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教学的西藏小学生汉语语感培养探索

2018-02-23 21:53孙贤发陈莎莎
西藏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感叹号标点符号语感

◆孙贤发 陈莎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西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学习和生活的必要和必然。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培养西藏学生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提升汉语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抓住标点符号,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言语对象除了文字外,还包括标点符号。和文字一样,标点也是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之一。在很多课文里,某些情境、某些文字难以言说的意思和情感,标点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在培养学生语感时决不能忽视标点的存在。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中第二自然段,作者曾问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wǎn)尔一笑,说:“正是这样!”我们来看看这个教学片断。

PPT出示:她莞(wǎn)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指名学生读,语速较快。

师:读好这一句话,请注意句中的标点符号。谁再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关注标点符号,有停顿,读出变化,有进步。正是这样,后面是感叹号,能否换成句号?

生:不行,感叹号的语气更强烈。

生:感叹号,表现出房东不一样的感情。

师:什么样的感情?

生:当作者问她: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她的回答,用上感叹号——正是这样!语气里有一种自豪、高兴、骄傲的情感。

师:我们也要把感叹号所包含的自豪、高兴、骄傲的感情读出来,请你读。

生读的很有感情。

一个感叹号,读出了层次,读出了情感,读出了滋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关注标点符号是重要的一环。一是停顿,读书更有节奏;二是语气,读书更有情感。本教学片断中,老师不仅善于挖掘标点符号所表现的语气,而且引导学生体会语气背后所隐藏的情感。这样的朗读训练,能看到细节,能看到效果。

二、展开想象,培养语感

在有关培养语感的文章里,几乎无一例外提到了联想、想象。为什么运用联想、想象培养语感呢?心理学认为,联想和想象有助于丰富语感心理结构中的情境结构,它是通过调动或激发情境结构而使语感形成和运作。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语感?我们通过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的片段,来做一个了解。

学习“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两句诗。

师:“好诗亦诗亦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闭上眼睛,请听老师范读这两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范读

生:寒雨连江,让我想到了烟雨蒙蒙的江面。

生:一大早,诗人王昌龄就来送别好友辛渐,对面的楚山也显得孤单。

生:夜里带着寒意的雨笼罩着江面,诗人清早来送好友。说明诗人昨晚就没有睡好,和友人是难舍难分的场面。

师:请你把想象到的画面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

生: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楚山,是一座山,并不会感到孤独。诗人为什么写楚山孤,你们由这个孤字,想到了什么?

生:表面上看,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对面的楚山孤孤单单地立在哪里。实际上衬托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那份孤独。

生:很多诗中也有一个孤,比方说“孤舟蓑笠翁”、“大漠孤烟直”、“孤帆远影碧空尽”等,总给人一种凄凉、悲伤的感觉。

师:你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带着你的情感读这两句。

生读

古诗中的文字较少,读起来看似简单,实则很难。一方面,古诗的背景离现在较远。另一方面,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画面感,不容易。真正读出古诗的味道,读出古诗的韵味,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大有裨益。此处,教师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这是读的基础。通过想象画面,基本理解了诗句的含义,为朗读设定了合理的情感基调。抓住一个“孤”让学生想象开来,想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想到其他诗句中的“孤”字,再带着这些体会、情感来朗读,学生读书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教学效果不一样,语感的培养得到真落实。

三、补充背景知识,培养语感

有些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年代久远,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读起来也很生涩,感情朗读更是奢求。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关键的语段,通过补充知识,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童年的小花狗》,是著名作家肖复兴的作品,文中对小花狗的描述,是这样一段话:黑白相间的小狗,脖子上系一条红绸子,绸子上挂着一个小铃铛,风一吹,铃铛不住地响,小花狗就像活了一样。学生抓住描写颜色、声音的词语来体会,朗读,也是无法体会到作者爱之心切的情感,最后才想到要偷这只小花狗。执教老师通过补充知识:

