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天长市炳辉中学 安徽天长 239300)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推动了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变革,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然而,高中美术鉴赏课在新课程背景下还需要面临许多难题,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对中国学科教学的影响深远,虽然新课程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但是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仍处于传统教学模式,改变美术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又因为部分高中美术教师对中美术鉴赏课以及新课改的错误认知,可供参考教学经验与案例不多,高中美术鉴赏有效课堂教学成为了一个难题。虽然美术教师课前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但也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综合教学能力需要通过自我学习、培训学习等方式提升,从而更好地面对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受传统观念影响,绝大多数人认为高中美术教师一般是教给学生简单的绘画技巧与手工制作技巧等。但事实是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涉及知识较多,教师在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讲解作品历史背景、绘画风格等,还需要向学生讲解与作品有关的课外知识,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1]。然而,高中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文化知识不高,这是影响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有效性地低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与教师的钻研精神存在着较大的联系,倘若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教师课后也不会反思原因,不愿意钻研提升高中美术鉴赏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缺乏反思精神和钻研精神,导致当前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也与教师的人格魅力息息相关,幽默、博学、平易近人的老师更受学生的喜爱。美术学科与语文、数学等学科不同,其本身具有娱乐性,人格魅力高的美术教师可以更好地开展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美术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待于提升。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更愿意将有限的学习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语文、数学、英语等高考科目的学习上,虽然部分学生对美术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奈何精力与时间有限。高中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在高考科目的学习中,没有时间与精力去感知生活中的美。长此以往,学生的审美能力不高,对美的认识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难以顺利开展。
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对中国学科教学的影响深远,在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与要求,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转变师生的地位,将主导权交与学生。首先,高中美术教师要主动转变教学观念。教师不仅要着重研究课堂教学内容、方式等,还需要投入时间与精力研究备课、课后反馈与评价等,能够积极钻研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认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制定教学方案。同时,也要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此外,教师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美术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独立欣赏美术作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额的综合素养。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学生的目光,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意愿较低,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教师转变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例如在鉴赏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时,教师可以课前与学生一起布置教室,张贴剪纸等工艺作品,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短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也可以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宫殿建筑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是在哪里看到古代建筑的?这些古代建筑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可以说出中国传统建筑的有哪些代表吗?”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利用课余时间发现生活中的美,指导学生摄影,之后对学生的摄影作品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效结合。
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评、互评,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还可以养学生的反思精神,认识到自身与其它同学的差距,提高对自己的认识。其次,鼓励家长参与到教学评价中。由教师、同学之间、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有利于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可以采取善意引导、口头表扬等方式开展形成性评价,再结合期末测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进而提高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虽然新课程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但是大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文化知识不高、缺乏反思精神和钻研精神,学生升学压力太大、缺乏正确的审美观,这些都影响了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效果。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