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省级电视新闻改革策略研究

2018-02-23 03:58叶竞青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供给改革

叶竞青

(湖北省电视台,湖北 武汉 430071)

新闻是电视台的立台之本、发展之源,也是一个省级电视台履行国家新闻宣传基本职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人民精神产品的根本途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社会环境和人民需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很多行业、产业,如煤炭、钢铁、水泥等,都面临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急需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省级电视台的新闻供给同样面临着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升级,也迫切需要启动基于供给侧的省级电视新闻改革。

一、供给侧改革

市场经济中,只有实现产品供给和消费需求的适当平衡,才能保障经济的平稳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民消费需求的深刻变化,很多行业、产业出现了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供给无法满足大众日益提升的消费需求上。推动供给侧改革,提供更好的产品、更优的服务,去库存、减成本、补短板,减少无效供给成为供给侧改革的努力方向。它的目的是保证供给产品和服务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2016年1月26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省级电视新闻供给侧的不足

(一)从新闻时间来看,时效性不强,收视率偏低

省级电视新闻在播出的时间选择上,一般在当日18:00~20:00这2小时的黄金时段,但黄金时段中最宝贵的19:00~19:30被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占领,其余时间大众在观看、收听新闻时,普遍处于吃晚饭或晚饭后放松休息的状态。甚至此时大多数观众已经换台,对省级新闻处于无暇顾及或关注不够的状态,新闻的时效性不强导致节目的收视率偏低。另一方面,省级新闻在播出前要经历一个严谨的新闻制作流程,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多,包括信息采集、配图、配音,新闻的编辑、编排等,这些都需要时间,最终导致新闻时效性不强,既不利于省级电视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健康发展,更不利于省级电视新闻和互联网新媒体展开竞争。

(二)从新闻内容来看,会议新闻较多,民生新闻不足

早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就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20多年过去了,无论是哪个省级电视新闻都没有明显的改观。一方面,出于新闻的产出规律而言,许多会议透露和产生了许多有价值,对社会将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消息;另一方面,出于电视新闻的“喉舌”功能或“宣传”职责,省级电视台在多方面受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管理,需要承担相应的政治宣传职责,相应的报道内容也往往包括国家政策和国际形势等。但这些问题往往与群众的生活联系不紧密,群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度不高。民生新闻不足使省级电视新闻不够接地气,受众面不广,收视率也不高。

(三)从新闻形式来看,互动性较少,单一传播甚多

在省级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由于电视的单一传播特点,受众只能扮演信息接收者的角色,在事前、事中、事后都无法与电视新闻互动,参与度低,也无法将自己的观点、认识等及时有效地表达出来。这直接导致电视新闻的收视率下降,电视新闻受众大量流失。虽然有的省级电视新闻也建立了自己的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平台,但由于宣传不力、维护不及时、互动不积极,鲜有观众参与互动。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不高,既无法体现新闻的开放性、互动性特点,也无法改变受众在接收信息方面的被动局面,自然也就无法满足受众的多元化新闻需求。

(四)从新闻价值来看,娱乐化、边缘化明显

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上有龙头般的中央电视台垄断资源,下有众多“弟兄”(地面频道、市县台)强势崛起,外有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快速膨胀,新闻资源可谓内挤外压,省级电视台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明显。在这种市场压力下,个别省级电视台摒弃新闻立台的社会职责和发展方向,有的新闻娱乐化,有的新闻碎片化,有的新闻边缘化,有的新闻照搬化,新闻对于部分省级电视台而言变成了一项简单的政治任务、一项挂在嘴边实际靠边的工作,“失语”“失真”“失位”等现象都在省级电视新闻中不断出现,电视新闻媒体确实需要认真反思。

(五)从新闻技术支撑来看,更新过慢,融合发展不力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新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对电视新闻的发展也影响深远。省级电视新闻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就必须革新传统技术。目前,省级电视新闻技术更新主要是由模拟技术到数字技术的转变,但表现为技术更新过慢,技术使用范围不广,与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结合得不紧密。虽然电视新闻拥有十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也存在技术落后等问题。随着新媒体不断发展,电视新闻的观众不断流失,电视新闻行业改革迫在眉睫。

三、基于供给侧的省级电视新闻改革策略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在新形势下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提出的切中要害的改革良策。省级电视新闻改革完全可以借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和方法。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市场的有效供给,手段是去库存、减成本、补短板,也就是用好“加减乘除法”,实现供给侧的结构优化。省级电视新闻的改革策略也是运用好“加减乘除法”,淘汰落后的新闻产能,优化新闻布局,建立先进生产要素和塑造良好的省级电视品牌。

