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林
摘 要:传统小学英语课堂依然存在着教师输入多与学生输出少、教学统一化与学习个性化、教学目标多维性与教学方式单一性、知识的机械学习与能力的综合运用等突出矛盾问题。微课以视频教学为载体,拓展了教学空间,并以其先学后教“翻转课堂”的优势辅助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微课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辅助性分别体现在“微”“课”“程”三个方面。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微课;辅助
英语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理解与表达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等。但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因素的影响,当前的小学英语课堂依然存在着教师输入多与学生输出少、教学统一化与学习个性化、教学目标多维性与教学方式单一性、知识的机械学习与能力的综合运用等突出的矛盾问题。审视当前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必然趋势。微课的出现,给课堂带来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的重要变革。微课以视频教学为载体,拓展了教学空间,并以其先学后教“翻转课堂”的优势有效地辅助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微课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辅助性分别体现在“微”“课”“程”三个方面。
一、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微”辅助性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促进了小学英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资源进行“微”挖掘和课程的“微”开发。微课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微”辅助性体现在:(1)“微”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2)“微”内容,教师可以针对一个教学重点、难点、一个教学环节或者是一个语言知识点进行教学。(3)“微”配套资源,有与所教内容相配套的教学设计(微教案)、素材課件(微课件)、练习测试(微练习)、教学反思(微反思)、学生评论(微点评)、学习反馈(微反馈)等辅助性教学资源。(4)“微”风格,教师可从“微小”的切入口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如有些教师擅长英语口语,以朗读作为突破口;有些教师擅长简笔画,以情境的创设来进行词汇教学;有些教师擅长书写,以巧妙的英语书写设计来提高学生的书写。(5)“微”学习。相对于教师的“微教学”,学生则体现于“微”学习。微学习的基本特点在于学习可随时随地进行。微课拓展了课堂的教与学,极大地减少了学习工具和学习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学习模式的广泛化。
二、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课”辅助性
在传统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先教后学是主要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系统教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完成知识传授的过程,在课下,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微课将教学从课堂内延伸到了课堂外,以其先学后教的优势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微课对课堂教学“课”的辅助性体现在对传统课堂的翻转。(1)课前微课实现自主学习。在学生课前的英语学习中,学生通过教学微视频,提前进入英语学习情境,自主完成“任务单”或“导学案”,为课堂学习和交流起到铺垫作用,同时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2)课中微课实现深化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则是基于微视频的学习情况,通过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与合作等活动,帮助学生深化学习内容的认知,完成知识的内化。(3)课后微课实现巩固拓展。通过课后微课补充英语学习资源,让学生把习得的语言进一步地运用到生活的语境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程”辅助性
有效的知识阐释和传递需要系统化教学与学习。微课虽短小精悍,但在广度、深度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其内容零散化与碎片化,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一节微课是对教材的“微”开发,那么对教材的深度开发则需要一系列微课来实现,所以教师要建立从微课走向微课程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深度学习获得系统化的知识,从而更好地补充课堂教学。微课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程”辅助性体现在微课的系列整体设计上。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会设计单个知识点的微课,而且要会设计一个单元、一个专题的微课程。对于小学英语教师,从微课走向微课程可遵循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首先,确定微课程的主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如教材教学内容、重难点或单元主题,结合当前小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实际需求,确定并选择相应的微课程主题,如小学英语的字母单词书写练习、简易音标拼读、国外文化介绍、英语故事、阅读、朗诵、口语听力教学等。其次,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分类。确定微课程主题之后,对主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分类,并形成系列。再次,制作微课。针对于每个主题的知识点,进行“微教学”设计,并制作相应的“微课件”“微教案”“微练习”等,形成完整的课程资源素材。最后,形成微课程。将单个微课,按照教学的循序渐进及难易程度,按照一定的逻辑性,形成系列化的、专题式的微课程。从微课走向微课程是实现课堂教学中深度教学与学习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余宏亮.微课程意涵三重判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5):35-42,121.
[3]徐翠锋,郭庆.论微课与传统教学的有效融合[J].教育教学研究,2014(1):74-75.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为:GS[2015]GHB0986)“微课辅助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