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田马初级中学 卜祥原
在新课程标准下,试卷的题型相对灵活且应用性强,导致一些学生对题型掌握得不熟练,理解能力比较弱,以致给出错误的答案。因此,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上,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弥补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教师必须不断地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这对学生今后的数学科目学习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问题意识是指“在人们知道的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解的实际问题与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索、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心理品质在心理学上称为“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前提。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只有产生了问题,思考才有明确的方向、有学习的动力、有积极探索学习的心态、才会有所创新。人们的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1]。
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同时,注重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可以多读、多看一些与小学数学相关的阅读教材,通过知识的阅读,从而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开阔视野。教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提出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统计与概率、空间与图形、数与代数、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在培养方法上,教师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对选取什么样的问题进行细化研究[2]。
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先进行新课知识的预习。通过学生课前的预习阶段过程,让学生明白要多想多疑,多问几个为什么,根据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生活,进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从而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
比如教师在讲解数字与编码方面的知识时,首先让学生先收集生活中有关的数字编码,像身份证号、手机号、车牌号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思考问题:“编码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可以随便更改吗?”“你们通过观察看出什么?”等,引导学生把心里的疑问提出来,让学生了解到数字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如何适当地发问,加强学生的提问意识,并鼓励学生针对自己提的问题加以思考并尝试解答。
教师在讲授新课知识时,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与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来进行情境创设,先给学生的心理上渗入一些悬念,促使学生不自觉地产生疑问,从而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物发现数学问题,进而引发思考。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中讲解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可以创建某学生买生日蛋糕的情境。首先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选用圆锥体和圆柱体两种形状的蛋糕,前提是两种蛋糕的材料与价格是一样的,教师向学生提问:哪种形状的蛋糕比较划算?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观察,会说出当然是体积大的合适。教师接着问那怎么计算它们的体积呢?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可以很快算出圆柱体的体积,但圆锥体的体积可能不知怎样解答,这时学生就会提问“圆锥体怎么计算体积?”“圆柱与圆锥有什么联系?”等,从而达到了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
传统的教学形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通常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想法,使学生形成被动的学习状态。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一部分思考问题的时间,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部分,教师要创立相关的问题情境:某小朋友参加寻宝活动,找到了一张提示卡“宝物距离你的右脚2米远”,这时请学生们根据提示思考宝物会在什么地方,要求学生把想法写在纸上。学生根据提示在纸上画出的点越来越多,最后形成一个圆形,这时教师紧跟学生思路提出“通过活动你了解到什么?有什么问题?”学生会提出“为什么根据提示最后形成一个圆呢?”通过这个思维点逐渐进行下去。教师多选取一些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有所思。
总而言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要一直坚持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一节好的数学教学课堂应该呈现出学生会问、善问、敢问的状态。身为一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要利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数学知识方面的问题意识,从而提高学生提问的能力,促进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清生.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小学数学教育,2017(Z1).
[2]张建刚.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