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伟 郭曼曼 张克明
2012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号)的通知,部署在普通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2015年,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出台,行动计划文件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创新创业实践、资金和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对高等职业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要求和建设目标。当前,为响应国家政府的时代召唤、适应经济转型的需求,各类高校均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但并非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就高等职业院校而言,普遍存在目标定位不清晰、模棱两可,实现途径与教育现状冲突不断的问题。笔者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学生的学情状态、高职教师的能力结构三方面深入分析,指出高等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既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也不能完全复制普通本科院校所制定的目标和选择的路径,应根据高职自身的教育特点,在创新创业教育上侧重“开创精神”的培育、“创业意识”的唤醒及“创业人格”的塑造。
1.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它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式、路径、课程体系设计、评价基准等,以及指导教学教务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当前,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双创”教育的现状为:或引导学生如何创立企业,或教学生如何单纯地赚钱,或过分强调复制研究型高校培养学生的学科创新思维能力,或以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取代创业教育,甚至以学生是否取得社会投资作为评价创业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笔者认为,此类创业教育的目标偏离了高职教育的基本目标,忽略了高职教育的初心,也和教育主体的实际状况大相径庭。
2.高职学生的学情状态分析。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在知识结构、创业兴趣、能力倾向、心理特点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他们或因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因未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导致其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但他们普遍动手能力强,注重自我和个性,大多数学生对创业持积极态度。对陕西工商职业学院800名学生的一份调查显示,想过自己创业的学生比例高达76.4%,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比例高达78.3%。可以看出,很多高职学生有着强烈的创业冲动和梦想。但对于自己能力的评价,近80%比例的学生评价为一般及以下。由此可见,他们缺乏自信,对创业行动持谨慎的态度,经常感到压力和迷惘。还有研究表明,企业普遍反映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一些能力不甚满意,如有一半以上的企业表示高职院校学生独立承担任务的能力较弱,约2/5的企业表示高职学生面对问题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心理特点而言,高职学生对“相互合作”“承受压力”“相互激发工作热情”等方面的诉求高于普通本科学生。
3.高职教师的知识能力分析。为培养实践性强的技能性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不应仅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还应是具备专业技能和应用转化成果的高手和行业领域的引领者。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一方面结构不甚合理,缺少专业课教师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面教师的加入,多数由缺少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学生管理人员、年轻辅导员、思政教师承担;另一方面,这些教师实际上极少有亲身创业的体验,无法对创业实践进行科学指导,而且很多教师甚至狭义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开店铺、卖商品、做微商等一系列售卖行为相挂钩,认为只要能赚钱才是创业,赚钱才可以实现人生价值,忽视了专业技能和技术服务培训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认知存在偏颇。
基于以上分析,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要结合学校实际,对接社会需求,实施个性化、针对性的、前瞻性的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方案;课堂教学应以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为主,内容紧贴实践,注重过程式体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感悟创业的艰辛,树立面对困难永不退缩的精神;对于参与任教的教师,强调多身份、多角色,不仅作为教授能传授理论,而且作为工程师能引领行业技术,甚至作为企业家能进行实践转化。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如火如荼,各高校或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或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或邀请企业家举办创业沙龙,或邀请成功校友介绍经验等。但总体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完全被纳入常规的教学过程中,与国家倡导的理念不甚谋和,就笔者看来,国家提倡的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是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需要。欧美及很多发达国家的大学创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最终提出终身教育的理念,创业教育着眼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着眼于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创业教育目标从提供创办企业的知识转变为致力于创业意识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为就业服务转变为培养人的创新发展能力服务。笔者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及企业管理经验,提出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当以培养具有“开创精神”、有较强的“创业意识”以及塑造完善的“创业人格”的人,作为当前的目标定位。
1.培养具备“开创精神”的人。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定位、学情状态、相应的环境及配套的基础设施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就教学内容而言,前者的侧重点是成熟的技术和规范的管理,学习内容偏重于与职业强相关的专业劳动技能,因此,培养具有“开创精神”的人应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目标定位。所谓“开创精神”,应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在生产一线上有独当一面能力和魄力;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有踏实勤奋的工匠意识和精益求精的耐心;是一种不断求知的精神,有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并能在职业技术服务中发现机会。显然,如果在校期间就要求高职学生像普通本科生一样在创新思维中实现技术创新,甚至发明创造、获得专利、创业创富,有点差强人意。对于高职学生,若能首先培养其“开创精神”,让其有能力、有意识在技术服务中形成创意,进而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在生产一线实现创造,待时机成熟时走上创业的道路,真正实现从创新创业到创收创富的跨越。这种“五创”(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创富)的教育逻辑路线,也许是一条合乎高职生发展规律的成才之道。
