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经济开发区达道湾小学中心校 辽宁鞍山 114011)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时间长河,让其拥有难以衡量的深厚历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促进国家富强和民族团结的文化,是能提高人的智慧并升华人的精神的文化,是铸成民族脊梁并深刻影响民族发展的文化。因此,我们要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对下一代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受教育者获得较高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思想品德,使传统文化通过教育这个中介传播到社会群体中去,推动人本身不断地向更高的发展水平迈进。
在语文课程中,每一个汉字、每一句语言中都无不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只要稍加体会,就会感受到它的广博内涵与深远意义。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包含着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因素。但教材中的许多传统文化是零散的、不集中的,它们或显或隐的存在于教材的各个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发现和挖掘。
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和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学生发展情况,将相关的内容组成一个可读性强的传统文化专题,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发散学生文化思维。比如设置一个李白的诗词专题,让学生将李白的生平经历的资料、历代文艺评论及代表作进行收集并组成一个专题,使学生对李白所传达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分析概括,真正走近作者,从而学会在语文学习中探索传统文化的精髓。再如以某个传统文化为专题,将所学课文中反映出传统文化内涵的部分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感受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
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传统文化与汉字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文字,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1]
首先是欣赏文字的结构之美。中国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每个汉字的形体都有特定的文化,这也构成了汉字的特殊功能,可以传递文化知识。教师本身掌握字词的基本含义,并掌握了字词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就能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字词的内涵。[2]
其次要品味用字的精妙之处。中国词语往往除了本身的基本含义之外,还有引申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其含义也不同。因此书写文章时,讲究措辞严谨、句句斟酌,尤其是古诗词都是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而成。如《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王安石曾用“到”、“过”、“入”、“满”等字,都觉得意境不足,后来仔细推敲后将“绿”做动词用,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教师若能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字词的精妙之处,了解诗句之美,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感受诗人的写作态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体悟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最佳方法。
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了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但是要使传统文化达到“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的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自身要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积淀才能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但如今的教师队伍,大多有这样的一种看法:教师是一个教书匠,为了教书而教书,为了成绩而教书,从而导致教师对其工作开始厌倦、浮躁,不再安于三尺讲台,对于自身文化知识的提高也不够重视。教师应克服浮躁心态,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研读传统经典,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其中真谛,使个人在精神思想、教学理念、文化素养等方面都得到提升,逐渐从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
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文特质,它不能通过简单的灌输或通读就能深入人心,学生学习语文课文时大多只达到了表面的理解,文本中蕴含的深层内涵没有融入学生内心,导致传统经典难以发挥其道德指引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使课文内化于学生的内心,不是把书死记硬背下来,而是要注意用抑扬顿挫的腔调诵读,展现名篇强烈的美感与乐感,品味其情趣和神韵。不仅要入眼、入耳,更要入心,要鼓励学生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读背和思考之后,还要再去“笃行”,把读、思、行三者有机结合,将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与利益冲突也随之暴露出来,加上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度不够,整个社会的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不尽如意。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能被过往时间所阻隔,我们要怀揣希冀之情,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教育价值,明确认识到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饱含的精神财富,将其蕴含的精神特质予以传承发扬,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内生力量。当前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各个学段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队伍之中。但由于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专门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都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
正如钱穆所说:“一民族文化之传统,皆由其民族自身递传数世、数十世、数百世血液所浇灌,精肉所培壅,而始得开此民族文化之花,结此民族文化之果。”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心灵,激活学生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不断传承发扬,展现其博大精深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