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代知己:蒲松龄的“陶渊明情结”及其文学表现

2018-02-23 12:01徐文翔
蒲松龄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黄英桃源蒲松龄

徐文翔

摘要:蒲松龄可以说是陶渊明的异代知己。蒲松龄具有“陶渊明情结”,性情上的相通是根本缘由,此外,爱好和个人际遇的相似也促进了情结的形成。作为杰出的文学家,蒲松龄对这份“陶渊明情结”进行了富有内涵的文学表现,如对陶渊明诗文及典故的化用、对“桃源”意象的书写和借《聊斋志异·黄英》对自己心目中陶渊明进行解构等。

关键词:蒲松龄;陶渊明情结;酒与菊;桃源;黄英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陶渊明在文学上的经典地位确立之后,历代皆不乏崇拜者。他们或仰慕陶渊明的人格,或追步陶渊明的文字,甚或二者皆有,可以形成一部“陶渊明接受史”。在这部“接受史”中,有一位堪称陶渊明的异代知己,这就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蒲松龄生活的年代,去陶渊明约1300年,虽相隔久远,世殊事异,但蒲松龄却从精神层面对陶渊明有着深刻的体认,不仅自己秉持一份“陶渊明情结”,还将此种情结倾注于创作中,形成了富有内涵的文学表现。

一、蒲松龄的“陶渊明情结”之形成

心理学认为,“情结”是由有关观念、情感、意象的综合体。对一位人物的情感深化至“情结”层面,除了对此人行为、品质的认同外,还要有心灵上的相通与共鸣。蒲松龄能够形成“陶渊明情结”,并不是偶然的,可从三个层面来阐释。

1、性情层面

蒲松龄对陶渊明的倾慕,性情上的相通是最根本的缘起。陶渊明是东晋时期魏晋风度的典型人物,而蒲松龄亦深得“魏晋三味”。在《聊斋自志》中,蒲松龄这样形容自己:“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 [1]1 这句话中的三个关键字“狂”“旷”“痴”,便是蒲松龄对于魏晋风度中“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解读。在具体的人生实践中,蒲松龄处处以陶渊明作为典范。如“鸥眠春风暖日,会知陶处士醉里之风流” [2]10 ,此处“会知”一词,形容极为贴切。在《荒园小构落成,有丛柏当门,颜曰绿屏斋》(其五)中,蒲松龄抒发新居建成之欣喜,写道:“须知膏火寒窗下,也有羲皇好梦来。” [3]1718 此句化用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中名句“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4]363 ,以陶渊明自况,体现了一种情感上的互通。

基于性情,蒲松龄对陶渊明的体认又升华为脱离世俗、饶有雅趣的“清”“韵”风度。在《清韵居记》中,蒲松龄如此评论陶渊明:“清不必离尘绝俗也,一无染著即为清;韵不必操缦安弦也,饶有余致则为韵。陶元亮不屑以五斗米折腰,清矣;而家蓄无弦琴一张,宁遂不韵乎?……必于世俗之所知为尘坌垢腻者,淘之、汰之去之尽,而世俗之不知为尘坌垢腻而学人畏恶之者,亦澄治之、荡洗之而后去之尽,而后湛然之体以立,而后悠然不尽之致日积而日生。” [3]38 蒲松龄的诗中也体现了对陶渊明“清”“韵”的理解,如“得意林泉时载酒,适情鱼鸟尽忘机”(《题唐太史借鸽楼》) [3]1710 、“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聊斋志异·考城隍》) [1]1 。蒲松龄的一生,虽时时处于世俗之中,但仍极力摆脱世俗的羁绊,用陶渊明式的审美方式观照世界,向往一种不受俗染、富有趣味的生活,这正是“陶渊明情结”之于蒲松龄现实人生的深刻影响。

