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学分转换与积累体系在德国的实施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2018-02-23 02:11林璐
高教探索 2018年12期
关键词:学分制

林璐

摘要:欧洲学分积累和转换体系已经在欧盟实施了二十多年,为推动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做出了极大贡献,是成熟的学分制度典范。作为欧洲的教育强国,德国从一开始就积极推动ECTS在本国高校的实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本文分析欧洲学分转换与积累体系在德国的实践情况及其积极效果和存在问题,揭示其对我国学分制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欧洲学分转换与积累体系;学分制;德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改革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都呈现全球化、数字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建立合理、透明、灵活、适用面广的学分制度对于促进学生的流动、建设灵活多样的学习平台、促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实现终身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纵观全球,欧洲学分积累和转换体系是比较成熟的体系,而德国作为欧洲的教育强国,在该体系的实施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其积极效果及存在问题,能够为我国的学分制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ECTS的诞生与发展

欧洲学分积累和转换体系的全称是the 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简称ECTS,是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的产物。1989年它作为欧盟促进学生流动的“伊拉斯谟计划”的一部分首次被引入,用于对学生在国外学习获得的学分进行转换。从1989年到1997年,欧盟继续对ECTS进行完善,使其成为由学分转换和学分积累两个部分构成的完整体系。1999年6月18日,来自欧洲29个国家负责高等教育的部长共同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的目标,确定了欧洲范围内的高等教育系统的共同框架。[1]统一的学分体系是《博洛尼亚宣言》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ECTS开始在整个欧洲得到全面的推广。

2004年,欧盟委员会第一次发布《ECTS用户手册》,就学分积累和转换体系的实施背景、基本原则、具体操作和核心文件等作出了统一规定。按照规定ECTS体系的基本,这个文件为引入ECTS的高校提供了指引,也为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了参考。此后,欧盟委员会根据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最新发展,分别于2009年和2015年对《ECTS用户手册》进行了修订。

与传统的学分制度相比,ECTS体系的最大特点是不再以教师授课的学时为计算学分的基础,而是全面考虑学生取得学分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其评分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在ECTS诞生之初,它的主要功能是簡化学生在不同国家、不同学校取得的学分之间的转换,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国际流动,它的好处已经得到了实践的验证。按照欧盟制定的目标,到2020年至少20%的大学毕业生要具有在外国学习或实习的经历,且学习时间达到3个月以上或至少取得15个ECTS学分。ECTS还为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它帮助高校和教师有效地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课程,学生则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并组合课程模块,此外它还大大提高了高等教育的透明度,为未来的雇主们提供了衡量毕业生能力的标准。[2]

随着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学习形式越来越灵活,网络课程、移动学习等新兴学习平台不断涌现;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也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他们的学习目的越来越多样。这些新的趋势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提供覆盖面更广、形式更加灵活的课程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ECTS体系的学分积累功能的优势更加明显:无论学生是全职学习还是半工半读,无论是在课堂上听课还是接受远程教育,都能够用ECTS体系进行学分积累,这对实现终身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ECTS在全欧洲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东南亚、拉丁美洲、非洲等地区也开始了参照ECTS建立学分制度的尝试。[3]

·比较教育·欧洲学分转换与积累体系在德国的实施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二、ECTS在德国的实施过程与现状

德国一直是欧洲的教育强国,其高等教育的质量得到全球的认可,但因为德国近代以来实行的是特殊的硕士-博士两级学位制度,没有学士学位,这一体系与英美等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缺乏兼容性,严重影响了德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交流;另一方面德国高等教育系统对学位学习过程要求严格,学位获得过程淘汰率高,学生学习时间过长,也大大削弱了德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德国很早便意识到必须对高等教育制度进行改革。1999年,德国作为首批成员国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积极参与欧洲高等教育的一体化进程,具体措施包括引入英美式的学士-硕士学位制度,积极引入和推行“欧洲学分积累和转换体系”。

1998年颁布的《德国联邦高等教育基准法》第四次修订稿中,就已经提出德国各州应开始在高校逐步建立学分制。该法案的第15章第3节中提出“应建立一个用于证明学习和考试成绩的学分体系,使得将取得的学分转移到本校或其他高校的其他专业成为可能。”1999年3月5日,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ultus minister konferenz,简称KMK)做出决议,要求希望建立新的学士/硕士课程的高校,其课程必须模块化并引入学分体系,这意味着ECTS被正式定位为一个集学分转移和学分积累功能于一身的体系。[4]

