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昊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
生活中离不开色彩,我们的衣着由五颜六色的织布构成,家庭装修也以中式的桃木色风格、北欧的浅色系为主。色彩不仅对人们有着心理影响,而且应用在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例如,面试穿的西装为基本色,体育运动服有强烈的色差对比,肯德基与麦当劳这样的快餐店不是红色就是黄色,希望顾客能够速战速决,以此保证大量的客流交替,实现盈利。颜色甚至能够区分不同人种(作者文章并无歧视,只陈述客观事实),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可见,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的世界。
绘画可以运用不同色彩构成一幅画面,电影也是利用色彩和数字影像技术构成一帧一帧的画面。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在年轻时是一个美术青年,他甚至曾想以绘画为职业。在进入电影行业以后,他将自己绘画的功底一次次以电影的形式展现在大银幕上。
黑泽明的家中藏有无数张分镜头脚本,每一个分镜头都可以单独被拿出来当作一件艺术品。他将自己对绘画的理解巧妙地融入到电影事业中,或大胆或抽象地运用。除在剪辑、构图、布光等技巧上足够独特外,黑泽明之所以成为日本乃至世界电影大师,更是因其对人性和电影世界的关系有特殊的理解,他以前人未曾有过的方式把绘画带入电影,也以常人未曾想象到的方式理解人类。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色彩是电影的表现形式之一,现实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色彩,现代电影同样以画面色彩为基石。虽然导演可以将现实中的颜色以改变颜色的饱和度、亮度、对比度的技术手段呈现在电影中,但我们不能否定的是电影中的一切色彩都来源于客观世界。
如果单单认为色彩就是赤橙黄绿青蓝紫,这种对色彩单一的认知是十分局限的。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它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每一种色彩的选用和调制,都是一种心情的表达。
王家卫电影的色彩就是流质化艺术,以梦幻般的情绪碎片配合充满想象力的色彩与镜头组合,营造出令人迷醉的情绪氛围,别具一格的色彩运用已经成为其电影的独特符号。不管是从电影美学角度来说,还是从摄影角度看,他的每一部电影都是摄影色彩学。
色彩是电影导演和摄影之间协作的产物,我们以管窥豹,在王家卫的色彩艺术里,色彩的使用往往给电影一种朦胧感,使观众沉浸在迷幻的电影色彩世界中。在王导的电影里,色彩不仅可以给观众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还成为电影中某个特定人物和环境的象征。
摄影作品往往会借助色彩语言的发挥来烘托角色的内心世界,不同的角色往往对应不同的颜色。王家卫热衷于制造一种观众与电影角色若即若离的状态,来突出每个人的主体性。而在电影中的影像摒弃了电影美术讲究的天然真实色彩,尽量使色彩成为剧中人物心绪的代言人。
在彩色电影出现之前,电影制作者就使用色彩作为工具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和叙事效果。很多色彩华丽的电影,介于“彩虹主题狂欢”和“彩印法”之间,比如,《美梦成真》《圣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及巴兹·鲁赫曼导演的所有作品。但《坠入》这部电影由疯狂导演塔西姆·辛执导,他花了4年时间,在全球24个国家建立了这个多彩的奇域。他利用颜色以及其他任何可能的方式从当地橙色的沙丘到天际的血红色墓地设计,主要场景都有代表性色彩。他这么做的目的是发挥叙事功能,作为生动想象的窗口,电影丰富的色彩是有叙事性的,它宏大而美丽。
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在任何一个意义上,都是一部色彩极为考究的电影。既有风格又有品味,其用色在于渲染情感和推进叙事。色彩创造了一个世界,包含人物、情感和心境。在翻动的红色窗帘下有心悸,香烟品红的唇印上有渴望,鲜绿的裙子上有讽刺。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极度令人惊叹美丽的画面,剧情对电影本身并不重要,而颜色却一步步地推进故事发展。
丰富的色彩一定要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多并不意味着一定好。我们在一些电影中可以看到,如何使用更合理的色彩搭配进而创造出有代表性的视觉感受。优秀的电影作品,经常得益于一个漂亮的配色方案,导演是如何从各种颜色中选取有限的颜色而不是把所有颜色都堆在屏幕上,就像一幅绘画作品总会有主色调和辅色遥相辉映,才能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导演蒂姆·波顿的暗黑系作品,用色十分清楚,因为所有他试图避免的颜色都是为了建立起一个界限。像《和莎莫的500天》或者《美国丽人》在某些场景中省去某些颜色,角色反而更有张力。《三岛由纪夫传》中,色彩被限制在3~4种。《飞行家》将颜色限制在2~3种来渲染气氛。电影《逃狱三王》是合理使用色彩使用里程碑式的作品,导演罗杰·狄更斯花了三周时间在实验室里琢磨各种化学成像原理。在电影《逃狱三王》中,能够看到狄更斯有意避开绿色,但电影是在密西西比盛夏拍摄的,就像他自己描述“比爱尔兰还要绿”。所以,他使用数字色彩分层,在当时这种技术从未被使用过。这改变了电影色彩的历史,效果令人难以置信,所有南方盛夏的绿色和蓝色都变成了黄色与橙色以及棕色和土黄色,产生了一种萧瑟的视觉感受。这是一种更加精准和数字化的控制效果,针对画面做了选择,一些颜色改变了而另一些并没有。
电影色彩中的极端案例也不少,它们由有限的颜色组成一些规律。首先,最明显的是高饱和度色彩,这局限于一些极端情况,当所有东西都是黑白色的。在早期黑白电影中,当时颜色只能通过库存样本得到,《火车大劫案》《欢乐谷》中整部电影都是黑白色,但在特定场景的特定人物或建筑却被渲染上了色彩。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辛德勒的名单》中穿红色衣服的小女孩,红色与全片黑白压抑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以此来渲染全片的情感。但笔者认为,《罪恶之城》的用色很难战胜,《罪恶之城》借鉴了《逃狱三王》的配色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它十分珍惜色彩的使用,在情感表达上和情节叙述中起到了更积极的作用。使用某种颜色的目的非常明确,观众除集中注意力外,没有其他选择。受弗兰克米勒漫画的影响,《罪恶之城》的用色更接近图像设计,而非摄影,这也让这部电影成为电影配色的极端案例之一。
也有一些电影使用相同色系的配色,这在明暗度和饱和度上都会有一些改变。但也存在色轮上选择一种颜色,然后坚持使用它。例如,基斯洛夫斯基的“红白蓝三部曲”中被革命性地用来区分时间线;张艺谋的《英雄》也是这种配色的经典案例,用不同的故事发展可能性一遍遍诠释这一配色的表达效果;电影《呼喊与细语》并不是使用数字技术控制配色而是更传统的方式,通过选择地点、搭配道具、布景、化妆和灯光来控制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