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基础教育领域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对师资队伍提出了着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应当说,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大多进行了调整,围绕如何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思考,达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但是,反观地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办学实践,数学类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并未随着研究的深入而有大的改观和进步,仍然存在课程开设理论化倾向明显、教学观念和方法变革迟缓、教材选择和使用因袭旧例等方面的问题。对此,一方面应客观承认学校的事业单位属性、学科理论专业化壁垒以及师生思维惰性等因素带来的改革阻力;另一方面,也应深入考察以往研究与地方高师数学类课程改革实践的适切度,进一步从问题诊断、建设方案论证等方面发现已往研究的不足,提出适应新时期、新要求、新情况的新思路,以指导小学教育专业数学类课程实践更有效地展开,助力符合基础教育需求的地方高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从实践中看,虽然课程名称略有不同,但大多数地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数学类课程的设置本质上差异不大,大多包括大学数学、初等数论、初等几何等学科类课程,以及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法等教法类课程。受制于地方高校在师资数量、师资水平、生源质量以及其他教育教学资源方面的局限,这两类课程在不少地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分别由数学专业背景教师及课程与教学法或者教育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承担主要的教学任务。通常情况下,这两类教师在教育观、教学观、知识观、学生观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也都对自己的专业体系及其重要性和价值有着难以割舍的偏爱和看重。两类课程长期以来壁垒森严、互不沟通的情况并不少见。结果一方面是师范生不得不学习心理体验上较多、较难、较枯燥的数学理论知识,却不懂得此类知识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之间的关联,丧失数学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法类课程教师纷纷感叹师范生数学观念、数学思维、数学知识等数学教师必备的素养多有缺失,教学法教学没有扎实根基,犹如搭建空中楼阁。
事实上,师范生应当学习哪些数学学科类知识才能胜任小学数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学法课程教师最有发言权。地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学科类课程所涉及的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论等多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概念,正是教学法类教师引导师范生分析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小学数学课程与教法的基本范畴和切入点。这些相关的知识,如何影响小学生建立数感、形成符号意识、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完善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形成基础的数据分析观点和模型思想,正是教法类课程力图让师范生形成数学素养、发展数学教学能力的前提保障。因此,在促进小学优秀师资进入高师课堂的同时,由教学法教师牵头,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对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小学数学教师所需之数学素养,在研究的基础上深度融合数学学科类和教法类课程,以够用、实用、好用为导向,减少学科门数、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科类课程对师范生数学教学能力形成的支撑作用,应是更为积极主动、更有可行性的思路。
地方高师素来具有重视实践、强调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优良传统。多数学校在小学数学教学法课程、试讲、见习、实习、研习等环节均对学生有明确的技能考核指标和具体要求,训练强度和时间总长基本能够有所保证。但师范生照搬照抄优秀教案、模仿优秀教师教学视频、缺失对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缺乏对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动态把握、忽视小学生的实际认知状况和学习风格等现象仍然十分普遍。究其原因,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数学理论学习与教学技能训练各自为政、甚至相互轻视,学生无法做到“知行统一”,数学理论素养和教学技能不能相互促进的现象应引起地方高师的重视和审慎反思。
从实际情况看,随着国家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及对应用型人才的旺盛需求,当前地方高师似乎更多地出现了大量削减数学理论课时、片面强调学生数学技能训练和教学法练习的思想倾向,存在一定程度的矫枉过正之失。应注意到,失去实践导向的单纯理论学习固然不吻合师范生数学教学能力提升的培养目标;同样,失去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和有效支撑,单纯的教法训练很容易变为对教学技能的简单演练甚至是机械模仿。这种情况下,师范生仅能学到程式化、表面化的数学教学程序,即便能够处理静态的、常规的教学事务,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无法进行数学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的独立思考和理论层面的深入解读,无法胜任动态的、生成性的数学课堂教学,更缺乏自觉主动地研究和改革数学教育教学问题的深层素养及创造性能力。