德国推行ECTS的前提是课程的模块化,即将某个专业的所有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体系和架构分为不同的模块,相同模块中的教学内容从主题、时间上相互关联。每个模块的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两个学期,而且要通过至少一门考试或取得对应的成绩证明才能得到这一模块的学分。[5]德国的学分单位被称为“LP”(Leistungspunkte),有些高校也称“SP(Studienpunkte)”“KP(Kreditpunkte)”或“CP(credits points)”。根据欧盟委员会的规定,全日制学生每学年的学习时间计算为60学分。目前德国高校要求全日制学生的年总学习时间应为1800小时,即每一学分代表着30个小时的学习量,这高于欧盟成员国年1500小时的平均值。课程设计要遵循这个基本逻辑来分配课程时间。举例来说,选择一个5个学分的模块意味着平均每个学生要花费150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包括预习时间、参加讲座的时间、完成作业和准备考试的时间。学生在6-8个学期内修满180-240个学分便可获得学士学位,继续深造2-4个学期,共修满300个学分后可获得硕士学位。[6]与其他加入博洛尼亚进程的国家不同,德国对学习时间并没有硬性规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进度,兼职学习、远程学习、在职学习都是允许的。

在ECTS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德国对其评分方法进行了数次改革。2000年6月,德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Hochschul rektoren konferenz,简称HRK)建议使用ECTS评分体系代替德国原有的评分体系,并确定了原有分值与ECTS等级的换算标准。[7](见表1)

这为课程模块化和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基本的原则,确保了统一的发展标准。很快,学分体系便得到了推广,仅在2000/2001学年便有185所德国高校在1340个专业引入或实施了ECTS。

但由于每个专业和每个高校的评分标准存在极大的差异,而且如果只采用ECTS分数进行评分,无法与其他学生的成绩进行对比,也无法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德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在2004年2月的决议中提出对2000年的建议进行修改,不再简单地使用换算标准对分数进行转换,而是继续使用德国1-5分的评分标准,将ECTS分数作为补充。具体的操作办法是根据学生成绩给出1-5分的绝对分值,再按照全体学生的成绩分布给出相对分数,即ECTS分数。其中成功地通过考试的学生按照以下标准进行评分(如表2):

对于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也进行了成绩等级的区分:FX意味着未通过,在成绩获得认可前有必要取得进步,F则意味着未通过且必须取得显著进步才能获得学分。为了体现ECTS分数的参考意义,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学生群体作为参照,一般情况下都是一个系或一个专业的学生,如果学生人数过少,则可以选择近三到五年参加同一课程考试的学生成绩作为参照。[8]

但是之后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评分方法过于复杂,而且由于德国的评分只有五个等级,很难与欧盟建议的ECTS评分等级进行对接。2010年,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根据2009年版《ECTS用户手册》中的建议引入“ECTS分级表(ECTS-Einstufungstabelle)”,不再按照A-E的等级给出分数,而是附上获得每个分数的学生人数比例。按照规定,在学生的毕业成绩中必须附上ECTS分级表,对于各个模块的成绩则可以根据需要提供。[9]以某高校公布的本科毕业成绩ECTS分级表为例,该表格每年公布一次,均以近三年获得本专业本科学位的学生毕业成绩为统计对象,分段列出排名前50%的学生的最低分数(例如2014-2017年企業经济学专业排名前10%的学生最低分数为24分,前20%的最低分数为26分),并详细列出了获得每个分数的学生人数及其比例,表3为该校企业经济学专业2017年的ECTS分级表[10]: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ECTS分级表都是由学校统一制定的。因为进行相关计算只需要学生人数和成绩等基本数据,而且仅使用简单的计算软件便可得出结果,所以这个方法不会给管理部门带来额外的负担。当然,分级表的评分方法也无法实现绝对的客观,尤其当某一专业就读人数较少的情况下,其参考价值会大打折扣。如果将不同年级的学生成绩进行对比,则难以衡量不同的考试时间、地点和题目难度对成绩带来的影响。但总的来说,ECTS分级表的运用使德国高校的评分体系更加透明,不仅能为对学生在其他高校取得的学分进行转换提供参照,对就业单位合理评估毕业生的水平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三、ECTS体系对德国高等教育的积极意义与存在问题

