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希明+王嘉夫+刘君+廉培勇
摘 要 通过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黄花菜品种的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野生小黄花菜、人工培育小黄花菜、引种黄花菜每667 m2产量(鲜重)分别为330.54 kg、412.06 kg、499.51 kg;百蕾鲜重,引种黄花菜最高,为235.99 g,野生小黄花菜最低,为190.71 g,人工培育小黄花菜居中,为208.93 g;引种黄花菜的薹蕾数最高,为41.57蕾/薹,花薹高度适中,花序集中紧凑,叶面积最大,从而得出引种黄花菜是各个黄花菜品种中比较好的丰产性育种材料。
关键词 黄花菜;人工栽培;丰产技术;引种
中图分类号:S644.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03.012
黄花菜是人们对萱草(Hemerocallis fulva)的一种俗称,其主要在亚、欧两大洲气候较为温暖的地方生产,在国外主要作为观赏性植物,而中国最早将其作为蔬菜进行栽培食用[1]。在我国,野生黄花菜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湖南、甘肃、山西、内蒙古及东北三省等地都有栽培[2]。
黄花菜优质品种除具备产量输出高、品质上等以外,还要求植株分蘖速度要快,对外界环境不良因素的抗逆性也要强[3]。本研究共栽培了小黄花菜(Hemerocallis minor)和黃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其中小黄花菜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本地种,黄花菜为从黑龙江牡丹江引进种,牡丹江地方培育的新品种新泰大花,这两种具有相近的生态习性和药用食用价值[4]。
1 研究区概况
黄花菜栽培设置在内蒙古阿里河林业局、大杨树林业局、绰尔林业局。阿里河林业局和大杨树林业局地处大兴安岭东坡,气候环境相对优越,无霜期近110 d,比林区其他地区平均无霜期多10~20 d,是引种栽培山野菜理想地区,各试验区土壤养分特点见表1。
2 人工栽培黄花菜试验
2.1 栽培地的选择
该植株根系对外界的气候条件、土壤基质的适应性相对较强,所以,将边荒隙地进行进一步开发并有效利用。
2.2 繁殖方式
黄花菜是一种宿根性的草本植物,也是多年生植物。春天开始萌发绿叶,直到开始降霜时期,植株开始逐渐枯黄。
2.2.1 全部根系挖出分株法
黄花菜间隔几年就要更新栽植,主要是将黄花菜的整株全根丛挖出,然后对其根群按分蘖根系分切,分切所得的根主要作为种苗繁殖。
2.2.2 整丛原地分株法
选择3年生以上的状态良好、株丛较为粗壮的黄花菜,将整丛的根系的1/3~1/4分蘖根挖出来充当种苗,进行原地栽植。
2.2.3 种子繁育法
优质种子在播前,利用20~25 ℃的浸泡水种子8~12 h,然后捞出并在田间播种。黄花菜苗床要求土壤肥沃并且疏松,育苗床宽1.5~2.0 m,栽植黄花菜的行间距大约20 cm,开沟均匀撒入沟内条播,沟深大约为3 cm[5]。播种后,沟内上面覆盖1.5~2.0 cm的潮湿细土,然后再在苗床上面盖上草帘,待黄花菜种子萌生出苗后去掉草帘,成苗后移栽[6]。
2.3 黄花菜的育苗栽植
种植黄花菜的行间距为60 cm,株间距为30~40 cm,种苗的穴深度要适宜根系的最大横向扩展度和最大纵向深度,栽植深度为15~17 cm(分蘖)或齐根颈处[7]。每个穴栽植两三个成苗或三四个分蘖的黄花菜苗,种苗或成苗放入苗穴后,将根系上面覆土,在覆土过程中要压紧,让根系紧密地与土壤接触,覆土后浇一次透水[8]。
2.4 黄花菜的栽植后的田间管理
2.4.1 黄花菜种植地越冬管理
收获黄花菜花蕾后,直接离地面3~4 cm处以上全部割除,同时黄花菜栽植的行之间空隙(垄沟)进行深度耕作,深度大约30 cm,并施撒化肥,有机肥料大约施撒20 t·hm-2。之后在苗床上或者垄沟,用厩肥与细土拌合草木灰壅蔸,再覆盖土壤,此措施主要为了防止新根露出土[9]。
2.4.2 促发春苗
在每年春季黄花菜出苗之前,要对垄沟深耕一次,深度要达到13 cm以上,要破碎深耕后的苗床上的覆盖物,之后再追施催茎肥。抽薹前,在黄花菜苗床行间进行细作浅耕6~7 cm,并结合施撒催薹肥。
3 黄花菜丰产技术试验
3.1 试验设计
3.1.1 适宜品种栽培试验
栽植密度试验的材料主要有3种,分别是野生小黄花菜、人工培育小黄花菜和黄花菜。试验密度为每667 m2地栽植3 000株,具体排序是随机组成,每个种植区域面积为9 m2。
3.1.2 防落蕾试验
在黄花菜现蕾期,配制不同浓度激素,对其叶面喷施预先配制好的不同浓度激素,激素浓度见表2,此试验不设置重复。待黄花菜花蕾全部结完鲜蕾,统计喷施不同浓度激素后黄花菜落蕾率和鲜蕾产量的数据。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适宜栽培密度试验
