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小学 广东广州 510180)
在学校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每当下课,整个学校都会瞬间变得热闹起来,孩子们会做些游戏、或聚集在一块聊天。然而无论是哪所学校总会有那么个别或者一小部分人,他们既不愿意跟别的学生打闹,也不愿意和其他学生聊天,只是看着别人独自玩耍。他们似乎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热情、不感兴趣。这些学生通常被称为“不合群的学生”。一般来说,小学生不合群情况的出现主要有四种情况,第一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小孩,由于他们从小周围的小伙伴就比较少,导致了其与他人沟通交往能力的欠缺;第二是性格天生比较内向的小孩,这类小孩内也羞怯、不善于表达个人情感,内向而导致不敢与人交往;第三是有些小孩子也许在过去交朋友的过程中曾遭受过挫折,导致与人交流沟通自信心受到打击.第四则是受到家长的影响,家长担心孩子被欺负,不良情况发生,从而限制了小孩与他人的交往。[1]
还有少部分人际交往关系不好的小孩,是由于个人太过聪明,成绩也比较优异,但是他们不懂得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究其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聪明,与其他孩子产生了落差,进而看不上其他同学,言语之中或许会带着某种鄙视,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也往往自我为中心,对其他同学指手画脚却又不能忍受他人所带来的任何一点委屈,只考虑个人感受。这种情况在相当一部分小学生身上都有,这跟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有很大关系,父母可能过渡宠溺孩子,造成孩子不愿意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做不到换位思考,也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别人。[2]
近年来,“低龄犯罪”、“校园暴力”、“欺负”等现象经常发生,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于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关注。小学生的攻击行为是社会化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小时候,孩子有时会不由自主地生气,典型表现包括又蹦又跳、哭闹和尖叫;慢慢长大时,这种情绪激动的、任性的、不受支配的表现逐渐减少,而报复性的攻击逐渐显露,表现为摔东西、抢夺、咬人、骂人、顶嘴和固执己见。有些家长认为小学生在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正常的表现,并没有加以教育和制止,所以在这样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小学生的攻击行为持续不断、次数増多并且强度增大。一些孩子违反纪律、打架、辱骂他人等行为,给同学和老师都带来了许多困扰,像这种学生,同学们都对他采取排斥的态度,而这种冷落在其心中转化为进一步的愤怒和怨恨,他会故意惹其他人生气,甚至攻击他人,挑起争端,同学们也因此不愿接近他,形成恶性循环。
新生代家庭教养方式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现今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既不能不管也不能太放纵,而是要将民主与权威相结合,给孩子恰到好处的教养。但是,许多父母虽然有此意识,却不懂得如何用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因此,学校可以利用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个案分析、方法指导。教育家长如何营造和谐、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一旦形成这种氛围,孩子们更能形成乐观自信的性格,更乐于与其他人交往。反之,如果一个家庭整天沉浸在一种压抑、巧伤、让人觉得透不过气来的氛围中,这样的孩子性格往往会孤僻、内向,不善于与人沟通。有了这种积极的家庭氛围的渲染,孩子的个性就会慢慢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拥有健康成熟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特征,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就会更加有利,必然会得到其他小伙伴的欢迎。
学校教育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学会共处是当前教育思潮中积极倡导的主张,能够很好地与人共处,善于与他人合作是当今人才的要求之一。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班级里开展如”团结合作我能行”、”齐当文明小天使””互助友爱一帮一”等同伴群体和交往等的同伴交往合作教育,使学生学会在小组活动中与同伴交往,学会尊重他人,使学生从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中得到情感上的满足,感受到快乐。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概念和个性的发展,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并将其融入群体。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同伴群体,同伴群体的存在是儿童自我发展的需要,同伴群体是儿童建立同伴关系、获得社会技能的重要群体。儿童同伴群体能够满足儿童交往和归属的需要,对促进儿童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我们不难发现在班级里常有几个固定的小群体,对于这些小团体,我们必须做;第一,承认和尊重其他团体。我们应该认识到同辈群体是客观存在的,是儿童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不能认为同辈群体一定是“小集团”,不利于班级管理,因而会被压制甚至强行解散。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行为,形成与管理者的对抗情绪,但不利于学校教育的顺利开展。第二,了解同辈群体,尊重同辈群体,并尽可能多地与他们交流。特别是要了解班级中同伴群体的核心人物,了解班级中的孤立学生,注重校园文化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通过平时的谈话、观察、讨论等形式了解同伴群体的活动情况,以有效掌握同伴群体的现状和趋势。[3]
在小学阶段,同伴交往中的道德体验能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品质和行为的构建,促进德育的实效性。学校和家长应该注意同伴交往在小学生成长发展的互动作用,引导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并养成友好、诚实、宽容、乐观、善良的性格,使他们成为社会、家庭和学校所悦纳的人。
[1] 侯爱民关于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及相关教育对策研究
[2] 许薇. 公立小学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同伴融合教育研究
[3] 陈伯良通过同伴交往提升小学德育有效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