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作品的创作变化探析

2018-02-23 08:55刘春妮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8期
关键词:红高粱张艺谋创作

刘春妮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中的领军人物,他的电影创作独具匠心:大胆地运用大红、大黄和金黄色;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都十分强烈,体现出了很高的艺术造诣。面对商业片占主流的中国电影市场,他勇于改变自己的影片风格,并对于自己的作品有着属于自己的坚持。他拍摄出《红高粱》《我的父亲母亲》《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等诸多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电影,并且能够在时代的洪流当中对于电影作品的风格转换自如。

1 张艺谋的独特创新特点

张艺谋拍摄的电影从1987年的《红高粱》,1990年的《菊豆》到1991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再到2015年的《长城》,张艺谋都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他以不断变化的自我拍摄风格,不断地展现着自己独特和永不重复的艺术探索。在他的电影作品当中,始终具有的三个基本主题:对美的追求,对执著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张艺谋的作品总是能给人一种反思情感蕴藏之厚、寓意寄托之深,理性剖析之彻、意味回味之久的感觉。

从创作心理定势的角度去分析张艺谋的电影艺术时,当在拍摄电影的过程当中,张艺谋导演的头脑里形成了一系列的电影画面构成,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影像脑回路,这样的结构可以用“同化”理论来解释。当一个完整的个体在受到一个新的情境刺激时,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只有通过这一过程的循序渐进,主体意识才能对新刺激作出相对的刺激反应[1]。《红高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这是张艺谋自己导演的第一部作品,从这部电影开始,张艺谋就走上了导演之路。他以一股脱颖而出的新鲜力量给中国的电影艺术发展带来了创新和文化的推进,使中国的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吸引了全世界对中国电影艺术的关注。看过《红高粱》的人都无法忘记黄土高坡那段最鲜红的色彩冲击,也无法忘记十八里坡那片繁茂幽深,且随风摇摆的高粱。因为它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老文化当中男女之间神秘而特别的思想感情。在《红高粱》中主要讲述“我”爷爷余占螯和“我”奶奶九儿的爱情故事。影片中身着红衣的“我奶奶”仰面躺在踏倒的高粱地里所铺成的绿色圆形祭坛上,古铜色的“我爷爷”在她面前双膝跪下。“这个场景第一表现的层次是音响音乐——心跳似的鼓声好像敲打着人们的心上,拔地而起的唢呐声好像发自内心的呐喊;第二表现的层次是在风中狂舞的高粱,迭化的画面——展现,一种一目了然的随性,充分体现出爱的热烈和生命的辉煌”[2]。总之,影片通过民俗元素展现了生命的丰富多彩,以及人与人之间原始的矛盾冲突,礼赞了生的瑰丽,死的壮烈,朴实但又不失生命真谛。影片以第三人称“我”的角度叙事,虽然是描写抗日战争,但却未着重表现宏伟的抗日人物形象,而是描写了高粱地和它所滋养的朴实的人。电影情节叙述畅快淋漓,大爱大恨,大生大死,这是张艺谋的“一根筋”创作个性的体现。

影片对民俗文化的阐述带有很强的虚构性,但又突出表现了张扬的生命力和野性的情欲。张艺谋作为摄影出身的导演,对色彩和造型一直是非常关注的。这部影片通过大量的镜头描绘了高粱地绚丽火红的色彩和高粱挺拔高大的造型,突出了生命顽强不息的精神和对生的强大欲求,使艺术和生命真实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在创作的过程中大胆地运用色彩的撞击。另外,张艺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挖掘,并在电影内涵当中传承了我国的传统美德;也将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无限的放大,建立了大渠道去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古老文化与内涵。当影片创作者面对一个新故事时,通常会对其产生新的反应,并将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头脑图式结合起来,进而实现自身创作风格的贯穿性,把故事更好地诠释给观众。《红高粱》实际上是张艺谋运用“非电影莫属”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的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仅展示着民族的力和美,也沸腾着张艺谋的浪漫主义情怀。

2 张艺谋作品中女性地位的表达

张艺谋的作品秉承着“绝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精神,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情绪性和独创性。正如影片《我的父亲母亲》,这是一部讲述爱情、家庭、亲情的电影。整部电影的全篇幅以风景非常秀丽的农村自然风光为背景,且农村的一个环境背景显露出淳朴与写实的夯实感。一个淳朴的姑娘爱上一个年轻的教书先生,爱就爱了且一爱就是一辈子。仅仅是这样简单地概括了整部影片的叙事主体,人物的淳朴形象与故事的发生背景相辅相成。影片拍摄得景色优美、色彩鲜艳分明。现实用黑色和白色相互展现,回忆用浓重的色彩表现,冰冷的现实与过去的美好回忆通过采用不同的画面成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差。章子怡饰演的招娣拥有着执著的爱情,在美丽的树林和弯曲的山路上随着风吹动的叶子跌宕起伏,尽管跑起来看似蹒跚,但内心却对自己认可的事情一味地执著。在痛苦和几乎绝望当中终于等到了爱情的降临。在《我的父亲母亲》电影当中可以通过意指系统来进行分析。第一,“姓名”——代表着心中的缺席,女主角章子怡的名字叫招娣,这是典型的男权社会中的一个女性名字。在张艺谋的电影当中,单独一个名字的元素,就体现了中国古代以来一直重男轻女的文化。招娣与外婆一同居住,在传统家庭的结构当中男性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招娣的家庭结构当中就缺失了一个男性的构成,直到骆先生的出现,才逐渐弥补了这种缺席,成为被服务的中心主要载体,重新建立起一种阶级秩序,是习惯于一种秩序的人,感到圆满完整。张艺谋本身就来自西北,这对于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而在另一部影片《金陵十三钗》当中,以“弱女子形象作为电影的主体”且还是特殊身份“风尘女子”以弱对强,是张艺谋在以往的作品当中主体对比反转相对较大的人物叙事模式。在那个硝烟缭绕的年代,连风尘女子都有如此气节,深刻地突出了中国人民慷慨激昂的民族气节。虽然手法相同,但却总能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从表层看起来场面宏伟壮观,但隐含在其中的很多元素和画面构成艺术都是经过研究与探索一步一步呈现出来的。

