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平阳县鳌江镇第九小学 浙江平阳 325400)
小学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性阶段,是我国青少年接受健康教育的重要储备期。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学科中不容忽视的一科,生活化教学的要义在于帮助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观念的转变,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形成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1]
虽然新课改对教学设立了高一格的标准,但是实际情况是“说一套做一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教师依旧走老路,进行传统教学,并没有将新理念,新要求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为应付教学检查,出现了“表面形式主义”。新理念得不到贯彻践行,对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来说,具有很深远的破坏力。[2]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起课堂主导作用,占据主体地位。主要有以下几点情况,(1)教师主要以主观教学为主,与学生的互动较少。(2)教师对课堂的创新能力低下,导致课堂氛围死板无趣。(3)教师死守教学任务,思维模式套路化。(4)教师一味地依赖教学参考用书,是教学参考用书的“奴隶”。以上几点,使得学生不爱学习,出现厌学情绪,课堂效率低下,极大地阻碍了新课程的改革。[3]
老师进入了教学行业,仿佛端上了“铁饭碗”,虽然一直要求将“铁饭碗”打破,但是老师们还是会存在那样一劳永逸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老师们在教学中,不兢兢业业,不思进取,将目标调节到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懈怠消极的状态,使得教学课堂死气沉沉,没有生机活力,一味地对学生进行传输模式,学生的创造力无法得到释放。[4]
考试、分数和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紧紧联系在一起,将教学评价简单地等同于考试、分数,是我国义务教育最大的特点。用分数的高低去片面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这其中有着很大的弊端,单一的终极性评价无法充分发挥评价的多面作用,容易引起学生的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教师要在推行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满堂灌”的教学颠倒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两者是缺一不可的。生活化教学的应用,有效实现了“语文来源于生活,语文教育服务生活”这一根本理念,同时,对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加强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对学生的一生都是极为受用的。
在学习《咏鹅》时,教师不可能将真实的鹅带入课堂,但是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鹅”引入教学过程中。并对诗词中的“白毛”和“红掌”进行多媒体演示,加深学生对诗词描写的印象。此外,学校可以组织郊游活动,让学生在社会自然中体悟课文内容的美感,再次加深学习记忆和感受。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长此以往,语文学习成为了学生的负担,这实在违背开设语文学科的初衷。学习是用来习得生活的,生活实践与理论学习是密不可分的,理论汲取生活的养分,生活滋养理论的成熟,割裂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可以的。由此,教师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
以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教师可以选择创设情境课堂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同学们展现北海公园的流水潺潺,美轮美奂的情境将学生带入课文内容中。播放“划桨”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划桨的内在情感。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的情感交流。当然,如果有的同学有过划船的体验,可以与大家分享。
为实现小学语文作业的生活化,丰富语文作业的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基本的框架,要求学生从生活实践出发,对语文作业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同时,作业布置要有目标性和针对性,从各个角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都可以得到提高,是双向共赢。
在学习《小露珠》一文之后,同学们对露珠也有了自己的感悟。但需要明确的是,露珠对学生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但是真正用心观察露珠的同学却在少数,也从未思考过露珠对植物的作用。在学习了课文内容和课后观察后,同学们对露珠一定有了新的认识,将心得感悟记录下来,积少成多,是作文写作不可多得的素材。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断试验优秀经验,并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学,积极接受课堂反馈,随时改变教学策略,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加强课后反思,有效提高教学能力。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是祖国蓝图的执笔者。小学教学是很重要的教学阶段,教师在传授知识之余,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课堂,对语文教育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改革。笔者希望看到小学语文教育的稳步前行。
[1]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浅析[J];杨林,杨艳;思想战报;2008(S4).
[2]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研究[J];陈小玲;高考(综合版);2015(12).
[3]浅谈小学语文教育的方法[J];周志利;学周刊;2015(21).
[4]实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刘芳;中国校外教育;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