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3)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职业教育的奠基者黄炎培先生曾提出职业教育要“手脑并用,教学合一”,意思是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掌握理论知识,更要多动手,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不能将书读死。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认为理论知识太过枯燥,从而对理论知识框架掌握得不好,实践教学可以弥补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得不系统的不足,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高职学生适应企业需求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如: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职业能力(如:开拓创新的能力 、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也会在精心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即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实践证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必经之路。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通过学生扮演翻译进入公司从公司组建到对内对外开展各项业务中遇到的各种翻译任务为主线展开能力训练项目。由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行业成立模拟公司,借助于各种资源,自行设置模拟公司的公司名,经营范围,主打产品,公司文化等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这些内容的可行性、科学性、正确性等进行探讨,接着开展小组成员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完成各项任务,形成视频、音频或文字性成果。[1]
本科教育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而新形势下的高职教育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因此,实操能力是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能力。传统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解题能力,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养成。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时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采取“导而不帮”的原则,通过对问题重难点的解释和分析,提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得到锻炼,老师通过设置一些必须由团队合作完成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
基于工作任务为导向来构建课程内容体系的课程模式的主要指导思想是打破学科体系的构建模式,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构建培养目标,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此搭建相关知识体系模块,使用集“教、学、做” 于一体的教学方法,围绕工作任务的实施来展开学习,通过调整课程内容,把工作任务融入课程中,采取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让学生保持清醒的职业意识。
我们对相关行业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用人要求进行调研分析,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打破《商务英语翻译》教材原先的章节目录,将该课程的知识结构重组为四个模块:组建公司;内涵建设;公关活动;外联事务。这四个模块之间自成体系,互为补充。我们在设计这四个模块时遵循先易后难,从简到繁,口笔兼顾的原则,使知识点更加贴近现实,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思维与习惯,把零散的翻译技巧融会在一个工作过程中。
在知识任务化的过程中,我们将对学生的评价与每项课程目标相结合,采取知识、能力、素质的多元评价体系,从而有效保障学生主体的落实。在评分设置中,我们引入对学生综合素质(如: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职业能力(如:开拓创新的能力 、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的评价分值。细化到每个子任务的考核方式能够切实地督促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学生在完成每一个项目任务后将填写一份任务反馈表,记录下任务全过程自己及组内成员的表现,能坚持认真反馈的同学说明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3]
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我们在章节式的教学内容以任务的形式重组划分,用学习任务模拟企业中的工作任务,学生的注意力会从吸收知识转移到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上,为了完成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相关的知识点,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将知识要点告知学生,帮助他们完成一个个工作任务。教师在设计工作任务时要以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为依据,注意知识重点和难点的分散分布,并在完成任务后及时和学生一起总结完善工作任务的环节和最终效果。
以小组学习团队模拟企业工作团队,有利于培养学生协同合作、互相帮助的团队精神。小组合作较之传统教学,更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小组合作以成功完成任务为共同目标,不仅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也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也为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