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静
(江苏省涟水县南门小学,江苏 涟水)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和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批注式阅读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需求,促使其在阅读过程中细致圈评内容,做出相应注解,引导其将所感所悟跃然于材料之上,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及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其语文阅读能力与综合素养。
所谓的批注式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使用特定的符号或文字随时标记在所读的书页上,写下所疑、所感、所想的一个动态思维过程。这样的阅读方式能够结合学生兴趣、爱好与特长等,促使其主动运用已有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深入文本之中,延伸作者意图,深化个人思想情感,从而深化语文阅读的内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以文本为中介的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对话,从而实现语言训练。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导,繁琐的分析替代了阅读时间,师生问答仍然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一些教师为了教学进度的完成让学生草草读文,匆忙地让学生说一说:阅读中感受到什么?有哪些体会?等等。还未深入研读文章就急忙联系课外,或读、或写、或演、或拓……课堂教学蜻蜓点水,没有深厚的意义;还有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想方设法地提出问题,导致学生疲于应付问题的答案,反而无暇去认真阅读、感悟文本。在这样的“问题炸弹”下,文章的艺术形象消失了,丰富、真切的个人感受也不见了,只剩下“只字片语”;一些课堂教学伴随着教师的一声令下就开始集体游戏、合作表演……课堂氛围热热闹闹,学生也学得开开心心,乍看似乎是阅读的高潮,实则是学生随心所欲的胡闹。
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批注式阅读策略的合理实施,创设一定的课堂情境与氛围,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建构的意境之中,真正用“心”去阅读、品味、揣摩、感悟,从而加强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间的对话,全面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语文阅读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批注式阅读方法与习惯的养成也需要学生正确的方法和长久的训练。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内外预习、自学中多动笔,加深理解与记忆,从而增强资料储存,吸引其注意力,提升其综合分析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容,还应引导其立足于文本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事、物、景、情、理等,从而促使其获得更大的阅读收益。
例如:在阅读《海伦·凯勒》一文之后,在学生对文章的观点、特点、表达技巧等批注之后,思考一下:一个残疾人能考上大学,为什么健康的人却不能好好学习呢?这就是对比联想。另外,描写人物为什么要重点“刻画眼睛”?反衬、烘托等手法又有怎样的作用呢?引导学生延伸课本内容,由此及彼地进行阅读与思考,甚至是探索人生的意义,从而获得更多的收获。
小学生年龄较小,认知水平有限,认识的汉字也不多,所以,有时候阅读对其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比如:在《猴王出世》的教学中,虽然学生阅读之后感觉很美,但具体美在哪里又说不清楚。究其原因,原来是学生对“围圆、天真地秀、日精月华、隧”等生僻的词语不理解。虽然“似曾相识”却不能“津津乐道”。因此,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注”,马上拿出字典来查询这些字词的意思,并做好标注,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水平。
综上所述,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旨在促进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方向的转变。在这个动态的思维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边读边注、边读边思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惯,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更加主动地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全方位的直接对话,并在“圈点勾画”中注明自己的思维轨迹,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全面提升阅读能力和综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