根据德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2017年11月的统计,2017/2018年冬季学期德国高校提供本科学位和硕士学位的专业已占所有学位914%。[11]在所有这些专业中都实施了统一的学分制管理。德国推行ECTS体系的初衷是提高高等教育的竞争力,这已经在几个方面得到了实现。

首先,ECTS体系的实施大大简化了学习成绩的换算程序,有助于简化各个高校的管理程序,提高学生的流动性。德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的统计显示,2013年大约三分之二的德国大学生都在就读期间以交换学习、实习、读语言班等形式在国外学习过至少一个学期。根据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的问卷调查,2015年德国学生在境外取得的学分70%都得到了承认。[12]ECTS方便透明的学分转换功能保证了学生在其他学校或其他国家取得的学分都能够得到认可,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交流项目的积极性。根据DAAD的调查,95%有过国外留学经验的德国学生对他们的经历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其中36%的学生收获超乎预期。[13]

其次,学分制的实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规划和完成学业,帮助学生缩短学习时间,降低中途退学率。由于ECTS的计算方法全面考虑了学生取得学分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使学习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更合理、更有计划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在ECTS体系下,贯穿整个大学期间的课程考试代替了一考定胜负的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降低了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也改变了由期末考试等大考来决定毕业总成绩的状况。即使学生没有通过考试,也只需要补考相关的课程即可,提高了学习的整体效率。根据德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中心的统计,2012年全日制学生平均需要7个学期的学习便可以取得学士学位,108个学期便可以取得硕士学位,比原有学制下获得硕士学位的平均所需时间缩短了2个学期。攻读学士学位的学生退学率从2006年的30%下降到了2012年的28%。[14]

可以看出,ECTS使学生的流动性大大增加,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更加灵活,让学生在学习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允许学生根据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来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因而对提升德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是,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实施ECTS的过程中,德国的教育界和学术界也出现过一些反对的声音。有学者指出,由于ECTS体系的实施是以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改革为背景的,因此政界采用了一种“从上至下”的方式,即由政界直接向高校提出进行体制改革的要求,而为了节省经费,不得不快速地实现这一改革的过程,而未对其实施理念和具体的措施进行广泛的讨论,因此学分标准的制定具有任意性,也未能真正实现高校教育由“以教师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15]

随着ECTS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德国学生倾向于尽快完成学业,根据2007年的一项调查,48%的学生希望以最短的时间完成大学学习,而在传统体制中,仅有344%的学生表达了这一愿望。这一现象与以学习时间为计算标准的学分制的推行不无关系。退学率的变化也体现了学生急功近利的倾向:以2006年到2012年为例,虽然大学生的总体退学率比往年有所下降(从30%下降到28%),但从学校类型来看,退学率下降的主要是应用技术类高校(Fachhochschulen)(从39%下降到23%)。在更注重理论学习的综合性大学(Universitten),退学率反而从25%上升到了33%。[16]这从某种程度反映德国学生更加倾向于选择实用性的专业。因此专家们担心,完全以修满学分为目的的学习,会导致学生知识的碎片化,从而导致德国科研能力的下降。他们还担心学时的缩短无法保证高校培养出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学生,担心德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受到破坏。[17]

四、德国实施ECTS的借鉴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教育优先发展,建立起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互沟通、持续与间断学习相互结合、正式与非正式学习成果相互折算的弹性学习制度。其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18]虽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推行了学分制,对每门课程都规定了相应的学分,也对修业年限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学分的评定主要仍以授课时间为衡量标准,以计划性为主,而且仅适用于在校学生的学分积累,无法实现灵活的学分转换和积累功能,因此对学分制进行优化改革势在必行。