以“知行合一”为指导进行教法课程改革,避免纯技能的简单演练,从具体的操作思路上看,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加以考虑。首先,是以课程形式实施的数学学科理论教学与数学教学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如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数学、初等数论、初等几何、数学思维方法等课程,应切实加强服务小学数学教学、服务师范生数学教学素养形成的理念,建立明确的参与实践教学、指导教法练习、评估学生教学能力的改革导向,将各学科课程在师范生实践教学方面能够完成、需要完成的工作细化为具体的任务清单,并作为考核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观测指标。其次,是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应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加强对师范生试讲、见习、实习等教法训练环节的理论指导,引导学生以教育理论或学科理论分析实践中遇到的数学教学问题,强化学生在小学数学教材研究、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中的理论思考,绝不能对师范生的实践环节放任不管,也不能只提要求或只提供模仿视频、参考模式,不进行原理分析、不给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建议和意见,落入“指而不导”的窠臼。
当前,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类课程实践教学,在内容上大体包括见习、实习、试讲等几个部分。其中,试讲主要在高校进行,由高校教师进行指导;而教育见习、实习基本在当地小学跟班进行,由高校教师和小学一线教师共同指导。不难理解,在此种条件下师范生的试讲缺乏真实的小学教学情景,对其课堂组织能力、教学能力的促进效用有限;而见习、实习活动虽进入小学真实情景,但又很可能受制于时间、地点、安全考虑等方面的原因而难以机动、灵活地加以安排,有时甚至会因高校与地方基础教育学校沟通不畅、指导教师数量不足、责任心不强等较为外围的因素压缩时间、减少实习内容,致使见习、实习工作困难而低效,变成地方高师、基础教育学校以及师范生、高校教师等多方人员均不情不愿却又不得不为的负累。
从另一个角度看,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各种更为便捷、更为实用的信息技术大量进入学校,地方高校已经有了新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实践教学方式的技术条件和网络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上述问题有所助益。例如,依靠简单的远程互动网络平台,师范生可以实时参与小学的数学教研活动、同课异构活动、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等活动,可以不出校门就学习小学数学老师的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班级管理、课堂组织、例题讲授、作业布置、课后辅导等整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与领悟小学生在数学认知发展、数学能力形成等方面的特点和风格,加深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理解。高校教师和小学教师也可以实时与师范生进行交流,省却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成本。与此前传统的见习活动相比,这种方式更为快捷和方便,且避免了高校教师的学生安全压力和路程往返,避免了大批学生进入课堂对小学教学秩序的打扰。
除此以外,各种数学案例资源库的建立、“慕课”平台的开放以及移动教学APP的研发,也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类实践教学方式改革提供了新的参考方向,已经逐步在各地方高师开始尝试的“翻转课堂”理念也有了更好的实施环境。数学学科类理论课程可将部分易于掌握的知识点通过“慕课”平台或移动APP移至课前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课堂教学主要解决数学理论知识在小学数学中的体现和运用问题,增强师范生的小学数学教学素养。数学教法课教师或教法训练指导教师也可以将小学数学课堂观摩活动或试讲活动移至课外,节约课堂教学时间。通过移动APP,教师可以随时随地点评、指导、批阅师范生的各类数学纸质作业或实践练习实际表现,更有可能在实时互动中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深入指导,落实个别教学和因材施教的总体原则。
总之,地方高师小学教育数学类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应更加密切地联系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和对小学数学教师的师资要求,积极回应信息时代的技术革命带来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在强调实践导向的大前提下注重师范生数学理论素养的形成和提升,促进师范生数学教学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梦稀,彭玲艺.基于教学实践智慧培养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85-87.
[2]史凤贤,于萍.基于“U-S”合作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究——以辽宁科技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6):71-72.
[3]丁同芳.高师小教专业教育实习现状及对策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0,(7):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