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进
(江苏省宜兴市湖滨实验学校,江苏 宜兴)
新课程改革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形式、模式的转变,而更加注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创新,因为教师的行为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在实际的各学科课堂教学中,诸多的因素、滞后的教学思想,导致教师的行为出现形形色色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更造成课堂教学整体效果的下降。鉴于此情此景,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师认真地分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行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采取有效的对策进行改进和矫正,及时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把握课堂教学的实质和内涵,运用符合学生心理和教学模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文主要解析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以及实施哪些对策进行改进。
处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思维意识逐渐发生转变,尤其是语言的组织和运用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然而由于部分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师忽略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变化,在采用课堂导入语言时,单一、乏味,程序化严重,没有真正认识到过渡语言的重要性。比如在讲解《美丽的南沙群岛》这节课的知识时,教师仅仅采用寥寥数语结束导入,“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哪些知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知识,那就是《美丽的南沙群岛》”,这种在一些教师心中认为是万能的导入性语言,既没有激情,又缺乏趣味,重复性地使用,导致学生对课堂没有紧张感,更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调动。
一直以来,课堂提问是教学效率提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因为只有在多样化的提问中,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让教育者了解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但是,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地夸大课堂提问的功能和效果,在提问中,没有目的性,更不注重分层提问,造成课堂提问效果不佳,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好。比如学生在学习《虎门销烟》这节课的知识时,教师为了尽快地带领学生进入新知的学习,一般情况下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你知道关于虎门销烟的历史故事吗?”“虎门销烟中涉及历史人物是谁啊?”“他在历史上有哪些功绩啊?”这三个问题,应该是与我国近代史的历史紧密相连的,而教师的这种问法,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偏离问题的实质,更不能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地学习。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创新性教学理念融入,引导学生主动生成知识观,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师要以科学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树立创新性教学思想,从整体上把握课堂教学的进度,面向全体学生,促使所有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比如在讲解和分析《海底世界》这一课的知识时,教师强化学生的个性发展,以新课标为落脚点,渗入创新性教学思维,利用多媒体制作出生动形象的课件,为学生展示海底美妙绝伦的世界,让学生对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以推动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和实施。
在平常的小学中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解决的方式,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从而及时改进错误的教学行为。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三顾茅庐》的知识时,教师需要恰当地借助《水浒传》的视频,让学生进行观看,然后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回顾、分析和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想要彻底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需要各学科教育者的密切配合。作为小学中年级的语文教师要把握这一时期的特殊性,扭转以上陈旧的教学行为,采用上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行为,展现课堂教学改革的强大优势,从而确保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