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江苏苏州 21513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深入,课程的核心地位显得更加突出。一所学校所能提供的课程,是为学生寻找自我成长路径的关键。学校的课程建设,关乎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关系学生的未来发展。以课程变革为核心,推进育人模式的转型,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校长面前的重大课题。
课程是师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是知识、能力以及经验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增长才干,提升素养的基本途径。尽管课程追求的是师生共赢,但课程的主体一定是学生。我觉得,创设课程首先要回答好三个问题:学生需不需要?学生喜不喜欢?学生愿不愿意?[1]
我们黄桥实验小学地处苏州的城乡接合部,有实验小学以及下辖分校、张庄两个办学点。2007年8月,我受命主持分校工作,它是一所新建的农村学校,学校近1200名学生中,外来务工家庭的子女占了将近七成。当时,“全国阳光体育运动”正式启动,吹响了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号角。在“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号召声中,学校大课间活动、学校体育课外活动以及“体育、艺术2+1项目”得到蓬勃开展。[2]
于是,我也设想着在体教特色课程建设上寻找学校快速发展的突破口。但是,当时那些来自于辅导区各完小校的老师,他们对学校、对学生、对体艺项目并不太熟悉。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对选择的体教特色课程作出如下定位:是既能活跃身心,强健体魄,又不花大钱、简单易行,更要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项目。经过反复商议论证,我们选择了跳绳。[3]
确定活动项目后,我们组织体育老师及行政人员对活动进行课程化改造。
1.课程建设的第一个要素是时空。特色化的校本课程不能挤占国家课程规定的时间,我们就从大课间活动、课外活动中去想办法,确定为师生跳绳时段。我们与班级沟通,规定每日跳绳的具体内容,避免从周一到周五每天活动内容的机械重复。
2.课程建设的第二个要素是内容的生命力和鲜活度。跳绳简单易学,但也容易让人产生单调无聊的感觉。我们组织人员进行针对性科研,要在这简单中创造出趣味和美感。在体育老师与班主任老师的辅导下,学生很快掌握了多种形式的跳绳技巧,如双飞、“8”字跳长绳、个人花样跳绳、双人(多人)花样跳绳、绳中绳、双长绳、“十”字长绳等,而且,这样的动作技巧不受年龄、知识的限制,一些成绩平平,甚至是班里学业上的暂差生也跳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好成绩、好水平,校内掀起了跳绳的高潮。
3.课程建设的第三个要素是评价激励的及时和有效。激励性的课程评价可以为课程活动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为了给全体师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学校特地举办了一年一度的“跳绳节”,活动时,邀请街道领导、本部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一同参加。在短短的时间内,我们的跳绳活动赢得了普遍赞誉。领导和家长都寄予厚望,纷纷表示跳绳活动的普及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举措,希望深入开展。
4.课程评价也体现出学生立场。我们为了鼓励师生跳绳跳出新花样,一方面为比赛中涌现出的160多人次的班级跳绳王、学校跳绳王颁发奖状和证书,还向学生创意出来的跳绳新花样颁发“跳绳专利证书”。在集体晨会上,学生详细说明“专利特点”“专利技巧”,学校为他们举行隆重的颁证仪式。这样的举措,有力地把跳绳从单纯的运动项目引申到了创新层面。一时间,“我爱跳绳,我爱运动”,“欢乐跳跳跳,健康哈哈笑”,“一根绳子,一生健康”,“跳绳我最棒,花样我最多”等等成为校园内外的响亮口号,师生的跳绳热情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放大。
站稳学生立场,从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中开发课程资源,从教育最基本的积累开始。我校连续荣获区“冬季三项比赛”团体冠军;学校组建的“荷盛花样跳绳队”自编健体绳操,先后参加了区群众文艺节目巡回演出,《姑苏晚报》主办的“民间大舞台,欢乐颂和谐”文艺演出、区“建党九十周年”文艺汇演、区“点燃梦想”第三届全民运动会开幕式表演、苏州市《全民健身·和谐苏州》第十三届体育运动会开幕式表演……赢得社区群众、各级领导的赞誉。《今日相城》栏目组还连续报道了这一特色项目。《绳韵》也获苏州市优秀校本课程一等奖。
多年来,我们坚持以项目推进的方式,促进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实践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机制,深入推进课改实验,推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一是“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新课程教育理念下小学生学法指导的研究》是我校承担的省第五期教学研究课题,课题成果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广学法指导研究成果,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索“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评教”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普适性的教学路径:学生在课前依据《导学手册》进行预习,带着有准备的大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到课堂。教师从自学反馈开始,帮助学生梳理问题和困惑,整理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实现生生有效互动,师生彼此启发,促进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是“智慧教育——数字化课堂教学”试点项目。从“九五”期间的“运用多种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到今天的“智慧教育——数字化课堂教学”试点项目,我们一直坚持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努力追求特色建设与学校的同步发展。以课题为抓手,坚持培训和日常的教学行动研究相结合,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技术,挖掘资源,创新教法,积累经验,实现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三是“学生素质综合评价”项目。坚持“多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充分利用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合作交流、运动与健康等,重视学生的增值评价(进步分)和综合素质的评定,彻底打破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标准的传统做法。我校每学期获得各类特优生、文明生、进步生、阳光少年等表彰的学生近400人次,约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作为“苏州市义务教育改革项目学校”,我们的改革探索也获得了上下各界广泛的好评。
课程的开发与建构必须坚守学生立场,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服从于育人目标。因此,课程应该是相对开放的,灵活多样的,有一定系统的,具有特色的。
我们充分考虑学校原有的德育课程活动、社团活动等,综合地方资源、教师特长、学段衔接、历史沿革等因素,从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的视角对校本课程的进行了系统整合。分设“人文素养类、身心健康类、科学素养类、艺术审美类、生活实践类”五大类型,初步构建起了我校的“幸福成长课程”。
人文素养类——经典诵读、心灵之约、演讲与口才、道德讲堂、儿童文学社、红领巾之声等;
身心健康类——阳光体育、花样跳绳、少儿足球、武术形意拳、乒乓球、棋类项目等;
科学素养类——科技体验、科技模型、航空模型、科学微电影、机器人等;
艺术审美类——民乐、西洋乐、舞蹈、合唱、戏曲、书法、绘画、校园采风等;
生活实践类——好习惯训练营、烹饪、红领巾志愿服务等。
按照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德育处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育人目标,积极探索“启蒙课程、仪式课程、实践课程、节日课程、心理课程、合力课程”等六大类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让德育课程序列化。
①多彩的实践课程。有计划开展体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丰富的实践中体验成长。
②缤纷的节日课程。围绕国庆节等重大节日,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感悟民族文化、继承民族精神。
③温馨的仪式课程。组织开展一年级入队仪式、三四年级成长礼、六年级毕业礼等主题活动,创新活动举措,增进仪式感。
④有效的合力课程。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微信平台、校报、家长会、告家长书、家校互访等,与家长进行深入交流,积极探索“家长课程”的实施,家长义工志愿服务活动等。
⑤有序的启蒙课程。“好习惯训练营”、“红领巾志愿服务”“向诚美少年”评选有机结合,挖掘身边典型,做到学有榜样、行有楷模、赶有目标。
⑥多样的心理课程。开展心理小游戏、团体辅导等心理健康活动,鼓励了解自己的爱好、优缺点,悦纳自己。
我校的课程建设还在不断优化、不断完善、不断丰富、不断整合的路上。在实践探索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站在学生立场,深刻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特别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才有可能真正在立德树人目标与核心素养培养中发挥独特作用,收得预想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