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刚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26.31
摘要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保留鼻黏膜瓣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方法:收治慢性泪囊炎患者86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鼻腔吻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内镜下保留鼻黏膜瓣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显著。
关键词 鼻内镜;鼻黏膜瓣;泪囊;鼻腔吻合术
作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泪囊病变,慢性泪囊炎的发病机制为患者的鼻泪管发生阻塞,使得泪液在泪囊中发生滞留,进而引发细菌感染。为了判断鼻内镜下保留鼻黏膜瓣泪囊鼻腔吻合术的疗效,本文以86例慢性泪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将治疗流程及疗效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7月-2017年1月收治慢性泪囊炎患者86例,按照患者的意愿将其均匀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26~48岁,平均(37.0±6.01岁。观察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24~52岁,平均(38.0±7.0)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泪囊鼻腔吻合。观察组采取鼻内镜下保留鼻黏膜瓣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具体治疗流程:①慢性泪囊炎患者取平卧位。②表面麻醉:在患者的鼻腔内部行3 mL 1%浓度的肾上腺素与20 mL 1%浓度的可卡因表面麻醉。③局部浸润麻醉:在患者的阻滞筛前神经及鼻丘黏膜位置行肾上腺素与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两种麻醉药物的用量皆为4滴,浓度分别为1%和2%。④将患者的泪囊位于鼻腔外侧壁的投影作为参照依据,结合枪状镊定位将患者的泪囊所处位置精确确定出来。将患者中鼻甲腋前下部的4 mm处位置作为泪囊下界,上部的8 mm位置处作为泪囊上界。以镰状刀在患者的鼻腔外侧壁做一个15mm×20mm的切口,并将基底位置置于患者鼻腔外侧壁黏膜瓣。暴露患者的泪颌线、泪骨前部后,将患者的一部分泪骨及上颌骨额突除掉,使得该位置形成一个约10mm×15 mm的骨窗。从纵向方向将患者的泪囊壁前缘剖开,对泪囊壁的下端及上端位置横向切开。后翻患者的泪囊瓣,使其与自身的钩突前缘黏膜贴在一起。需复位患者的鼻腔黏膜瓣,骨窗前缘及上缘位置由裸露状态转为覆盖状态后,冲洗患者伴发细菌感染的泪道。根据患者的造口尺寸,将尺寸适宜的锥形膨胀海绵置于造口中,用于造瘘口的扩大以及泪囊黏膜瓣的固定。⑤手术完成后,给予患者鼻减充血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将患者鼻腔中的膨胀海绵取出,同时利用地塞米松与生理盐水的混合溶液反复清洗患者的泪道,避免细菌感染的发生。
观察指标:观察慢性泪囊炎患者的疗效,评分项包含显效、有效和无效3种。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鼻内镜下观察患者的鼻腔外侧壁,发现泪囊造孔已经形成。患者的脓性分泌物流出、溢泪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患者泪道冲洗操作十分流畅。②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鼻内镜下观察患者鼻腔外侧壁,发现泪囊造孔已经形成。③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出现明显变化,甚至产生加重趋势,鼻腔外侧壁造口闭锁。
统计学方法:本文选用SPSS 21.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慢性泪囊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眼病,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农村和边远地区多见。本病由鼻泪管的阻塞或狭窄而引起,常见于沙眼、泪道外伤、鼻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下鼻甲肥大等阻塞鼻泪道,泪液不能排出,长期滞留在泪囊内,泪液中的细菌,如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在此滋生,刺激泪囊壁,引起泪囊黏膜慢性炎症,产生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长期慢性泪囊炎对眼部的安全是严重威胁,角膜感染、葡行性角膜溃疡或眼部贯通伤、内眼手术等均可引起全眼球炎,而致视功能丧失。
溢泪、脓性分泌物流出等临床症状对慢性泪囊炎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以86例慢性泪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鼻内镜下保留鼻黏膜瓣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鼻内镜下保留鼻黏膜瓣泪囊鼻腔吻合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