时就显得弱而模糊,其根本原因是呼气肌肉群的用力不能均匀控制。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蒂在一部歌剧中唱High C,从开始到结束将近15秒,而前后没有明显区别,正是呼吸控制炉火纯青才能达到的境界。戏曲、歌唱演员和话剧演员的呼吸控制方法都可以借鉴到播音工作中,并没有截然不同的区别。
“蛤蟆气”及其改进:“蛤蟆气”是我国京剧演员练习呼吸采用的方法(这种练习在声乐界相当普遍,国外声乐界称之为“狗喘气”,只是叫法不同,训练方法则完全一样)。动作是:身体站稳,慢慢地吸气,吸到胸腔饱满时,一面尽力维持胸廓饱满状态,一面运用横膈膜与腹肌的对抗持续不断地做短而轻微的“呼气”→“吸气”→“呼气”→“吸气”……的动作,到实在无力继续时才可以停止。刚开始做此项练习时呼与吸的动作可比较慢,以后动作逐渐加快,到能够很稳健、灵活地做到每秒钟快呼快吸四次。对于播音员来说,能够较高质量地一口气连续快呼快吸一至两分钟也就够了。这项练习的要点是:吸气量不能太小,要吸到胸腔约六至九成饱满,两肋(也就是胸廓)明显展开,胸背部感到相当有力,保持胸膛挺高;舌部与下巴放松;在胸廓很坚定的情况下令腹上部突然收缩向外急速呼气。做此练习时,由于胸腔一直保持较饱满状态,内部的压力始终没有松懈,胸部的吸气肌肉和横膈膜需要保持一定的收缩力量才能做到,因此得到了有效的训练,提升了控制呼气的能力。此项练习的传统进出气的通道是口腔,播音界认为气流快速地在喉咙和声带部位进出会对声带造成伤害,于是改进为闭口方式,采用鼻呼吸,练习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酌情而定,并且可与下面的练习结合交替训练。
喉部放松,采用爆发的方式,但力量并不是很大,因为发声的时间很短,全部用声带发出“原声”,不要有意识地发任何有语音意义的声音。此练习与上述“蛤蟆气”中的呼气很接近,不过并不特别要求练习过程中一直尽力保持胸廓饱满状态,可以吸一口气连发数声,也可弹发一下马上偷点气再弹发,大家观察一下军人跑操时喊的口令声就大致明白该如何弹发这种声音了。事实上,此项练习不仅仅高度加强了横膈膜的呼吸控制能力,更能解放喉部和声带发声的负担,使播音发声时圆润持久,不易疲劳。这是一个呼吸控制和发声相结合的综合练习,对于横膈膜力量的锻炼极为有效。笔者在业务实践中有一段时间播出长篇连播节目,在正式进入播音室演播之前,以此方法开嗓约十来分钟,然后连续演播四集约两小时,之后稍作休息,继续为学习播音主持的学生讲课,嗓音依然洪亮饱满,因此对于此项练习的效果推崇备至。
许多新闻类稿件的播音和快速的台词演播需要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但由于吸气量有限,谁也不能无限制地一直说而不换气,这就需要快速的“偷气”技巧。其实,如果你已经对上面的呼吸法运用得较为熟练的话,偷气并不难于掌握。因为,在播音发声向外呼气的过程中,吸气肌肉群(包括胸部呼吸肌、横膈膜和帮助控制呼吸的腹下部肌肉等)始终尽力保持吸气时的状态,也就是说两肋努力保持张开,当发音暂停呼气肌肉群暂时放松时,外部空气马上被迅速吸进体内,并且由于呼吸通道的畅通,进气时的声音很小,动作迅速、流畅。训练偷气法可以用两句简易绕口令作为练习材料:“白石~塔,白石~搭”。 其要点是:在两个“白石”之后、“塔”和“搭”之前空半拍,利用这一段极短的时间把气“偷”进体内。如果方法正确,这两句绕口令可以一直说好久。
做此练习时要尽可能配合呼气的控制,使随气泡呼出的气息均匀、悠长。早晨起床时练习发气泡音最容易,气泡颗粒越大越好,一个一个的很分明,练习一段时间之后感觉嗓子很轻松。许多书中介绍说在嗓子疲劳时发气泡音能迅速恢复,但笔者的感受是,嗓子一旦已经用得疲劳时就很难发出气泡音了,因此还是尽可能的在还没有正式开始播音时就先把嗓子练开,可以使嗓音优美而且持久。
上面说的内容基本都是关于气息和发声的强控制的,是不是说弱控制不那么重要或者很容易掌握呢?绝非如此!事实上有些人做大音量大气势的呼喊时没有什么问题,倒是读一些《雨巷》之类的婉约作品时气息找不到感觉,气息托不住。其实,当你牢固掌握气息强控制的技巧后,在发轻、弱、虚的声音时,同样注意保持两肋的扩张状态,加强横膈膜的控制就可以了。总体上说强控制的训练是弱控制的基础,二者的感觉是一致的,但需要明确的是,弱控制是难度更高的、更精细的控制,它与纯自然状态的低能有着本质区别。
身体健康、呼吸发声器官没有器质性病变才能去正常地训练,身体感冒了就要休息,不可带病训练。
如果方法错误,刻苦的练习只会使错误的呼吸发声方法更定型,以后改起来更困难。
用嗓和呼吸控制是技能,即便是你已经掌握了其中诀窍,如果长时间不练,“功力”很快就会衰退,再次找到正确感觉又得一段时间。
待嗓子已练开、进入良好状态之后再开始播音。这样,不仅能让听众感觉你的嗓音圆润动听,精神饱满,而且让你嗓子轻松,声音持久保持良好状态。不要在嗓子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开始播音。记住,当嗓子已疲劳发沙时再去做恢复性的练声只是迫不得已的补救措施。
无论方法多正确、多科学,如果不加节制的使用,好嗓子的本钱是会很快被挥霍光的,只会早日造成你漂亮的嗓子失去光彩,也会令你过早地离开喜爱的播音岗位。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前辈如曹山、方明、丁然、林如、雅坤、于芳等,从笔者少年时(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直到他们已经退休后的今天,嗓音听起来一如昨日,真是让后辈羡慕。而进一步探求他们永葆声音青春的秘诀时我们会发现其实并不神秘,就是坚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科学的训练和对嗓音有所节制的使用。记住,好嗓子是练出来的,而不是简单地“使”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