2、爱好层面

受性情影响,在个人爱好上,蒲松龄也追步陶渊明。关于陶渊明的爱好,最典型的自然是酒和菊;而蒲松龄对二者的喜爱之深,亦不在陶渊明之下。蒲松龄之嗜酒,有诗词可证,如“酬三生愿通宵饮,博一夕欢半岁忙”(《夜饮再赋》) [3]1925 、“人寿几何?……三杯酒,尽陶陶且醉,半晌高眠”(《沁园春·人寿几何》) [3]2019 。蒲松龄为了眼前的一杯酒,甚至可以将生计暂且抛在脑后:“不愁囊中空,止觉杯中乐。”(《梦王如水》) [3]1815 这与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的自况“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4]344 可谓同道。饮酒时,蒲松龄最易想起的也是陶渊明:“昔日陶渊明,对菊苦无酒。今日共开樽,无花亦重九。”(《登台共饮》) [3]1942 而真到了重阳节,蒲松龄却无酒可饮,便径直以陶渊明自比:“今日重阳又虚度,渊明无酒对黄花。”(《重阳》) [3]1813

再说对菊的喜爱。菊的特质,正对应了上文中的“清”“韵”。在陶渊明身上,人与菊已合而为一,成为文化上的经典意象。蒲松龄亦爱菊成癖,他认为菊乃“怡情”之佳物,并举陶渊明为例:“陶靖节之疏狂,怡情松菊。”(《唐太史豹巖先生命作生志》) [3]1304 在《十月孙圣佐斋中赏菊》长诗中,他写道:“我昔爱菊成菊癖,佳种不惮求千里。” [3]1924 “千里”之谓,虽系夸张,但蒲松龄嗜菊程度可见一斑。此诗结尾,蒲松龄将“酒”与“菊”的意象进行了融合——“饮少辄醉独先眠,犹觉寒香到枕边” [3]1924 ,俨然在向陶渊明致敬。非但如此,蒲松龄还以陶渊明和菊花的经典意象创作了小说《黄英》,其中寄寓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留待下文探讨,此不赘述。

3、际遇层面

陶渊明少负大才,曾有着强烈的干预现实的理想。在《杂诗》(其五)中,陶渊明自述其少年志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4]241 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成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士典范。当然,归隐并不代表着不问世事,在田居生活中,陶渊明也始终存有现实情怀,写出了许多关心民生的诗歌,并不乏《读山海经》之类“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蒲松龄的个人际遇,与陶渊明有一定的相似。蒲松龄“天性颖慧,经史皆过目辄了” [5]7 ,十九岁时,“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诸生间” [3]3435 。此时的蒲松龄,壮志满怀,自诩“千古文章赖我曹”(《九日赠九如昆仲》) [3]1734 ,且看他“欲从河海斩长鲸”(《呈树百》) [3]1579 的豪言,与少壮的陶渊明是何其相似!然而蒲松龄从此之后科场不利,希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给予了他沉重的打击。尤其是耳闻目睹一系列的科场黑暗、社会不公,更是令他愤慨和无奈。五十岁之后,尽管仍在参加科举,但归隐的念头已经在蒲松龄心中悄然而生。纪念亡妻刘氏的文章《述刘氏行实》中,蒲松龄这样写道:“先是,五十余犹不忘进取。刘氏止之曰:‘君勿须复尔!倘命应通显, 今已台阁矣。山林自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为快哉?松龄善其言。” [3]1308-1309 这段话颇耐人寻味。“山林自有乐地”,与其说出自一位农妇之口,倒不如说是蒲松龄自己的内心自白。这至少说明,在五十余岁时,蒲松龄便已经有归隐之想了。

