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8-02-23 19:34黄俊霞朱正茹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现状问题

黄俊霞+朱正茹

摘 要: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体现学校办学内涵、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水平的标志,专业设置是否合理影响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以苏沪浙皖四省2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例,分析2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呈现的特点,剖析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坚定高职办学定位,打造彰显特色的专业品牌;紧贴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专业;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全面科学规划专业群;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提升专业设置科学化水平四个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1-0062-04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针对办学定位明确、产教融合紧密、办学特色明显、辐射能力强的高职院校进行支持,以期推动高职院校特色发展。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体现学校办学内涵、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水平的标志。科学的专业设置是高等职业教育优化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专业设置是否合理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本文对苏沪浙皖四省2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招生数进行统计,通过对专业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一、四省市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1.院校类型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截至2016年9月,苏沪浙皖四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分布如下:上海市4所,浙江省6所,江苏省7所,安徽省3所。2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工科类8所,占40%;综合类3所,占15%;政法类、理工类各2所,各占10%;艺术类、旅游类、医药类、财经类、农林类各1所,各占5%。苏沪浙皖四省高职院校数分别为84、29、48、74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所占比例分别为8.33%、13.79%、12.5%、4.05%;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分布区域看,苏、浙、沪三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较多;皖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三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所占比例低,这也说明了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紧密的联系。从办学类型来看,工科类、理工类、综合类是主流,尤其是理工科类是主流,占50%。苏沪浙皖四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基本情况如图1、图2所示。

2.专业设置覆盖广且招生规模大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将苏沪浙皖四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015年设置的专业进行了统计分析,专业大类19个,二级专业65个,具体专业(不含目录外专业)281个。19个专业大类布点数为650个,每所学校平均设置33个专业;计划招生总人数54 796人,每所学校计划招生2 740人;已批准目录外专业设置布点数为91个,计划招生总数3 961人。截至2014年7月,全国高职院校共计1 327所,占全国高等学院(不含独立学院)2 246所的59%;计划招生数为345万人,平均计划招生数为2 599人。可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覆盖面大且招生规模较大。

3.制造、财经等大类专业设置比高

2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布点数排名前八的专业大类分别是制造、财经、土建、电子信息、艺术设计传媒、文化教育、农林牧渔、交通运输大类,占总专业布点数的70.73%,占总计划招生数73.77%。其他11大类(含目录外专业)布点数216个,占总布点数的29.14%;计划招生15 474人,占总招生数的26.33%。《中国制造2025》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路、强国之基[1]。因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提升综合国力、建设强国的必由之路。2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主动地适应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基本形成了以制造、财经、电子信息等大类为主体的专业结构,基本上与全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结构相一致。2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专业和招生情况如表1所示。

二、四省市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2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立项时间及所在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专业建设深层次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仍在研究与探索中,专业建设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专业设置体现办学特色不足

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风貌,特色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教育教学组织运行形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高职院校应主动地追求自身特色、发展自身特色、强化自身特色,以特色求得自身更大的发展。2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大类布点数排名第一的高职院校有12所,占总数的60%,其中理工科院校8所,占总数的67%。制造大类布点数排名第一的院校有9所,占总数的75%。统计数据显示,苏浙皖12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专业大类设置上相似性高,忽视了自身的办学特色,造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单一性。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四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彰显了自身的办学特色。

2.專业设置集中度较低

专业集中度指相同的专业在越多的学校设置,该专业重复设置多,则显示专业集中度越低,特色越不能体现[2]。2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点多的专业大类分别是制造大类、财经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大多数高职院校设置了数控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物流管理、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九个专业。会计、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重复设置比均在70%以上。以会计专业为例,2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有15所设置了该专业,会计专业集中度是1-(15/20)×100%,即25%,说明会计专业设置重复比率高,专业集中度较低。如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的海洋工程技术、航空物流专业,专业集中度是1-(1/20)×100%,即95%,以上两个专业在2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专业重复率低,特色明显。endprint

