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姐姐:
您好!我是一个五年级的小女孩,我有一个烦恼,不知道该怎么解决。
之前,我和妈妈的关系一直很好。妈妈是公司经理,最近很忙,总是很晚回家。她一回家便是一顿抱怨,还总是生气地对我说:“你看,我公司同事的儿子比你小,多乖呀!见自己妈妈那么累,还打电话过来安慰她,说早点回家!可你呢?我回来连一句‘你累不累’都不说!”后来几天,她一直重复类似的话。我也很无奈、很生气。之前,我用自己的钱给她买了50元一杯的星巴克;还给她留了自己一口都没有喝的果汁……她什么也没记得,就只记住别人家的孩子多关心自己的妈妈。难道我没有对她好过吗?想到这里我就想哭。
一个无助的女孩
亲爱的小妹妹:
你好!被妈妈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确实很郁闷。这个“别人家的孩子”今天是体贴周到型,明天可能是奋发图强型,后天又或者是八面玲珑型……真是应接不暇啊!
姐姐小时候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听着妈妈说“别人家的孩子”这好那好时,真是又生气又沮丧。不过,仔细想想,一般妈妈这样说的时候基本都是“累”的时候,犹如你看到的那样。为什么妈妈一累就会想到“别人家的孩子”呢?随着姐姐长大,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其一,妈妈也是普通人,需要“减压”。妈妈在外工作除了辛苦,可能还有诸多不顺利,比如:难以按时完工,被领导催促,被下属不理解,等等(以后可以找机会问问妈妈)。这样一来,心里必然积聚了很多压力和负能量,特别需要有个地方释放一下。家,自然是最佳选择。所以,如果你看到妈妈在外彬彬有礼,回家河东狮吼,这再正常不过了。或者说,能够在家里放心吐槽、发发疯的妈妈,着实是将家当家,是把你当亲生的了。
其二,妈妈抱怨的背后是期待。其实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有多好,而是妈妈太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更出色、更优秀了。只是妈妈没有学会直接表达期望,却因压力而变成责怪与抱怨了。如果把妈妈生气的话改为这样:“宝贝,今天妈妈好累啊,如果你能打个电话来安慰我,或者进门时能问我一句‘累不累’就太棒了!”意思相近,可我们听着就舒服多了吧。所以,姐姐建议你练习这种“改句子”的能力,将“抱怨句”化为“期待句”,犹如学会将“把”子句改为“被”字句。
想明白这两点,姐姐也就不纠结了,并自创三招破解扑面而来的“负能量”:一听、二化、三行动。
“听”即甘做“垃圾桶”,随便妈妈怎么说我就是听着,只当是帮妈妈减压、做心理安慰了。当然,要修炼到听着不生气、不伤心是需要时间的。但只要你想着“妈妈太累了,就让她宣泄一下吧!为了妈妈的身心健康,我豁出去了!”这样就容易多了。
第二招“化”即“转化”语句,将“生气句”转化为“伤心句”,将“抱怨句”转化为“期待句”。妈妈之所以生气,是因为她觉得没人知道她辛苦、没人安慰她,明明是伤心却表现成生气;妈妈之所以抱怨,是因为她对亲生的娃有太多期待,希望亲生的娃潜力大爆发。
第三招“行动”,即主动化干戈为玉帛,比如:抱抱妈妈、给妈妈揉揉肩、倒杯水,并发射“糖衣炮弹”:哎呀,我的妈呀,确实是我疏忽了,赶紧补上全套VIP服务,有啥要求尽管提……等妈妈冷静了,再将你的苦水倒给她:“妈妈,其实你刚才说我时,我听着也挺难过的,我之前也给你买过星巴克、果汁的吧,我其实很爱你的……”
总之,当我们累的时候,需要妈妈的怀抱和理解;当妈妈累的时候,也需要我们的爱与支持。而且,妈妈爱你永远超过对“别人家的孩子”!加油,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