此种心态下,蒲松龄引以自慰的,正是陶渊明。在《齐天乐·山居乐》一词中,蒲松龄写道:“穷途返后名心死,但求一身佳耳……三杯酩酊醉去,又却教花上鸣禽唤起。携子看禾,抱孙扑枣,日日蓬头拖履。此乡乐矣,恨闲处无人,短筇独倚。欲载妻孥,僦居彭泽里。” [3]2024 “僦居彭泽里”并非仅是一种愿望,事实上,当蒲松龄早前建造简陋的草庐时,就以陶渊明的陋室相拟:“草庐容膝易为安,丘壑宁知行路难?痛饮犹能消此日,闭门聊复拥三竿。”(《草庐》其一) [3]1628 身居草庐之中,自己俨然也便是陶渊明了:“且喜先生门外柳,春来也自发长条”(《斋中》) [3]1720 、“聊斋野叟近城居,归日东篱自把锄”(《聊斋》) [3]1793 ,甚至连自己的孩子,都比做陶渊明之子:“遂以牵萝烦德耀,徒将种秫问雍端。”(《荒园小构落成,有丛柏当门,颜曰绿屏斋》其七) [3]1719

因为产生归隐心态的缘由相似,蒲松龄对陶渊明“隐士的另一面”便更能体会。鲁迅先生在《“题未定”草(六)》中论陶渊明:“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形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6]436 蒲松龄因为际遇和心态的类似,对陶渊明的现实情怀尤其能够体会。他在南游作幕时,曾代孙蕙作《同日答李乐陵》一文,其中描写做县令的不堪之状:“况送往迎来,则贱如声伎,婢膝奴颜,则状同伏鼠;而且参揭之票,积案为山,呵叱之声,聒耳为聋,又岂随时俛仰之可了耶!” [3]1179 正因如此,蒲松龄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与污浊的社会现实毫不妥协的举动,其行为是主动的,其意义是积极的,并未因此消弭了社会责任感。《聊斋志异·绛妃》中,蒲松龄戏作了一篇代花神讨伐狂风的檄文,文末称若到忍无可忍时,“东篱处士,亦出茅庐” [1]780 ,这不正是对陶渊明现实情怀的肯定吗?

二、蒲松龄的“陶渊明情结”之文学表现

同为杰出的文学家,蒲松龄对陶渊明的体认,没有仅仅停留在“心知”层面上,更是运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形成了富有内涵的文学表现。在蒲松龄的各类作品中,其“陶渊明情结”的文学表现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对陶渊明诗文及典故的化用;二是对“桃源”(桃花、桃园)意象的书写;三是借《聊斋志异·黄英》对自己心目中陶渊明的解构。

1、蒲松龄对陶渊明诗文及典故的化用

蒲松龄是一位富有创造力的作家,除了著名的《聊斋志异》外,其诗、词、文也颇见功力。在创作中,蒲松龄常化用陶渊明的诗文或典故,且非常妥帖,毫无斧凿痕迹,马瑞芳教授称之为“酿得蜜成花不见” [7]482 。谨将笔者所考列之于下:

(1)《草庐》(其一)“草庐容膝易为安,丘壑宁知行路难?痛饮犹能消此日,闭门聊复拥三竿” [3]1628 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4]317 。

(2)《荒园小构落成,有丛柏当门,颜曰绿屏斋》其五“须知膏火寒窗下,也有羲皇好梦来” [3]1718 化用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4]363 。

(3)《荒园小构落成,有丛柏当门,颜曰绿屏斋》其七“遂以牵萝烦德耀,徒将种秫问雍端” [3]1719 化用陶渊明二子陶雍、陶端之典。

(4)《斋中》“且喜门外先生柳,春来也自发长条” [3]1720 化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4]344。

(5)《聊斋》“聊斋野叟近城居,归日东篱自把锄” [3]1793 化用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 [4]173 、《归园田居》(其三)“带月荷锄归” [4]59 。

(6)《敛毕》(其二)“邻父有好怀,携酒相与欢。座中无杂言,各道秋成悭” [3]1886 化用陶渊明《饮酒》(其九)“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4]179 、《归园田居》(其二)“相顾无杂言,各道桑麻长” [4]58 。

(7)《用高少宰题》“东篱摘菊才盈把,正是篮舆引醉时” [3]1955 化用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 [4]173 以及萧统《陶渊明传》“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4]421 之典。

(8)《田雀行》“种禾南山下,禾叶发青苍。农人披短蓑,荷锄来思剪其荒。衣沾雨露,体败风霜” [3]1663 化用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4]59 。

