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放射影像诊断价值分析

2018-02-23 11:58夏正超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25期
关键词:影像诊断

夏正超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放射影像诊断的价值。方法:收治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00~rj,先进行脑CT检查,CT阳性者行MRI检查、MRA检查及DSA检查。结果:本组100例患者经CT检查,阳性率92.0%。经MRI、MRA和DSA检查,MRA明确诊断率76.1%,DSA明确诊断率91.3%。结论:CT、M1LI、DSA是放射影像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依据,临床要结合患者情况选择不同的检查方式。

关键词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MRA检查;DSA检查;影像诊断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腦血管病,是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是神经科一种非常严重的常见疾病。及时、正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前提,头部CT、头部MRI是放射影像的常用检查手段。为探讨SAH放射影像诊断的价值,本文收集我院2016年2月-2017年6月诊治的100例SAH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2月-2017年6月收治SAH100例,均经过腰穿确诊。其中男56例(56.0%),女44例(44.0%);年龄19~77岁,平均(49.2±4.6)岁;临床症状以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主96例,癫痫发作4例,昏迷17例,一过性意识障碍22例;体征为眼底出血10例,眼底视盘水肿30例,偏瘫12例,病理征阳性22例,脑膜刺激征90例;既往有高血压史39例,脑出血史4例,慢性头痛33例。

方法:①CT检查方法:患者仰卧位,以眶耳线为基线扫描,层厚10 mm,层距10 mm。阳性诊断指标为蛛网膜下腔出现高密度影像。②MRI检查:进行常规扫描,包括横轴面、矢状面和冠状面,按照sE、FSE、FSEIR序列及弥散加权和三维时间飞跃法MRA。③DSA检查:采用大型DSA血管造影机。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由右侧股动脉,置入导管鞘,引入西蒙导管,对左右颈动脉DSA血管造影、摄片,选择造影剂优维显,每次注射对比剂8mL。

结果

本组100例患者经CT检查,阳性92例,阳性率92.0%;主要表现为脑沟、从裂池、环池、侧裂池、基底池等出现高密度血影。8例未见异常,但是经过腰穿均为血性脑脊液。92例患者经过MRI、MRA和DSA检查,MRA明确诊断70例,明确诊断率76.1%;其中中枢神经感染1例,血管瘤28例(动静脉畸形27例,硬膜动静脉瘘1例),动脉瘤41例。DSA检查明确病因84例,明确诊断率91.3%;其中动静脉畸形27例,硬膜动静脉血栓1例,囊状动脉梭状动脉瘤56例。

讨论

临床对怀疑为SAH者首选CT检查,是因为CT扫描时间短,易观察、抢救患者,有特征性的脑沟、脑池积血的高密度阴影,快速而准确。MRI检查因血液中的蛋白质混入脑脊液中,其结合水增加,使脑脊液T1值缩短,在SE序列T1WI为脑沟内较正常脑脊液信号变短的T1信号,与周围脑灰质比较,呈相等或稍低信号,脑沟变浅;出血多的部位,表现为充填影像,似占位性病变,可能与血池效应有关。T1值变化的长短应该与脑沟内流入的血液量多少有关系,对变化不明显的部位或出血少的病例要多序列比较,仔细分析。FLAIR序列T2WI对SAH的影像学诊断有较高的价值。DSA是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成像的血管造影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崭新的x线检查技术。它是应用计算机程序进行两次成像完成的。在注入造影剂之前,首先进行第1次成像,并用计算机将图像转换成数字信号储存起来。注入造影剂后,再次成像并转换成数字信号。两次数字相减,消除相同的信号,得到一个只有造影剂的血管图像。这种图像较以往所用的常规脑血管造影所显示的图像,更清晰和直观,亦能显示精细的血管结构。

本组100例患者经CT检查,阳性92例,阳性率92.0%;主要表现为脑沟、从裂池、环池、侧裂池、基底池等出现高密度血影。8例未见异常,但是经过腰穿均为血性脑脊液。92例患者经过MR/、MRA和DSA检查,MRA明确诊断70例,明确诊断率76.1%;其中中枢神经感染1例,血管瘤28例恸静脉畸形27例,硬膜动静脉瘘1例),动脉瘤41例。DSA检查明确病因84例,明确诊断率91.3%;其中动静脉畸形27例,硬膜动静脉血栓1例,囊状动脉梭状动脉瘤56例。由此可见,CT、MR/、DSA是放射影像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依据,临床要结合患者情况选择不同的检查方式。

猜你喜欢
影像诊断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单支冠状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
肩锁关节损伤的MRI影像诊断的临床价值评价
多层螺旋CT诊断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