根据试验所得数据的比对结果(见表3和表4),三个品种的667 m2产量达到极显著水平,野生小黄花菜群落、人工培育小黄花菜、引种黄花菜667 m2产量(鲜重)分别为330.54 kg、412.06 kg、499.51 kg。
百蕾鲜重引种黄花菜最高,为235.99 g,野生小黄花菜最低,为190.71 g,人工培育小黄花菜居中,为208.93 g;引种黄花菜薹蕾数最高,为41.57蕾/薹,该品种花薹的高度比较适中,其花序也较为集中紧凑,鲜叶的表面积是最大。引种黄花菜花薹最高,高达105~150 cm,花序松散,薹蕾数20~65个,变幅大。人工培育小黄花菜花薹高度适中,分蘖快、叶面积相对较大,单位面积花薹数多,丰产性能较好。所以,引种黄花菜的栽植后的植株综合性状最佳,该黄花菜品种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下经济发展黄花菜作物发展的首选品种,同时也可对当地野生小黄花菜进行人工培育,促使其丰产。endprint
3.2.2 防落蕾试验结果
由表5的试验数据结果可知,不同试剂和不同剂量的处理后数据结果差异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100 mg/L萘乙酸、300 mg·L-1防落素的试验落蕾率相对其他处理为最低,分别为11.46%、11.89%,二者处理结果差异不显著,而相对另外处理方法相对差异已经达到极为显著的水平;50 mg·L-1萘乙酸、20 mg·L-12,4-D、600 mg·L-1防落素的落蕾率最高,分别为43.15%、43.89%、39.71%,差异相对不显著;100 mg·L-1赤霉素的落蕾率为26.69%、20 mg·L-1赤霉素的落蕾率为22.78%、100 mg/L2,4-D的落蕾率为25.69%、清水CK的落蕾率为23.24%,差异相对不显著。
4 讨论
黃花菜栽培设置在内蒙古阿里河林业局、大杨树林业局、绰尔林业局。阿里河林业局和大杨树林业局地处大兴安岭东坡,气候环境相对优越,无霜期近110 d,比林区其他地区平均无霜期多10~20 d,是引种栽培山野菜理想地区。
4.1 适宜栽培密度试验
通过试验结果表明,各品种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野生小黄花菜、人工培育小黄花菜、引种黄花菜667 m2产量(鲜重)分别为330.54 kg、412.06 kg、499.51 kg。百蕾鲜重引种黄花菜最高,为235.99 g,野生小黄花菜最低,为190.71 g,人工培育小黄花菜居中,为208.93 g;薹蕾数引种黄花菜最高,为41.57蕾/薹,该品种花薹的高度比较适中,其花序也较为集中紧凑,鲜叶的表面积是最大,引种黄花菜能达到产量最高。
引种黄花菜花薹最高,高达105~150 cm,花序松散,薹蕾数20~65个,变幅大。人工培育小黄花菜花薹高度适中,分蘖快、叶面积相对较大,单位面积花薹数多,丰产性能较好。所以,引种黄花菜的栽植后的植株综合性状最佳,该黄花菜品种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下经济发展黄花菜作物发展的首选品种,同时也可对当地野生小黄花菜进行人工培育,促使其丰产。
4.2 防落蕾试验结论
不同试剂和不同剂量的处理后数据结果差异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100 mg·L-1萘乙酸、300 mg·L-1防落素的试验落蕾率相对其他处理为最低。所以,在黄花菜生长的现蕾时期,建议采用100 mg·L-1的萘乙酸或300 mg·L-1防落素喷雾,这样可以预防在黄花菜的进行盛长的花期发生落蕾现象。
参考文献:
[1] 张勇.种好黄花菜菜农收益丰[J].农村科技与信息,2005(7):22.
[2] 杨玉凤,李小玲,刘剑霞,等.野黄花菜的特性与栽培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04(9):22.
[3] 丁新天,朱静简,丁丽玲,等.大棚黄花菜生长特点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4,1(20):83-85.
[4] 曹庆成,孙中原,付香梅.黄花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用科技,2009(4):24.
[5] 潘香玉.台湾高山品种黄花菜的栽培技术[J].城乡致富,2004(12):41-42.
[6] 王鑫.庆阳黄花菜种质资源概况及育种前景[J].中国种业,2005(4):60-61.
[7] 范学钧,冯志英,严克伦,等.庆阳黄花菜栽植技术规范[J].甘肃农业,2004(12):98.
[8] 刘金郎,张占军,李登绚,等.黄土高原黄花菜无公害栽培和加工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05(3):157-158.
[9] 施德云,杨广谊,章锦杨,等.黄花菜主栽品种“蟠龙花”生育特征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5(1):77.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