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均
(重庆市合川区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化,是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中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他以学科知识能力为基础,整合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在解决问题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健康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维度。
体育核心素养不是新的概念或理论,而是体育教学本质的最大化体现。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及能力表现,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以前只停留在“三基”教学上,没有把技能及能力作为终极目标。
从“重视知识与技能教学”转向“重视核心素养培养”。体育教学的目标及手段均要转变。强调面对简单或复杂情境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改变以往每一堂体育课只教单个运动技术动作的模式,知道所学动作技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如何运用;强调让学生多参与体验及比赛活动;强调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并及时作出评价。
从知识技术转向能力的学习目标设置;从“三基教学”转向技能、能力设置学习目标。三基教学的学习目标设置(以行进间运球为例)
如:基本(或80%的学生)掌握篮球行进间运球技术(强调只掌握动作技术);能力培养的学习目标设置:(以行进间运球为例)如:发展学生行进间运球能力或提高学生行进间运球能力。(强调能力培养:能保护好球;能过人或障碍)。
学习目标的设置:目标的设置应该包含体育核心素养。以往先列学习内容已经无法包含学习目标的全部含义,对比一下教学顺序。学习内容:行进间运球,教学顺序:讲解—示范—练习—纠正错误—再练习。整个过程离开不了行进间运球。学习目标:发展学生行进间运球能力。传球—接球—运球—突破—分球或上篮,教师在各组中进行指导。
技能目标:创设情景,体能:以身体素质为主的“课课练”心理或社会适应能力:在情景中去体现及培养。如意志品质、自信等。
学习目标的设置要完成核心素养
(1)提高运动能力—发展体能和运动能力;
(2)形成健康行为—参与、心理及社会适应;
(3)培养体育品德—责任自信及规则意识(目标要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
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采取的综合方案,根据学习目标结合学校、学生、教师特点而制定的教学行为及方法。根据学习内容不同分为发现式和再现式。通过体验学习、比赛去完成目标为发现式(在练习及比赛中去提高运动能力),如:球类、田径、游泳等教材内容;教学之后通过展示或对练去完成目标为再现式(在展示、创编实践中获得运动能力),如:健美操、啦啦操、武术等教材内容。提倡教与学相结合,边教边学,精讲多练,边讲边练,强调课堂上教师要参与练习及指导。
提倡“体验—探究—学习”教学策略:
①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能力水平。
②探究:创设情景的“合作与探究”学习过程。
③学习:教师指导与学生练习相结合(练中教与学、赛中教与学)。
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是指人在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是较大的练习密度、适宜的运动强度。1979年第一次提出体育课要注重运动负荷指标,要求练习密度达到30%以上,强度指数即心率指数(课中每分钟平均心率除以安静状态每分钟心率)在1.5~1.8之间。
适宜运动负荷要求:课的练习密度达到50%以上,小学阶段平均心率达到120次左右,初中和高中阶段平均心率女生达到135次左右,男生达到140次左右(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水平可上下浮动10次左右),提高练习密度的最好方法:有效组织、合理分组、精讲多练、边讲边练。练习密度和运动心率这2项指标将是评价一堂体育课的重要标准。
(1)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健康体能和运动体能。
(2)健康体能与人的生命和生活密切相关,是维持基本生命活动和生活的基础,包括身体成分、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等。
(3)运动体能与运动动作技能密切相关,对于提高运动水平非常重要,包括灵敏性、协调性、力量、速度等。
(4)健康体能与运动体能相结合;根据学生身体特点及运动水平选择不同的体能练习方法。
(5)体能练习与准备活动、放松活动相结合,每堂课必须保证5~8分钟的体能练习时间。
体育教师的责任:在教会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方法的实践中,夯实学生生命健康、幸福生活、贡献社会,给学生留下终生受用的优秀品质。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体育学科要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让体育为健康服务、为人服务、为生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