(1)在作者的自传中,我读到了这段文字:解放前,肖复兴的父亲从老家沧州来到北京,1947年,长子肖复兴出生,一家人在北京城南的打磨厂街居住。

(2)在作者的散文《那个承载了我苦难童年的照相馆》写到:那是1952年,生母去世后,姐姐为了担起家庭的重担,远走内蒙古去修铁路,临走的时候,带着我们到联友照了一张照片。那一年,我5岁,弟弟2岁,姐姐不到17岁。

这两点的补充,了解到了当时作者的生活背景以及生活环境,学生理解起来,朗读起来,更有字词感,语句感,而后不断地朗读,不断地反馈练习,学生能站在作者的角度,更能体会作者对小花狗情有独钟,爱之心切的情绪体验,学生读起来更能表现喜爱之情。背景知识的补充为学生的理解架设了桥梁,为朗读增添了色彩,更是在朗读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注重生活体验,培养语感

叶圣陶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生活体验是一种非言语实践,它包括生活知识经验、自然风物知识和人生社会知识经验等体验,没有这种体验,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培养就会重蹈死读书,读死书的覆辙。

《游园不值》第一课时教学片段

师:“苍苔”是什么意思?谁在生活中留意过?

生:我知道苍苔是一种绿色的植物。

生:我还知道它生活在阴暗的地方,姥姥家住在乡下,我在墙角下看见过。

师:空气潮湿的时候,春雨过后它就会贴着地皮长出来。所以苍就是绿,苔就是贴着地皮生长的

生:——青苔。

师: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春天的时候,它的生命力很旺盛。

师:你发现就这么普通的小植物,它却将生命的春天唤醒了。你会这样感慨:——应怜屐齿印苍苔(生读)

生读得很有感情

师:谁来为他的朗读做评价?

生:我觉得他把苍苔读得很长,我仿佛感受到蔓延的一种绿绿的美。

师:确实好美啊!让我们把这种唤醒春天的淡绿之美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

古诗教学中,抓住一个词语“苍苔”,唤醒学生的生活认知,链接学生的语感的理解。读出一种美,读出一种画面。在小学生的眼里,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是他们的全部。特别是校园生活,更能激发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生活中建立对语感的积累,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用学生的感官去体验,去体会,促进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促进语感的培养。

五、读出滋味,培养语感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形式,无论是阅读常规课还是比赛课,引导学生读好书,营造书声朗朗的环境,是汉语老师不懈的追求。指导朗读时,教师应该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朗读的训练要有层次。一遍又一遍的目的,一遍又一遍的效果。二是朗读的形式要多样。例如文辞优美的文字,可以配上音乐和画面,再用声音传递美感;启迪思考的文字,可以请一位学生来读,其他学生静静地听读思索;学角色朗读凸显人物个性,可以使学生置身于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整体读,增强气势,引起感情的共鸣;男女生分别读,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当学生全身投入到朗读中,是感悟文章作者的深切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语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具体指导学生朗读的意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朗读的进步中,语感的形成才能得到彰显。

上海特级教师朱煜执教《将相和》教学片断

PPT:蔺相如忽地站了起来,声色俱厉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和你拼了。”

师: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我们先来感受当时的气氛,就会读的更好。古人穿的衣服都非常宽大,所以站起来的时候,有一股风,甚至有响声,忽地一声。请坐,我一说蔺相如,你们就忽地站起来。

师:蔺相如

生:(学生忽地站起来)“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和你拼了。”

师:忽地站起来,不要跺脚,请坐,我们再来一次。蔺相如

生:(忽地站起来,有整齐的响声)齐读:“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和你拼了。”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不能走过场,才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在这个片段中,朱老师抓住关键词语“忽地”来指导朗读,学生站起来,体验发出声音的原因,从而感受当时紧张的气氛,以及蔺相如坚决的态度,果敢的精神。就这一个词,营造当时的真实情境,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学生树立了语言文字的形象感,学生整齐的朗读,把人物当时的语气,情绪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听课教师也是拍案叫绝。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的语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始终以学生为本,遵循汉语语感形成规律,引领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良好的语感就一定会得以形成和发展。

猜你喜欢
感叹号标点符号语感
标点符号的争吵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我们班的“标点符号”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感叹号
标点符号争吵记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感叹号大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