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体育学院 辽宁沈阳 110102)
根据陈力丹教授的定义,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1]。”网络舆论是公众利用网络媒体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所表现出的具有相对一致性的情绪、意见或态度的总和,可以影响事实发展的走向[2]。凭借网络媒介的优势,网络舆论也具有实时性、交互性的特点。
2016年7月19日深夜,河北省邢台市遭受特大暴雨侵袭,开发区大贤村情况尤为严重。20日凌晨1时左右,洪水灌进村庄,群众遭遇灾情;18时左右,邢台经济开发区官员王清飞在接受采访时称没有人员伤亡。22日10时,大贤村村民堵塞国道要求与政府对话,邢台经济开发区官员王清飞现场为安抚群众与村民互跪。23日13时,邢台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洪灾遇难者及失踪人员名单;22时,市长董晓宇在新闻发布会上道歉。24日国务院委员王勇率国务院有关部门赴河北省,指导受灾群众安置工作;河北省委省政府工作组初步认定事故由七里河决堤由洪峰所致,依法追责4名官员责任。26日河北邢台警方依法处理三名网上散布谣言者。
本次事件中,从19日普通微博用户发布相关新闻开始至市长道歉、惩处责任人和认定事故原因,回顾整个事件过程,大概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孕育形成期(7.19~7.20)、扩散膨胀期(7.22~7.23)、衰减平息期(7.24~7.26)。
在舆论的孕育形成阶段,网民分散并带有强烈个人认知色彩的观点借由微博强大的互动功能慢慢聚集,在小范围内关注和讨论,舆论由此完成了从孕育到形成的过程。本次事件中,由普通用户最先发表的消息经由媒体参与转发逐渐聚集网民,形成共同关注。舆论的扩散膨胀时期,民众情绪十分敏感,意见领袖的引导、相关部门的回应等都会引发大规模讨论。本次事件中“泄洪说”谣言影响力极大,与此同时邢台官博“邢台发布”却发出毫无重点的常态式内容,民众情绪不满,引发舆论急剧膨胀。在衰减平息阶段,公共突发事件的微博舆论会随着事件的解决和网民诉求满足而进入相对平缓的阶段,事件逐渐退出公众视野。河北省最终确定事故原因并严惩官员,与对事件最初的态度相比较展示了一种更负责任的态度,也安定了民众情绪,促进了舆论的平息。
由于微博的即时互动性、隐蔽性和低门槛性,用户更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在短时间内聚集到大批和自己意见相似的用户,形成集体意见,并对相反意见进行攻击。首先形成的优势观点充满质疑、指责、震惊等负面情绪,用户很容易受到情绪感染,谣言也就有了可乘之机。在官方微博没有公布水灾真正原因之前,网络上关于“七里河人为泄洪导致村庄受灾”的言论影响范围很广,官方微博却没有给出事件的真正原因。这一举动引发了网民的猜测与分析,随后的微博硝烟四起。一部分观点激进的用户在微博中发出一些带有很强侮辱性的言语,这种对政府强烈质疑的观点得到另外一些持相似观点用户的支持。即使是对媒体微博转载的“为老司机点赞”的内容也被指责以娱乐化眼光看待灾害,而对于一些表示仍然信任政府的网友更是发起了言辞激烈的人身攻击,而报道事件进展的媒体被攻击为“政府的洗白神器”。
事件前期微博普通用户传播的相关信息并没有在网络上引起大范围关注。事件的第一发现人“刑襄筑路人”所发布的微博关注度非常小,事件在一部分网民中产生影响是在央视新闻官博转发普通用户“邢台吴星星”的“最牛老司机掉头”内容后才开始的,使得关注者不仅仅是河北本地网民。另一方面,在意见领袖的作用下,微博上更多的网民了解到洪水救灾中的感人事迹,其中微博名人王宝强发布救灾战斗内容,关注人数超过80万;“#这双手来自抗洪第一线#”的话题有2万多网民参与讨论。随着各大媒体对救灾第一线的图片发布,越来越多的网民渐渐转移目光,聚焦在抗洪战士身上,舆论态度开始转向团结、奋斗、致敬的方向,猜疑、攻击和谩骂声音逐渐减弱,网民趋向理性。
传统媒介议程设置权由专业传播组织或机构来行使,受众被动接收信息。但是在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民众按照自己的个性选择欲关注的事件,取得了通过微博来进行议程设置的主动权。20日,官员在报道中表示没有人员伤亡,但是在微博上网民已经组织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对于这一说法表示强烈质疑,把关注点放在受灾最严重且有人员伤亡的大贤村中,发布现场图片和相关内容获得大量关注。由网民的议程设置引发了媒体的关注,澎湃新闻受到强大微博舆论的影响调查并发布新闻稿。随后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开始对此事件进行议程设置,多家媒体对“七里河人为泄洪”进行辟谣。相关部门在巨大压力之下,终于在2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回答群众的核心问题并道歉。
在“邢台洪灾”事件中,前期的民众舆论没有被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引导,网民在社会矛盾积压已久的情况下,更容易相信“政府不顾村民生命安危”方面的谣言,危害了当地社会稳定;而在多家媒体报道了“七里河非人为泄洪”辟谣内容和坚持转发抗洪一线感人事迹后,网民的情绪逐渐缓和,相对理性。增强舆论引导有利于公共突发事件中危机的化解。
我国的政务微开通已经相当普遍,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官员还在用传统的方式与公众沟通,总认为事件缓一缓就会过去。从19日开始,微博谣言就已经滋生,而“邢台发布”直到22日在舆论的逼迫下才发出一条消息,然而公众迫切关心的核心问题依旧没有答复,发布的遇难人数也无法让网民信服。事态扩大后,“邢台发布”终于开始高频率发布救灾一线情况和辟谣内容,网民非理性状态逐渐有所缓解。政府微博应该及时发布表明事件状态的内容,时刻更新,即使事件原因未浮出水面,也要坦诚告知。
意见领袖关注者众多,能在公共突发事件中影响舆论的走向,因此意见领袖应该规范自己的言行,不仅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保持冷静和理智,对盲目的网民做出示范性表率,更要在平实注意自身影响力和可信度的建设和维护。团结意见领袖可以通过线上管理和线下会谈双管齐下,倾听他们的声音,定期交流以帮助舆论有序传播。
微博的低门槛性、隐蔽性使得微博舆论中混杂了许多谣言和带有煽动性或暴力性的内容,若不加以引导会影响社会稳定。2012年发布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是我国完善网络立法过程中的一次突破。另一方面,推进微博实名制也是保障微博舆论场秩序的有力手段。在公共突发事件微博舆论中建立一个理性、公正的氛围需要政府立法和用户自律的共同努力。同时还要完善信息举报制度,从自律和他律的双重监督下净化微博信息传播环境。
微博作为新兴媒体的典型代表之一,改变了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使受众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个性接收者。公共突发事件中的舆论成分不仅仅是广大群众对突发事件本身的意见,更是对社会矛盾的表达。随着公众社会意识的提高,在公共突发事件中公众更愿意去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也就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相关组织应该运用多种手段去解决这一新兴的社会现象所产生的问题。对相关组织来说,如何管理和引导舆论的传播是一个新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