(一)充分开展调研、进行宣传、提供指导

为了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我国各高校应设立可以量化的、通用的学分指标体系,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但是在引入完全学分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循序渐进、全面布局,并采取适当的配套措施,以保证它的顺利实施。从德国的经验来看,推行ECTS是由政府主导的行为,因此虽然得到了迅速的推行,但也造成高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无法预计的实际困难。我国在推行学分制的过程中应该广泛征询高校管理者和师生的意见,力求按照统一、客观的标准确定学分的量值,尤其要避免仅仅根据授课时数来确定学分量值的做法。目前许多学校在计算学分时直接将一门课程的每学期学时数作为参考,这就无法保证按统一的标准来计算学分。举例来说,与理科学生相比,文科学生修学分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加难以计算,理科学生在实验室里呆的时间可以量化,可文科学生为搜集资料在图书馆埋头苦读的时间却往往无法量化。如果不全面考虑学生需要真正付出多少个小时的努力,就违背了学分制的初衷。

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学分制度,必须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按照欧盟的相关规定,实施ECTS的学校都要公布课程的ECTS信息包(ECTS information package),对学校、课程和相关管理程序进行详细的解释,这既能帮助本校学生选择课程、修满学分,也能帮助外校学生了解学分转换的相关要求,是推行ECTS有效保障,值得我国借鉴。由于学分制对学生自主性的要求更高,必须在实施初期对学分制进行充分的宣传,让学生改变“跟着教学计划走”的思维模式,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现在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实施了导师制,由專业老师指导学生选课,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

(二)完善政策保障和制度保障

负责ECTS实施的是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和德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两个机构,它们与各高校、管理部门密切合作,提供与ECTS相关的指引和协助,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调查,为ECTS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要在我国建立通用的学分制度,也必须有相关教育部门的指导和调控,才有可能为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的高校进行学分转换清除障碍,扩大学分制的应用范围。

为了避免学生以取得学分为唯一目标,学分的设计必须科学合理,学分不仅要从数量上体现学生投入的时间,还要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这就需要建立合理的学分评价体系。为了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作用,必须建立完备的监管体系,将学生、教师、管理者都纳入到这个体系中,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评估等定期对学分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进行监管。德国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定期对学生取得学分所需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评估,如果与学分数不符则必须对学分数或课程内容作出调整,这有助于保证学分制度的公平合理,值得借鉴。[19]为了灵活、迅速地根据就业市场需求等条件的变化对教学和学习计划进行调整,在对学分制度评估时还应参考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意见。

(三)为“终身学习”服务

德国的学分转换系统涵盖所有正规、非正规形式的高等教育,它有助于推动终身教育的发展,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同样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把高校的学分制推广到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层面,将是学分制继续发展的方向。

2012年开始,我国由教育部牵头在各省市推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目的是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这体现了我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结合。但是,学生开展创业项目、参加校外实践等在学校以外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并未被纳入学分体系,这不利于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开展社会实践。这方面德国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由于许多德国学生在高中毕业后都选择先工作一段时间再进入大学,德国教育部早在2005年便发出倡议,建议以ECTS为基础建立职业资格的认证标准,保证学生在职业培训和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可以在大学学习中得到认可。[20]针对德国大学生中途辍学率较高的情况,德国教育部还设法帮助辍学的大学生转入职业教育体系,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取得的ECTS学分在职业教育中得到承认。这些举措都完善了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避免学生在相同的学习内容上浪费时间。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缺乏衔接,造成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将学分制度的适用面扩大到不同类型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学分制度的学分转换和积累功能,建设完备、开放、公平的终身学习体系。

学分转换和积累体系具有适用性广、指导性强等特点,对促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有重要意义。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德国成功地实施和推广了ECTS,尤其在学分标准的制定、学分制度的监控和推广等方面形成了完备的体系。我国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借鉴德国的经验,对学分制进行优化和改革,使其充分发挥优势,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建立终身学习型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曹德明.博洛尼亚进程:欧洲国家重大的高等教育改革框架[J].德国研究,2008(3):66.

[2]European Commission.Europisches System zur bertragung und Akkumulierung von Studienleistungen (ECTS)[EB/OL].[2018-02-12].https://ec.europa.eu/education/resources/european-credit-transfer-accumulation-system_de.

[3]European Commission.ECTS Leitfaden 2015[EB/OL].[2018-02-12].https://ec.europa.eu/education/sites/education/files/ects-users-guide_de.pdf.