这种弥补是挑战与风险共存的,张艺谋具有非凡的创作智慧,在他镜头下《我的父亲母亲》的情境不仅便于场面调度,细节精致人物传神,而且易于营造整体气氛,从而更完美更集中地讲述故事。

3 张艺谋在创作中的转型

2002年后,张艺谋将自己的电影向商业片进行了转型,执导了《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及《金陵十三钗》等电影,他们两次刷新了中国电影票房纪录、四次夺得年度华语片票房冠军。

《英雄》对于张艺谋来说是一部非常成功的转型作品,从之前的文艺路线,成功转型成了商业片。在电影的制作方面,包括演员的选择都非常具有票房号召力,并且商业宣传噱头也从萌芽状态逐渐发展成型。尽管在这些噱头上做了十足的准备,但张艺谋在这部电影当中的艺术成就依旧有着很高的造诣,摄影师出身的他,天生就对画面感和元素构成十分敏感。行云、流水、笔墨、竹林与青山碧水都包含十足的中国味儿。而在影片当中的服饰元素,也有着实在的考究。大红、大蓝、白、黑,色彩鲜明的单色,看似简单却有力地冲击着受众的画面感官。有着强烈的色彩对比。张艺谋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导演,他善于运用颜色来为整部商业片点上文艺的一笔重彩。并且在整体电影当中,画风清淡,就像在深山中听着鸟儿的清脆,嘴里回味着淡淡的苦茶,但却又回味甘甜。以丰富的视觉效果表达了电影当中的各个元素并且纵观整部电影,《英雄》的整体画风都好比一抹清茶,清香且缓缓地回香,观赏过后就像是在看一幅有深沉意义的中国水墨画。张艺谋本身是摄影出身,在以后的许多作品当中很明显从画面上就开始有了明显的转变,镜头的焦距开始逐渐拉深,角度和光照等元素趋于常规来表现,不再像之前的作品着重颜色的构成,并且将色调淡化。拍摄手法的改变,使作品从模式上更加接近于现实生活的些许经历和观众本身对于周遭事物的视角和体会感受。同时,作者对作品的处理也基本秉持尽可能零度介入的态度。作者对生活悲悯的沉默态度逐渐替代了夸张大胆的亢进式的故事表达。而最近十年内,张艺谋从以往的描写小人物作品到展现民族气节的大情怀作品,又有了创作中的再次转型,跳向目前电影市场主流的“商业电影”,注重宣传和明星效应,展现大场面大调度。例如,《满城尽带黄金甲》和《长城》等作品,就是顺应时代的潮流的转型之作。但这些转型的作品却与之前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正是张艺谋导演真正的智慧所在——影像唯美的艺术构思熟稔于导演心间,并化作一系列细腻而淳朴、平静而又有味道的镜头语言流淌出来,虽然手法相同,但却总能给观众以不同的感受。

4 结语

张艺谋导演的作品在观赏方面,切合观众的亲身体验,从而使观众能够在电影表达的中心思想中找到深刻的人生哲理。张艺谋导演对审美层次的处理也是一丝不苟,尤其是部分经典作品当中大幅度的场面调度都给受众带来震撼的既视感。张艺谋是一个从苦难中脱颖而出而又不忘昔日困顿的人;一个奋力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又富于献身精神的人;一个获得世界殊荣而又深深植根于生他养他的土地的人。这样的人必然会一如既往,展示他生命的辉煌,为我们的世界增添更多的力与美。

参考文献:

[1]鲁枢元.创作心理研究[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85.

[2]舒小鸣.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240.

[3]林邵峰.影视英雄张艺谋[M].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红高粱张艺谋创作
高粱地里走出的艺术大家
——刘铁飞
70岁那年会在干什么
“浓墨重彩”推动场面变形与结构流动——以评剧《红高粱》为例
近代史诗传奇巨制《红高粱》
张艺谋:上合之光辉映“中国梦”与“世界梦
《一墙之隔》创作谈
错过了张艺谋,她没有错过爱情
走近红高粱
孤独者张艺谋 我有各种想法却无人能说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