(一)多渠道、多方式做“加法”,增加新闻的深度和温度

一是新闻渠道要做“加法”。从传统的采写、编辑、播报独家新闻向多媒体、多平台、多渠道报道新闻转变。一方面,要寻找新闻合作伙伴,积极与其他新闻单位合作,如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新闻通讯社和电视台有丰富的新闻资源,权威性和时效性等无可挑剔,是省级电视新闻理想的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应充分利用全媒体市场,借助网络、微博等新媒体的力量以及自媒体、社会媒体人等各种新闻生产渠道,有效增加新闻源。同时,对同一新闻信息源过滤、分割和加工,制作成简讯、深度报道、新闻评论等,形成文本、图表、H5、游戏、音视频等不同的新闻内容。二是在播出时间上要做“加法”。针对不同的观众和时间,增加不同的新闻播出频次,每次新闻根据播出时间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版本,以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三是在新闻内容上做“加法”,采取多种措施,适当增加大众关心的民生新闻以及贴近地方发展、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新闻。

(二)分清主次、去粗取精做“减法”,减少“噪音”,提高新闻的“纯度”

一是减少会议新闻。毋庸置疑,会议是新闻产生的重要渠道,但在新闻报道中,应该力戒就会议报道会议,在新闻报道中应重点体现会议的核心要义,结合省级发展实情,讲老百姓关心的事,说老百姓能听懂的话。同时,一些与老百姓关系不大,纯粹的工作会议尽量不要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二是减少“噪音”。电视新闻也要强化舆论宣传和意识形态传播,要确保意识形态的正确性、导向性,要时刻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应该尽量淘汰那些舆论导向不明、价值观偏移、主流思想不明晰,甚至是照搬西方娱乐新闻的“噪音”。

(三)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做“乘法”,乘上融合互联的快车

在媒体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省级电视新闻必须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立足互联网技术,实现电视新闻与其他媒体的融合互联。一是从技术上做“乘法”,不断引入新技术、新人才,切实加强新闻生产的融合。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与云计算技术,对数据进行有效挖掘和专业化处理,完成对用户习惯和偏好的深层挖掘,实现对用户行为的精准化预测,形成许多预见性新闻;利用网络互动平台,让电视新闻与观众进行网络互动,网络评论、留言不仅增强了新闻传播者与观众的互动,电视新闻还可以通过采纳观众的合理意见,不断调整、优化节目,提升节目收视率。同时,一些新闻通过交互式沟通交流,形成新的新闻信息源,推动电视新闻向纵深发展。二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在传播方式上做“乘法”。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必需品,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手段,微博、微信等“两微一端”社交类应用平台成为社会化传播的重要渠道。省级电视新闻利用自己强大的新闻信息源制作成不同版本、不同形式的新闻产品,乘上融合互联的快车,在移动平台和社交平台实现传播的“乘法效果”。

(四)优胜劣汰做“除法”,打造省级电视新闻品牌

一是“除去”浮躁,确立新闻立台的立身之本。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媒体市场中,省级电视新闻更要有新闻立台的意识和担当。长期以来,电视新闻凭借自身的权威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在人们心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人们产生深刻的影响。人们在发生重大事件时往往更习惯通过电视新闻获取官方消息。在这种情况下,省级电视新闻更应该“除去”浮躁,精心制作、认真把关新闻内容,保证播报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维护自身良好的品牌形象,以新闻的真实性和品牌知名度有效提升电视新闻的收视率。二是“除去”浅显,确立新闻的深度和力度,做出品牌。面对全媒体竞争环境,作为主流媒体的省级卫视倘若只是依靠政策优势,仅仅充当“喉舌部门”或“宣传机关”,将很难适应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在加强信息传播的同时,省级电视新闻更要增强信息解读能力,用思想做新闻,做有思想的新闻,并且通过媒介融合让评论真正成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在重点主题宣传和重大宣传活动中,省级电视新闻要主动从信息传播者转向资源整合者,从被动的“我要报”转向市场需求的“要我报”。在重大主题报道和重要信息播报中,省级电视新闻要形成广泛的影响力和强大的号召力,打造良好的新闻品牌。

[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6)[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17.

[2]王一鸣,陈昌盛,李承健.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6-03-29.

[3]贾康,苏京春.“供给侧”学派溯源与规律初识[J].全球化,2016(2):30-54.

[4]郭晓璇.从供给侧改革谈传统媒体的转型[J].新闻研究导刊,2016(13):280+339.

[5]段鹏.试论转型时期的中国广播新闻[J].新闻记者,2015(3):85-89.

[6]陈虹.新闻立台——美国地方电视台的生存之道[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3):64-66.

[7]董学莲.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模式分析与创新[J].新媒体研究,2016(18):124-125.

[8]崔国凯.浅析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的新特点[J].新闻研究导刊,2016(23):208.

[9]黄春平,蹇云.传统报业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研究现状、特点与建议[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83-89.

[10]张晓钟.当前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竞争策略[J].艺术百家 ,2013(S1):346-349.

[11]段鹏.媒介融合背景下提升我国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的策略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4):33-37.

[12]黄田心.自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传播及编辑策略分析[J].当代电视,2016(4):54-56.

[13]刘光宇.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 特点及电视采编应对[J].记者摇篮,2013(3):48-49.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供给改革
改革之路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改革备忘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二)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