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8-02-23 15:31:24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41期
关键词:审题创新能力生物

(石狮市第一中学 福建石狮 362700)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后,其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独立能力相对于都有所提高,但是还没有定型、定性,既存在一些不足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以引导与培养,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价值观等能得到进一步地发展。生物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以学科知识切入点,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将学生很好地引入课堂教学。但是高中生物的知识往往又比较抽象,常常无法直观地与课本知识相结合起来,因此想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比较困难,特别是一些较为微观抽象的内容,在课堂中无法以直观的形式展现。面对这些情况,教师在平常备课中应该更加充分,巧妙借用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创设教学情境将课堂调动,扭转局面,也让学生更加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将学习气氛调动起来。目前如何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探讨的问题。[1]

一、问题提炼,共同创新

在课堂中,有时学习的课本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很接近,教师的发问往往能引起学生的联想,进而提出一些观点或想法,这些观点可能与本节课的知识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要恰当,既让学生对该问题释然,同时又能很好的借用学生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例如:关于“细胞衰老的特征?”大多数的学生对于细胞的整个生命过程没有实际观察过,所以学生要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会比较困难。但是,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从平常能观察到的生活现象出发,思考“细胞衰老的特征”这个问题。教师提问:“多细胞的生物,比如人,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大家能不能从个体衰老过程的一些特点推导出细胞衰老的特征。”学生可以从生活中见到的老人身上去联想推导细胞衰老特征,但有时候学生可能会给出一些与问题没有直接联系的答案,所以教师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及前面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现在的问题,同时也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用生物的知识去解释和理解,这即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2]

二、利用问题层层递进,继续创新

高中学生其思维正处于发展中,因此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比教师提前准备好的问题更加有时效性。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特色,一方面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应恰当地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杂交育种”教学过程中,为给学生具体的实例展示,教师常常会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家能见到的一些现象,比如通过播放图片展示实例-杂种狗的获得。学生在看到图片后都会产生自己的一些想法,“杂种狗身上有双亲的一些性状”,“杂种狗获得了一些优良特性”等。有些学生会说“这狗好漂亮,它跟藏獒杂交会怎么样”,“要是这条狗的毛更长一些,就更好看了”等等,看似这些不着边际的话,教师往往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问题再设新情境,“如果想要获得该同学想要的这种狗,我们又应该如何设置杂交组合”。这样让学生的思维回归到课堂中,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将问题进一步深入,教材内容实际化,让学生真正体会运用知识的乐趣。

三、营造良好的生物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生物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物理、化学、语文等学科知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由于有些知识点比较抽象,从未接触过某些概念或生物新名词,学生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用其他科知识去解答。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多关注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营造生物氛围,创设生物情景,让学生以生物的角度去解答问题、理解知识。如“渗透现象中的渗透装置”,学生可借助物理知识中的渗透原理理解实验现象,并联系生活中咸泡菜的制作,结合生物知识进行解释。将学生对渗透吸水和失水的概念模型建立,这样对其后学习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学生能更加理解。

四、突出重点问题,展现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无法抓住问题重点,导致学生给出的答案很多,并且答案都不在点上,这使得教学目标不能按预期目标完成。这时,教师应该巧妙抓住学生中的一些答案,在原有答案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引用,创设新情境,联系前面的知识,将重点问题突出,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让学生的思维从次要问题中脱离出来,回归课堂的主要知识点。例如:“从细胞呼吸的角度出发,思考:是否提倡大家长期进行剧烈运动,并解释原因?”学生如果没有仔细审题,往往很多学生会说“提倡啊”,“运动有意于健康,增强身体机能”,“不提倡,剧烈运动不好”等。学生的回答都没有认真审题,“从细胞呼吸角度出发”,这是解决问题的要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问题的重点加以强调,让学生学会审题,注意平常习题及考试中审题的重要性。同时,教师提炼个别学生的回答,可以让学生自己解释为什么提倡的理由,在回答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创设情景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地更加透彻。这样一方面正视学生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对该知识更加理解;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对问题的处理更加有明确方向。[3]

结语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学生个人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勇于指正同学的错误。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不断在课堂上营造争鸣的良好轻松氛围,久而久之,学生会踊跃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会更加积极地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靠平常长期有意识地培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以激趣为前提、以思考为核心、以获得知识为目标的创造学生个性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思维海洋中不断创新,形成个性,做新时代的接班人。

猜你喜欢
审题创新能力生物
生物多样性
天天爱科学(2022年9期)2022-09-15 01:12:54
生物多样性
天天爱科学(2022年4期)2022-05-23 12:41:48
上上生物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6:56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化工管理(2021年7期)2021-05-13 00:44:44
“三招”学会审题
第12话 完美生物
航空世界(2020年10期)2020-01-19 14:36:20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信息化建设(2019年2期)2019-03-27 06:23:58
七分审题三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