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轻工业学校 辽宁大连 116023)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尤其是人类进入新世纪,知识门类激增,信息化特征明显,表现在教学中,就是微课、慕课、VR与AR虚拟现实技术、移动学习云平台等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当下职业教学的新常态。21世纪是一个创新和学习的时代,职业学校的教师更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备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抗挫折能力的基本素质,以应对工业4.0对当下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中职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被视作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呢?创新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主要靠教师。教师要富有创新精神,就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1.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中职教师要树立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的新观念。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每名学生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所以,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由教知识转变为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的互联网意识和规则,以适应“互联网+”的未来职业的发展需求。
2.建立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人才质量观
国家级重点学校大连市轻工业学校提出了“不求人人出名,但求个个成才”的教育理念,这是符合职业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规律的。教师应相信人人都有才,才会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职业学校的老师不仅要注重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毛泽东说过: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以应对21世纪的新挑战。
1.中职教师要积极应对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来临
互联网+教育跨界到来的今天,教师的传统角色将消失,老师必须接受数字技术所带来的教师职业技术革新的压力,树立学习的信心,才能适应教师职业发展的时代需求。从苹果到小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决定胜出是粉丝而非客户。职业学校教师想要拥有自己的粉丝,必须要拥有自媒体,运用自媒体分享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学观点与理念、微课,学会和学生一起分享对事物的看法和见地,这种跨界融合实现跨时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在线开放式学习,让学生关注你的课堂,爱上你的课堂,成为自己的学粉。
2.中职教师要讲究教育艺术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所出现的一切现代信息手段并不能代替传统的讲授,职业教学还应讲究教学方法与艺术。教师在讲授中,要突出重点,讲清难点,设置疑点,安插兴趣点,要讲究逻辑性,注重启发性,富有节奏性,力求形象性,要注意课堂语言表达艺术,要讲普通话、文明话、现代话、直白话,声音要动听。教无定法,各显其能,但教有定规,最根本的原则还是一个“爱”字,职教教师要学会用心去爱护学生。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这是职教教师要终身学习的基本功。
3.中职教师应注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学有“文、行、忠、信”四项内容,一部《论语》告诉我们,孔子是带领学生在周游列国布道讲学的实践中增长学生知识和才干的,是将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融为一体的教育典范。“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理念,需要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支撑,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构建知识和技能,形成职业能力。
就“互联网+教学”而言,中职教师要积极开展O2O、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运用雨课堂等移动学习云平台、VR和AR虚拟现实体验技术开展虚拟与模拟仿真实训,以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既实现即时、时时的反馈和全程的互动交流与指导,也实现对学生学习进程的记录和形成性过程的考核评价,更实现了连接一切、合作协同、体验式和自我建构的学习,促进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合作能力是健全人格的体现。互联网+教育时代,各类各级信息化比赛层出不清,创新与改革的课题应接不暇,而这些项目难度非常大,涉及面广,非个人能力所及。这就要求中职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过程中既要敢挑重担,又要甘当配角。在改革创新合作中任劳任怨,充分发挥团体优势才能获得成功。创新需要合作,合作才能创新成功。
中职学校的学生难管,书难教, 这是困扰中职教师的一个难题。各类检查评比、赛事接踵而至,导致部分教师的精神压力比较大。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也是教师学习的内容。
1.改变认知,接纳自己。中职教师要正确地自我评价和接纳他人的评价,认同自己职业角色,愉快而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
2.快乐工作,学会休闲。中职教师既要充实知识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也要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使业余生活尽量丰富多姿多彩,增进心理健康。
3.和谐共处,健全人格。中职教师要平等、友好、和谐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人。当压力来临时,懂得寻求社会支持,在良好的人际互助中,愉快工作、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