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与加强实效性的对策分析

2018-02-23 22:35:49
关键词:教育者实效性德育

崔 微

(辽宁省北镇市鲍家中心小学 辽宁北镇 121305)

引言

小学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培养的对象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素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学德育己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德育工作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不断朝着有序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然而进入21世纪,在开放的社会环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德育面临着种种困难,从而导致小学德育的低效性,因此,深入反思过去德育工作的经验教训,研究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提高其实效性,就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一、小学德育现状分析

1.德育目标和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德育目标定位是使小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德育内容脱离实际主要表现是某些德育内容不能满足当代德育发展要求。德育内容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丰富。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反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社会道德和法律、民主政治、环境意识等要求,学生就会对脱离社会发展需要的德育内容产生怀疑 。

2.德育方法理想化与简单化

(1)德育方法理想化一直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一大特色。长期以来,小学德育注重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给他们提供过分理想化、完美化的生活环境。久而久之,小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他们认为理想与现实情况是完全符合的。而一旦他们步入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会使一部分人猛醒,也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心理失衡,并最终导致他们对学校德育的怀疑,德育的持久作用必将难以为继。

(2)德育方法过于简单化。一些德育工作者不辞辛苦,但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令学生难以接受。他们不懂得德育的过程是情境体验的学习过程,不懂得德育不能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既有的伦理规范,而是必须将之内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进而外化为行为准则。而小学阶段正是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小学德育发展对小学生未来人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综观目前小学德育工作的现实,虽然有成绩,但无力、低效等问题也值得反思。通过理性反思寻求对策,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基本前提。总的来说,小学德育实效性偏低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两点:

1.德育缺少现实性

这里所说的缺少现实性,主要是说学校德育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差距较大。具体表现在:第一,与小学生现实生活的年龄特征相远离。教育者不能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有规律地开展教育。第二,与小学生现实生活的完整形式相远离。现行小学德育往往沿用智育的方法,把德育的重点放在传授道德认知,强调潜移默化、个体觉悟等德育方法的作用,从而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2.德育缺少科学性

这里缺少科学性,主要是说小学从德育内容到形式都缺乏全面育人的力度。其主要表现是:第一,德育内容缺乏稳定性、层次性、全面性。长期以来,小学德育时而强调观念规范而忽视行为规范,反之亦然;时而强调政治规范而忽视思想规范和道德规范,反之亦然。德育内容设计没有适应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接受规范和执行规范的能力差异,没有体现应有的层次性,并向学生传递和转换社会规范应有深度和广度的区别,因而缺乏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德育形式缺乏综合教育的合力。

三、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通过对小学德育实效性存在问题的分析,对此问题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以利于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唤起真情是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德育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真情实感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撞击的过程,是一种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要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应该在唤起师生真情方面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小学生积极的情感

实现德育目标,取得德育实效,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情感、意志和行动。教育者要努力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学生的内部需要产生积极的动力,使他们把认识运用于实践,指导自己的行动,使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第一,要加强情感体验。第二,要发展积极情感。

(2)注重师生情感交流。

德育过程是师生两个角色之间的感情不断地交流、呼应、共鸣的过程。德育实践已充分证明,要使师生关系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和谐发展的一片绿洲,就要求教师不仅能够容纳与自己明显有异的各种价值观念、信息与看法,而且能够深入学生内心,并同情他们的情绪反应。当学生潜在的情感激活了,他们就会以极大的热情对待教师的教育,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

2.张扬个性是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境界追求

当今时代要求我们把发展学生个性,造就一代有个性(亦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作为学校德育的根本目标。张扬个性是提高小学德育实效应该追求的较高境界。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力求实现德育个性化

任何德育影响要转化为德育效果,必须通过学生个体内化的过程,如果得不到教育对象的认同,任何教育都是无效的。德育个性化,就是指在研究教育对象内化和认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符合教育对象年龄特征、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德育对策。这种个性化的德育,因为针对性强,容易得到教育对象的认同,从而内化成为自己的思想品德,收到德育的实效。

(2)坚持因材施教

小学德育对象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人,他们是道德生活与学习的富有鲜明个性的主体。教育者应当对具体德育对象的实际有透彻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德育。首先,依据学生个性实施德育。不同阶段的小学生个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更有各自的个性。其次,科学安排德育内容。因材实施德育的实质就是合理安排德育内容或任务的难度。教育者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估计小学生的个性发展水平,而应当在“最近发展区”的理念指导下,为他们安排恰当的德育主题,创造道德发展的最佳条件。

猜你喜欢
教育者实效性德育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工会博览(2023年1期)2023-02-11 11:57:46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38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人大建设(2019年8期)2019-12-27 09:05:28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2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 17: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