(9)《老慵》“归来倚南窗,摘笠为一爽” [3]1928 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 [4]317 。

(10)《袁子续、孙湘芷重阳见招,不果往,赋此寄之》(其二)“三径蓬蒿贫处士,一囊皮骨病维摩” [3]1655 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猶存” [4]317 。

(11)《齐天乐·山居乐》“此乡乐矣,恨闲处无人,短筇独倚。欲载妻孥,僦居彭泽里” [3]2024 和《重阳载酒柳亭作,呈毕七兄莱仲》“彭泽人去东篱摧,重九未见黄花开” [3]1877 皆化用陶渊明辞彭泽县令而归隐之典。

(12)《大佛寺》“白社但须彭泽酒,青山不用华家钱” [3]1963 和《斋中与希梅薄饮》“白莲社里诗狂友,把手相逢意气消” [3]1778 化用陶渊明与慧远等结白莲社之典。

(13)《辛未九月至济南,游东流水,即为毕刺史物色菊种》(其二)“曾有安丰私玉李,不闻靖节吝黄花” [3]1748 化用陶渊明喜爱菊花之典。

(14)《聊斋志异·济南道人》“济南道人者,不知何许人,亦不知其姓氏” [1]606化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4]344 。

(15)《聊斋志异·葛巾》中女主人公之名“葛巾”化用《宋书·陶潜传》中“葛巾漉酒”之典。

(16)《聊斋志异·翩翩》开头“入深山中,见一洞府。入则门横溪水,石梁驾之。又数武, 有石室二,光明彻照,无须灯烛”与结尾“后生思翩翩,偕儿往探之,则黄叶满径,洞口路迷,零涕而返” [3]296-298 分别化用《桃花源记》开头“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和结尾“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4]329-330 。

2、蒲松龄对“桃源”(桃花、桃园)意象的书写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理想中的与世隔绝、安宁祥和的社会,此后便成为人们所幻想的理想生活的寄托。蒲松龄大半生颠沛流离,过着“久以鹤梅当妻子,直将家舍作邮亭”(《家居》其一) [3]1776 的日子,科场亦不得志,因此只得于诗文中寄托对“桃源”的幻想,书写了一系列“桃源”意象:

(1)《赠刘孔集》:“蓬顶今能远,桃源即在兹。” [3]1691

(2)《山中行》(其二):“桃源绿水宁欺我,驴背青山也笑人。隔岸晴溪隐翠竹,教君何处问迷津。” [3]1614

(3)《大圣乐·自遣》:“我将披发远去,便拟访乔松万仞巅。恐桃花流水,渔舟再入,村巷别迁。” [3]2014

(4)《题安去巧偕老园》(其二):“门前春色明如锦,知在桃源第几家?” [3]1682

(5)《辛未九月至济南,游东流水,即为毕刺史物色菊种》(其一):“鸡犬遥闻仙境异,桃花疑在水西头。” [3]1748

(6)《创修五圣祠碑记》:“村中十数家,率朴诚有古道;结庐人境,而无车马之喧;则鸡犬桑麻,何异桃园村巷哉!” [3]1015

此外,上文中所述《聊斋志异·翩翩》开头和结尾皆化用《桃花源记》笔意,营造了一个《聊斋志异》中的“桃源”。另有《婴宁》《巩仙》《贾奉雉》《粉蝶》诸篇也体现了“桃源”意象。

3、蒲松龄借《黄英》对自己心目中陶渊明的解构

《聊斋志异》中,《黄英》是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一篇。学界对其主旨的解读,一般都认为体现了明末清初商人阶层地位上升的背景下,士商观念的冲突与融合。但根据文中人物的设置及情节的构造,并联系蒲松龄的“陶渊明情结”,笔者认为,《黄英》也可以存在另一种解读,即:蒲松龄借文中主人公马生与黄英姐弟观念的三次冲突,以及马生观念的逐步转变,对自己心目中的陶渊明进行了解构。

