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圈发展对策研究

2018-02-23 15:31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41期
关键词:环渤海三省经济圈

(鞍山师范学院商学院 辽宁鞍山 114005)

引言

“环渤海经济圈”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40年的发展,“环渤海经济圈”已经成为支撑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但还是远远落后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区域的发展。这说明要想使得“环渤海经济圈”为北方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1.环渤海经济圈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从地理因素看,环渤海经济圈主要包括了山东半岛、华北平原以及辽宁半岛,三部分区域对渤海构成“C”形的环抱结构。这一区域的海岸线长5800 公里,沿线分布着60多个港口。从行政区域看,环渤海经济圈包含了山东、辽宁、河北、北京、天津三省两市。这一区域陆地面积52.1万平方公里,人口2.42亿,在全国地理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1]

该区域自然资源丰富,资源分布集中,这样有利于资源的规模化开采。如油气资源,该区域分布着胜利、华北、中原、大港四个油田。从煤炭资源来看,主要有山东的淄博、莱芜,辽宁的抚顺、本溪,河北的开滦、井陉。从金属资源看,辽宁的铁矿、钼矿储存量占全国第一,菱镁矿储存量占全国的80%。另外,该区域还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旅游资源、海洋资源等。

2.环渤海经济圈拥有完善的经济基础设施

环渤海经济圈有着“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在海路方面,以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为中心,海运网络可辐射全国;陆路方面,环渤海经济圈拥有密集的铁路、公路网络。另外,正在建设中的环渤海高铁,全线通车后将会大大缩短环渤海各个城市的时间距离;航空方面,依托一线、二线城市原有的机场,一些三线城市的机场已经投入使用。完善的交通网络将有利于推动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发展。

3.环渤海经济圈拥有发达的教育体系

环渤海经济圈高等教育体系发达,这将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据笔者统计2017年数据,北京、天津、山东、河北、辽宁三省两市高等学校数量为526所,占全国高等学校总量的20.27%。优秀的教育资源,将为该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智慧动力的支持,从而提高该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

二、环渤海经济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壁垒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障碍

目前,环渤海经济圈区域内的三省两市各有各的资源优势,他们单打独斗、各自为政,发展本区域的经济。这样就导致了该区域内的资源难以实现优化配置,影响了经济的区域融合。如天津全力打造滨海新区;辽宁致力于“五点一线”的沿海经济布局;山东努力发展针对日本、韩国的外向型经济。行政上的各自为政使得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难以形成合力。

2.区域内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

在环渤海经济圈中,三省、两市经济实力相差悬殊。根据经济实力,三省两市形成了三个等级的梯次发展。其中,北京和天津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和科技的中心城市,政策导向以及对人才的吸引力占据优势;天津是我国一线城市,特别是在滨海新区成为国家战略后,大量资金涌入,再加上背靠北京的地理优势,为天津先进管理理念的引入创造了便利条件,这就确立了天津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重要地位。山东省经济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等水平。经过改革开放后近40年的发展,山东省的GDP总量已经跃居全国第三位。2017年,山东省的GDP总量首次突破7万亿大关,达到72678.18亿元。但从人均GDP看,低于北京、天津。辽宁、河北两省的经济位于较低水平。2017年辽宁省GDP为23942亿,河北省GDP为35964亿。虽然从GDP总量来看,辽宁、河北的GDP总量低于北京,高于天津,但从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多个因素看,辽宁、河北两省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较低层次。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三个层次成为区域经济合作基础不够牢固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经济基础不同,所以造成在合作中出现地位不对等,以致于难以找到经济战略合作的平衡点。

3.产业雷同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区域内竞争

行政体制上的障碍导致环渤海经济圈内的产业出现严重的雷同,产业的雷同建设在一方面削弱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雷同的产业势必引发在该区域内同行的相互竞争,这又称为各省市考虑自身发展利益,影响区域合作与平衡。例如,山东半岛、京津冀、辽东半岛在钢铁、煤炭、汽车制造、化工等传统产业上都有着自身的优势企业,如在钢铁产业上,辽宁的鞍钢集团、本钢集团,河北的河北钢铁,山东的山东钢铁形成了直接的竞争关系。正是这种产业的重复、雷同,直接关系到各省市的各自利益,导致三省两市都埋头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

三、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的对策

1.勇于打破行政壁垒,各省市实施开放的发展战略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开放是市场活力的源泉。因此,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应倡导开放型、共享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勇于打破各省市之间的行政壁垒,将眼光放远,谋求三省两市在更广阔的区域内、更宽阔的领域内的分工与合作,摆脱各自为政的发展老路,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竞争合力。

2.协调产业分工,区域整体发展

在环渤海经济圈内,区域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是区域整体发展的必由之路。三省两市要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建立产业集群,不同产业集群之间实现优势互补,避免在区域内的出现直接竞争的局面。比如北京、天津背靠首都的政治、技术、文化优势,因此,该区域应该发挥科技、文化产业为中心,同时为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输送人才。辽东半岛的产业以钢铁、重型机械为主体。那么,就可以与山东、河北实现产业的差异化,使得三省的产业发展各有重点,避免直接竞争。

3.加强区域内各级政府的沟通与协调

在环渤海经济圈内,首先要通过三省两市的行政主体组建区域经济的合作组织,由此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与沟通协调机制。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安排经济圈内不同行政主体高层领导的交流与互动,由此强化政策的协调一致,为合理产业布局的构建打下良好基础。另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各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研讨会,强化信息的沟通和共享。

猜你喜欢
环渤海三省经济圈
三省发布“十四五”交通规划 明确智慧交通任务
火出圈了!2000亿尾的环渤海虾苗圈跑出了一匹黑马
基于ARIMA模型的环渤海典型城市生活垃圾产量预测研究
基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国数字贸易出口促进效应研究
区域联动护流域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豪华的龙舟
环渤海港口群内港口竞争与合作研究
湘鄂赣三省开展新闻出版广电战略合作
基于能源足迹的环渤海可持续发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