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
摘要 目的:探讨脊柱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128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采用脊柱微创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2.2%)显著高于对照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各项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应用脊柱微创手术治疗有利于各项临床指标的改善,提升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 脊柱微创手术;骨质疏松;椎体骨折
近些年,我国日益加重的人口老龄化致使骨质疏松患者越来越多,这也是我国亟待解决的医疗问题之一。骨质疏松患者发生椎体骨折的概率也大大增加,骨折对患者的危害也极为严重,不仅限制了临床治疗方案,同时也降低了治疗的安全性。本研究旨在调查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过程中应用脊柱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其预后,详细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128例,男78例,女50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0.12±4.23)岁。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将12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64例。对比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开放椎弓根螺钉撑开固定治疗,再予以相应的抗生素,并配合早期康复训练。试验组采用脊柱微创手术治疗,即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采用适合的体位行全麻,在x线透视下确定经皮穿刺病变椎体位置,常规消毒铺单;胸腰椎取后侧入路。尽可能选择经椎弓根途径穿刺,穿刺针针尖置于椎弓根投影的外上缘,即在2点或10点位置。侧位顺椎弓根钻入,当针尖至椎弓根的1/2时,透视正位显示针尖位于椎弓根影的中线处,则说明进针正确。顺椎弓根继续钻入。在侧位上显示工作套管前端位于椎体后缘皮质前2~3 mm处停止,也就是说针尖位于椎体后缘皮质前方5 mm。将针芯取出,顺工作套管将椎体钻钻入椎体,达所需深度。顺工作套管将球囊送入病变椎体孤星通道中,在透视下确认球囊完全伸出工作套管,即球囊两侧标志环位于工作套管处。在x线监视下将对比剂缓慢注入扩张球囊,逐渐使压力增加至球囊扩张满意,一般≤300 Pa。當球囊已扩张至椎体,达到预计复位效果或到达椎体终板及四周皮质时,即停止增加压力。两侧球囊均扩张满意后,吸出球囊内对比剂,取出球囊。从双侧套管将骨水泥注入椎体内,完成后取出注射导管,结束手术。
观察指标: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各项临床指标(椎体后凸Cobb角、骨块侵占椎管比例等)。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中的x2和t检验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试验组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分别为48例、11例、5例、92.2%,对照组对应数据分别为27例、21例、16例、75.0%,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两组各项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比较:经过不同的治疗措施后,试验组各项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如椎体后凸Cobb角、骨块侵占椎管比例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目前,全球的骨质疏松患者已超过2亿,而在此类患者中约有20%~25%的椎体骨折患者。在临床治疗方面,对此类患者常予以常规的保守治疗,但是局限性较大,且起效慢,不能发挥较好的止痛效果,安全性不足,易诱发其他并发症,如尿路感染等。近些年,新型的脊柱微创手术治疗弥补了保守治疗的不足,大幅度提升了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具有广泛的治疗范围。
在本研究中,经过不同的治疗措施后,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2.2%,59/64)显著高于对照组(75.0%,4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各项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如椎体后凸Cobb角、骨块侵占椎管比例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验证了脊柱微创治疗的成功性与优越性,这与秦聪聪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其结果显示,微创治疗不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其安全性也是较高的。
综上所述,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应用脊柱微创手术治疗有利于各项临床指标的改善,提升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应广泛推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