[4]Hochschulrektorenkonferenz.Hintergrund ECTS[EB/OL].[2018-02-12].https://www.hrk-nexus.de/themen/studienqualitaet/ects-und-kreditpunkte/hintergrund-ects/.

[5]Gehring,Wolfgang.Leistungspunktesysteme – eine erste Bilanz[M].Universitt Verlag Ulm.2005:11-12.

[6]Hochschulrektorenkonferenz,Projekt Nexus.Module,ECTS-Punkte und Workload[EB/OL].[2018-02-12].https://www.hrk-nexus.de/themen/studienqualitaet/ects-und-kreditpunkte/module-ects-punkte-und-workload/.

[7]Hochschulrektorenkonferenz.Zum ECTS-Notensystem.Empfehlung des 191.Plenums vom 3./4.Juli 2000[EB/OL].[2018-02-12].https://www.hrk.de/positionen/beschluss/detail/zum-ects-notensystem/.

[8]Hochschulrektorenkonferenz.Entschlie Bung des 98.Senats vom 10.02.2004.ECTS als System zur Anrechnung,bertragung und Akkumulierung von Studienleistungen[EB/OL].[2018-02-12].https://www.u-asta.uni-freiburg.de/politik/bologna/texte/hrk_ects.pdf.

[9]Lndergemeinsame Strukturvorgaben für die Akkreditierung von Bachelor- und Masterstudiengngen.(Beschluss der Kultus minister konferenz vom 10.10.2003 i.d.F.vom 04.02.2010)[EB/OL].[2018-02-12].http://www.kmk.org/fileadmin/Dateien/veroeffentlichungen_beschluesse/2003/2003_10_10-Laendergemeinsame-Strukturvorgaben.pdf.

[10]TU Clausthal.ECTS-Einstufungstabellen[EB/OL].[2018-02-12].http://www.studienzentrum.tu-clausthal.de/das-studienzentrum/pruefungsamt/ects-einstufungstabellen/.

[11]Hochschulrektorenkonferenz.Statistische Daten zu Studienangeboten an Hochschulen in Deutschland.Studiengnge,Studierende,Absolventinnen und Absolventen Wintersemester 2017/2018[EB/OL].[2018-02-12].https://www.hrk.de/fileadmin/redaktion/hrk/02-Dokumente/02-03-Studium/02-03-01-Studium-Studienreform/HRK_Statistik_BA_MA_UEbrige_WiSe_2017_18_Internet.pdf.

[12]Hochschulrektorenkonferenz.Europische Studienreform.Gemeinsame Erklrung von Kultusministerkonferenz und Hochschulrektorenkonferenz (Beschluss der Hochschulrektorenkonferenz vom 10.11.2015 sowie der Kulturministerkonfereny vom 08.07.2016)[EB/OL].[2018-02-12].https://www.hrk.de/fileadmin/redaktion/hrk/02-Dokumente/02-03-Studium/02-03-01-Studium-Studienreform/Bologna_Dokumente/KMK_HRK_Studienreform_GemErklaerung_2015_2016.pdf.

[13][14][16]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Bericht der Bundesregierung über die Umsetzung des Bologna-Prozesses 2012-2015 in Deutschland[EB/OL].[2018-02-12].https://www.bmbf.de/files/Bericht_der_Bundesregierung_zur_Umsetzung_des_Bologna-Prozesses_2012-2015.pdf.

[15][17]Hartwig Brandl,Daniel Gunzer.ECTS:Die Workload-Problematik.Zur Kritik europischer Hochschulpolitik,in Forschung und Lehre unter Kuratel betriebswirtschaftlicher Denkmuster[M].Verlag für Sozialwissenschaften.2009.

[18]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8-03-15].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19]Gehring,Wolfgang.Ein Rahmenwerk zur Einführung von Leistungspunktesystemen[M].Universitt Verlag Ulm.2002:14.

[20]Dantenbank zur Anrechnung Beruflicher Kompetenzen.Anrechnung Beruflicher Kompetenzen[EB/OL].[2018-03-15].http://www.dabekom.de.

(责任编辑赖佳)

猜你喜欢
学分制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路径探究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高校实践育人学分制模式构建研究
学分制下的校院教学运行管理思考与实践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学分制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考核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