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滨区航天小学 陕西宝鸡 721006)
所谓“小组合作循环日记”(以下简称“循环日记”)是指每个小组共用一个日记本,每天由一位同学完成一篇日记,按照小组人数,以一个主题为一个循环,每周五进行组间交流,循环往复,周周不间断。每四个循环,全班进行一次评比的写作形式。
组员之间的融洽关系是写好“循环日记”的前提。在孩子们上四年级后,我提出了“男女兼有、优困帮扶”的建组原则后,放手让孩子们6人一组自由组合,孩子们用半天时间就组建好了自己的“循环日记”小组,并且推荐了组长,商讨好了组名。后面“循环日记”的不断升级也证明了自由组合的向心力,组员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深深地体味到感染与激励、约束与合作的巨大魅力,感受到志趣相投的快乐。这为写“循环日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研究发现:如果老师以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学生也会逐渐向老师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感觉,提出自己的看法,使得师生之间有更深的沟通。在和这班学生共同生活的三年中,我一直努力做他们的朋友,有空就和他们单独谈心。由于师生关系平等、融洽,学生们都愿意和我交流,敢于对我说出真心话。因此,每学期伊始,第一轮“循环日记”就以孩子们的真心话拉开帷幕。题目可以是:“班级管理我要说”“给孟老师的建议”“家长会之我见”等等,针对班级各种情况,孩子们都能以促进班级更好发展为初衷,提出很好的建议,既激发了他们的班级主人翁意识,又为他们说心里话提供了一方空间。[2]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校园生活,孩子朝夕相处的除了老师就是同学,于是,我引导学生关注同学,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比自己更优秀的同学,用赞赏的心对待有进步的同学,以关爱的语言激励有困难的同学。
尝试了一个多月后,不同的主题产生了不同的作用:“我心目中的校园明星”为大家树立了榜样,学习他人,反思自己,于无声中更加规范了孩子的行为!“你的进步我看见”给了进步同学别样的动力;“给同学的一封信”让孩子们之间敞开了心扉,友谊之花在一天天绽放;
在日记中,他们敞开了心扉,真诚地交流。学生们的日记各有特点,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多种写法进行着心与心的互动,心与心的交流,此时此刻,日记本便成了他们心中的芳草地。
生活即语文,在孩子们已爱上了“循环日记”后,在他们由原来对日记的盲目到现在的期盼后,我又引导他们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让他们观察、发现、捕捉日常生活中有意义、有趣的事物,关注国家大事,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独特的视角。“今天我当家”“校园里的好人好事”“新闻要事共分享”“读书时间都去哪儿了”等主题日记,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延伸了他们的视野,触发了孩子们的责任担当意识,也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本质。
到了五六年级后,孩子们都喜欢看有跌宕起伏情节、有丰满立体人物的小说,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提议他们也可以循环创作小说,出乎预料的是孩子们兴趣很浓。于是,一部部小说便“诞生”了。《孽沙缘》《黑洞历险记》《青春进行曲》……每天,拜读他们的小说是我最幸福的时刻,每看一次,我都惊叹于他们接力的无痕、写作的流畅,在班级分享各组的小说也成了孩子们最强烈的呼声。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日记都是教师批改的,只是师生之间两个人的交流。而小学生对同龄人则有一种认同感,渴望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很希望看看同学的日记是怎样写的。他们在看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并乐意和同学交换看法。因此,“循环日记”在写作循环的同时中评改也循环,即当天要写的同学一定要阅读前面同学的日记,要为自己前面的这篇日记写评语。这样,学生既能交流同学日记中出色的地方,也能对日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肯的意见。这不仅让学生尝到了写作的甜头、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而且更加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每到一个学期的期中,我班都要在征得学生的同意后请爸爸、妈妈看一看本组的“循环日记”。在自己孩子写日记的那一天,家长和孩子交换意见后,写一写感受。
“我和爸爸妈妈共写循环日记”的活动,既让家长走进了自己孩子的内心,又了解了其他同学、班级情况,感受到了这个班级融洽和谐、积极进取的班风,都感触颇深。家长们有的诚恳地和孩子交流,肯定孩子的进步,有的也为孩子们之间真挚的友谊所感动,有的为班级获得的荣誉共欢乐。一本本“循环日记”本,不再寂寞,不再孤单,它心系老师、学生、家长,是心与心融合的结晶。
三年的时间,因为“循环日记”,孩子们的写作常态化,生活化,文字都因情而发,由心而出,因为“循环日记”,他们爱上了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