3.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度不高

苏沪浙皖四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安徽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1.5∶53.7∶34.8,三所学校三类产业布点数占总专业布点2.52%、45.28%、52.2%;三类产业招生人数占总计划招生数的1.85%、45.61%、52.53%。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为5.6∶47.7∶46.7,七所学校三类产业布点数占总专业布点的5.96%、42.46%、51.58%,三类产业招生人数占总计划招生数的4.96%、50.06%、44.98%。上海市三次产业结构为0.54∶34.65∶64.81,四所学校三类产业布点数占总专业布点的0%、5.88%、94.12%,三类产业招生人数占总计划招生数的0%、2.06%、97.94%。统计数据显示,皖三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第三产业专业设置及计划招生数排名第一,面向第二产业的专业设置与第二产业在安徽省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不协调。沪四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面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专业设置与上海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不协调。

4.专业设置聚集度低

专业设置聚集度指同一所学校在专业设置上集中在少数专业大类上。专业设置聚集度是衡量学校在设置专业时利用教学资源优势的能力[3]。2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设置10个及以上专业大类的学校6所,其中皖3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大类设置数均超过10个以上;设置4—9个专业大类的学校10所;设置3个及以下专业大类的学校4所,沪四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大类设置数均低于3个及以下。总体上,2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14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聚集度较高。专业聚集度低于3的6所高职院校是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其中江苏省7所中有4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聚集度低,特色不明显,不能充分把教学资源运用到特色专业及专业群上,各专业间的关联性不强。

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对策

2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作用。但在专业建设上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研究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1.坚定高职办学定位,打造彰显特色的专业品牌

2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除了在公安、医学类部分专业性强的专业集中度较高外,在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大类等专业设置集中度低。专业设置集中度低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专业设置应从单一的数量增长型向专业内涵发展型转变;要逐步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整体推进的专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结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结合各自的办学优势,找准生态位,坚定高职办学定位,准确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未来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坚持以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进一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动力,打造彰显特色的专业品牌。

2.紧贴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专业

有专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紧紧跟上产业振兴、调整、升级、发展的步伐[4]。专业随产业动态调整是适应国家经济结构布局调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是增强行业、企业、学校共育人才融合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求。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在稳步推进具有传统特色专业的基础上,主动融入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优势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产业“三大产业领域”的专业布局。

3.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全面科学规划专业群

从专业建设角度看,2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过多,专业聚集度较低,教育教学资源比较分散,尤其是理工科类高职院校,办学成本较高,实验实训基地及教学设备利用率低,不利于专业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化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产业集群的核心是产业的高度集中,然而产业集群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集群化。专业群是指根据产业链或专业集群的要求,紧紧围绕某一重点专业,将课程体系接近的某几个专业组合成有机联系的专业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集群化有利于对接产业集群,有利于优化教育教学资源,有利于节约办学成本,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质量。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根据专业集群的特点及发展规律,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围绕产业集群,全面科学规划专业群,形成优势专业集群,提高办学效益和服务产业的水平。

4.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提升专业设置科学化水平

政行企校合作机制是未来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的办学模式,高职院校应在借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先进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探索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专业建设的新模式。《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各地要设立由行业、企业、教育等方面组成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5]。因此,在专业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的合力作用,尤其是政府应在专业设置中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通过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四方联动,优化专业设置,进一步提高专业设置的有效性,真正实现专业与产业无缝对接。政行企校四方建立产业信息发布平台,实现专业设置、产业发展、招生就业信息一体化,建立专业预见产业发展、紧跟产业发展、引领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郭雪营,曹晔.全国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15):12—15.

[3]倪永宏,张宏彬,王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文献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3):109—112.

[4]鲁昕.在改革创新中推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N].人民日报,2010-05-21(1).

[5]国务院.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6]杨洁,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基于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2001—2014)[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2):21—24.

[7]杨广俊.高职院校专业评估现状分析与评估模式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86—88+96.endprint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现状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