2.侧重“创业意识”的唤醒。意识是决定一个人行动的主观因素,创业意识是创业行动的内驱动力,主要包括对创业的看法、创业的出发点、坚持创业的毅力等,即创业意识影响着一个人对创业的态度,进而对是否采取创业行动以及采取怎样的创业行动、愿意为之付出多大的努力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要侧重“创业意识”的唤醒。笔者调研发现,虽然高职学生创业激情高昂、创业意愿强烈,但是对市场的理性分析、跟踪调查以及驾驭创业的能力稍显缺乏;此外,尚未形成创新创业的社会主体价值观,仍深受“就业、出国”等传统思想的影响。整体而言,高职学生创业意识相对较弱、模糊。但是,创业意识不是先天形成的,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的训练逐步唤醒。因此,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创业意识”的唤醒,是培养高职学生走向未来的关键所在。
3.完善“创业人格”的塑造。创新创业不仅仅是智慧的竞争,更是人格的较量。创业人格表现为认知、情感、意志等各种心理行为,是创业者(拟创业者)基于一定的社会环境,通过参与社会团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所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人格特性,对创业成功与否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创业过程是智力行为与人格行为的有机统一。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有不少学生存在人格缺陷,有的私欲张扬,缺乏创业责任感;有的心理脆弱, 创业意志不强;有的散漫不群,创业团队精神不足;有的安于现状,创业积极性缺乏等等。但创业人格也不是天然形成的,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不仅要求个体自我的不断养成和锤炼,还需要外部因素如教育的再次“加工”。因此,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应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律,完善“创业人格”的塑造,真正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不仅重视理论的传授,更强化实践的指导,同时重视文化的熏陶,在充分利用创新创业偶像榜样激励的基础上加以引导。
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精益求精、不断求知的精神,重视学生创业意识和心理品质的养成,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即培养具备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等基本素质的高技能专业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应结合高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做好创新创业教育规划,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出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1.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只有两者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教学师资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锤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强化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这就对任职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开拓创新意识,时刻关注行业前沿动态。
2.注重创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学以致用。实践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高等职业院校应建立完善由理论教学到创新融合再到实践体验的一体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按照校企合作共建、特色明显、承载能力强的原则,一是打造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硬实力平台,主要是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训教学基地,打造双师型创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二是打造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教学的软实力,主要是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进行系统设计,实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机制的有机统一;同时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建立集教与学、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及运行模式,实现大学生创业知识、创业能力与创业素质的协调发展。
3.培育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创新创业文化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另一方面是行为层面的文化。李克强总理曾对全国科技活动周做出重要批示,强调要进一步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整体而言,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建设颇为滞后,尚未形成一定的氛围和机制。而在高等职业院校培育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是提高育人质量的迫切需求,也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职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的建设需要务实、可操作且符合市场要求。具体操作建议如下:一是以培育创业精神为中心,提炼符合本校师生实际的创业精神,作为文化引领和未来发展的愿景;二是要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如设立创业教育科研项目、教改项目,将教师指导学生创业活动与其职称评定挂钩,建立公平、合理的评价和分配机制等;三是利用媒体、论坛、沙龙、讲座等媒介宣传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成功校友等,营造积极创新、争相投入创业的文化氛围。四是依托大学生创业园,建立创业仿真训练中心,让学生以创业项目的形成进行投标竞争,获取经营权,之后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经营活动,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及更多的收获。
高职学生是一群极具想象力、创造力和创业激情的年轻人,且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他们的优势在于掌握熟练高超的职业技能。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盲目照搬国外创业教育模式,也不能复制普通本科院校的教育方法,应结合自身所在的经济区域发展实际,并考虑学生的发展个性、教师能力、学校特色等方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良性开展,最终确定适合于自身院校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笔者根据多年的高职任教经验及企业管理经验,将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开创精神”、有较强的“创业意识”以及塑造完善的“创业人格”的人。在创新创业教育路径选择上,创新创业教育要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实现学生的理论学习与技能素养融合;注重实践教学,采取校企合作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育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郭红霞,王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2]胡宝翠,张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路径与机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11):63-68.
[3]汪妍.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及目标定位[J].科教文汇,2016,(5):81-82.
[4]刘卫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J].中国高校科技,2016,(7):12-14.
[5]陈松洲,沈民奋.新常态下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6,(5):1-9.
[6]王莹,徐瑾.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文化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6,(2):39-41.
[7]程利.经济新常态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5,(5):104-108.
[8]李海垒,宫燕明,张文新.创业人格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2,(3):403-411.
[9]易玉梅,彭志明.创业教育重在创业人格培养[J].湖湘论坛,2011,(1):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