双方的第一次冲突,是陶生认为马子才家贫,建议他通过卖菊来谋生,而马则秉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儒家观念,“甚鄙之”,认为此举是“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违背了陶渊明等风流高士“不慕荣利”的信条。陶生则辩解道:“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 [1]1483 此次冲突的结果,是双方不欢而散,两种观念相互矛盾,不可调和。

双方的第二次冲突,是马子才与黄英结为夫妻后,享用着黄英卖菊得来的财物而不自安:“仆三十年清德,为卿所累……人皆祝富,我但祝穷耳!”黄英则认为:“妾非贪鄙;但不少致丰盈,遂令千载下人,谓渊明贫贱骨,百世不能发迹,故聊为我家彭泽解嘲耳。”此次冲突,马子才仍秉持着“君子固穷”的观念,但黄英“聊为我家彭泽解嘲”的说法,却也令马所接受,此后他逐渐安享黄英的钱财,夫妻俩“遂复合居如初” [1]1485。

双方的第三次冲突,是陶生第二次酒醉化为菊花后,马子才仿照黄英前次的做法,“如法拔之,守其旁以观其变”,但结果却是“久之,叶益憔悴”。最后陶生已无法回生,黄英只得从“根株已枯”的菊花上“掐其梗,埋盆中”,又培植了一盆花带酒气的新的菊种——“醉陶” [1]1486 。

蒲松龄构思这样一篇故事,绝非偶然。故事中,黄英和陶生姐弟对于陶渊明的理解,反映的正是蒲松龄本人的观念。“千载下人,谓渊明贫贱骨,百世不能发迹”,是人们对于陶渊明归隐的世俗认识;而黄英姐弟通过贩菊致富,来“聊为我家彭泽解嘲”,揭示了陶渊明之安贫乐道、耕读田园,并非是取富无径,不得已而归隐,更不是爱好贫贱,矫情地故作高态。《黄英》所阐释的,正是如何在新的时代下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君子不必固穷,得财需要自食其力;行事遵从内心,贫富皆无碍于行道。明乎此,则故事最后,一个新的菊种“醉陶”的诞生,就颇具象征意义了。

三、结语

蒲松龄对陶渊明的接受,并非仅是仰慕而已,而是内化为一种情结,成为陶渊明的“异代知己”。这份“陶渊明情结”不仅影响了蒲松龄的文学创作,更使得他运用陶渊明的审美方式看待人生。蒲松龄借小说创作解构了自己心目中的陶渊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其人格内涵注入了肯定物欲的因素,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接受。总之,讨论陶渊明的接受史,蒲松龄是一位不可忽略的人物。

参考文献:

[1]蒲松龄.全本新注聊斋志异[M].朱其铠,等,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马瑞芳.聊斋佚文七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蒲松龄.蒲松龄全集[M].盛伟,编校.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4]陶渊明.陶渊明集笺注[M].袁行霈,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5]路大荒.蒲松龄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1986.

[6]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马瑞芳.聊斋志异创作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The confidant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Pu Songling' complex of Tao Yuanming and its literature exhibition

Xu Wen-xiang

(School of Arts,Anqing Normal University,Anqing 246000,China)

Abstract: Pu Songling is said to be a Tao Yuan-ming's confidant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With the complex of Tao Yuanming,the same temperament of Pu Songling 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In addition,the similar interests and personal circumstances also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complex. As an outstanding litterateur,Pu Songling exhibited?this complex on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literature, such as to paraphrase Tao Yuanming's poems and allusions,to write the image of“Tao-Yuan”and to borrow the story of HuangYing to deconstructe Tao Yuanming of his self mind.

Key Words: Pu Songling; the complex of Tao Yuanming; wine and chrysanth?螄emum; Tao-Yuan; HuangYing

猜你喜欢
黄英桃源蒲松龄
黄英推出倾心之作《奶奶的蒲扇》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身在桃源 乐在天然
水调歌头·游桃源谷
搬迁十年访桃源
蒲松龄
黄英 不改野路子
孩子的不同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