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洋意识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2018-02-23 08:53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新教育 2018年34期
关键词:海洋意识评价

□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陈 力

一、问题提出

海洋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世界大国崛起过程中共同的战略选择和发展途径。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确定了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国家的海洋战略必须扎根在其国民对海洋的认知中,因此在中小学实施海洋意识教育势在必行。海南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海洋大省,在海洋强国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海洋意识教育是我们应有的责任担当。

1.海洋意识教育教什么。实施海洋意识教育首先应当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海洋意识教育涉及面非常广,包括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学技术、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人文等方面,内容非常丰富,这些知识都很重要。对中小学生来说,应当学习哪些知识,学到何种程度,要根据海洋意识教育内在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结合中小学培养目标和学校现有条件来确定。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材施教,安排适当的学习内容。

2.开展海洋意识教育面临哪些问题。开展海洋意识教育需要提供时间和场地条件。中小学生课业已近满负荷状态,要从现行学时中调整时间,是相当不容易的。教学还需要实验操作,需要配备设备器材,场地也必不可少。海洋意识教育课如与其他学科争时间场地,局部范围的矛盾客观存在。

海洋意识教育需要一定的师资。海洋意识教育是一门新课,跨越文理界限,涉及多个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同时,新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等环节都要得到授课者的理解和准确把握,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教师海洋意识普遍较为薄弱,对海洋的认识相对不足。有些教师尽管从事海洋意识教育课程教学,自己却没有实地观察研究过海洋。为此,加强专业支持,提供必要的培训,是实施海洋意识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内陆地区实施海洋意识教育面临诸多挑战。我国大片国土属内陆地区,远离海洋,许多人对海洋的认识不够,有的人甚至以为海洋意识教育可有可无。因此,在内陆地区开展好海洋意识教育,提高学生海洋知识文化水平,培养学生热爱海洋的积极情感,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内陆地区与海洋不相邻,海洋资源相对匮乏,海洋教学内容和师生的现有认知、情感等方面存在着鸿沟。在不靠海的内陆地区,包括海南中部山区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海洋,缺乏关于海洋的直接经验;教学内容难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教师难以培养学生与海洋的亲密关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海洋意识教育的实施有较大难度。

3.如何评价教的效果。效果评价是保障教学的基本途径,做好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学,反之会阻碍教学。海洋意识教育与其他非中考、高考科目一样,如何评价是难题。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论是考试还是别的方式,都各有利弊,难以保障课程的有效落实。仅仅采用高利害的考试,只会陷入功利应试的泥潭;仅仅采用没有约束力的评价,容易流于形式。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1.以地方课程建设规范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1)加强海洋意识教育和地方课程的规范性建设。2010年,我省制定了《海南省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实施海洋意识教育的基本要求,采用将海洋意识教育整合进生态文明教育、乡土教育等地方课程,主要是通过修订生态文明教育教材、乡土教育教材来落实。但是,通过其他课程开展海洋意识教育受到诸多局限,提升海洋意识的重大意义未得到充分体现。2013年,在国家海洋局宣教中心的指导下,我院会同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研制课程规划。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2015年6月制定了《海南省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地方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决定把海洋意识教育从其他地方教育课程中独立出来。

(2)独立设置海洋意识教育地方课程。2015年9月,在全省中小学统一开设了海洋意识教育地方课程,开展海洋意识教育,规定开课年级每两周至少安排1节海洋意识教育课。我省是全国首个以地方课程全面实施海洋意识教育的省份,海洋意识教育从借助其他地方课程来实施过渡到独立、规范设置课程,是一次重大转变,为全国开展海洋意识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实践范例。

(3)加强配套教材开发。按照《指导纲要》的要求,从海洋资源、生态环境、科技人文和海洋权益等方面开展海洋意识教育,精选适合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海洋知识内容,整合到乡土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中。我省有正式出版的《生态文明教育》《海南地理》教材6种,为配合海洋意识教育,对教材进行多次修订,累计修订达40多个版次,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指导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开发出校本教材100多种。

2.以多种实施策略组合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1)构建以海洋意识教育课程为主、多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实施策略。以课程整合形成海洋意识教育在内容上的有机统一,保障学时、场地等条件。按省教育厅有关规定,学校每两周至少安排一次海洋意识教育课,时间相当有限。通过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实际上就增加了海洋意识教育的学时。我省积极探索和推动海洋知识教育与中小学有关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注重海洋知识与学科教学整合,找到教学“结合点”,增强了学科横向联系。

(2)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除课堂教学外,在课外安排丰富多彩的海洋主题活动。学校组织学生观看海洋主题影视节目,开展研究性学习、音乐、绘画、摄影、微视频、舞蹈、演讲、手工制作等各类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还组织现场考察等亲海活动。在省级层面,我院从2016年起,组织全省的微课微视频、研究性学习、“我与大海的故事”演讲比赛、海洋主题绘画比赛等活动。全省师生踊跃参加,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五指山市、琼中县等地利用寒暑假定期组织“山区娃娃去看海”活动;海南中学每年组织上千名学生到三亚深海研究所等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旅行;三亚市第九小学开展“小水滴”海洋主题活动,都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取得很好的效果。

(3)用多种手段创设直观教学情境。海南虽然四面环海,但在中部还有大片内陆山区,即使沿海市县,也有远离海岸的学校。在这些地区,学生缺乏关于海洋的直接经验,对海洋的认识严重不足,海洋意识教育面临较大的困难。为在海南内陆地区实施海洋意识教育,我们召开专题座谈会,组织教研员和教师共同探讨实施策略,把创设直观教学情境作为实施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一是使用直观教具。学校配备了常见贝壳、海洋动植物标本、化石、教学挂图、船舰模型等,有的学校还建起了“微型海洋博物馆”,通过实物和图片向学生传播海洋知识。二是利用信息技术。用广播电视、微课微视频、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提供直观教学信息。2014年三亚市和海口市开展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教学的实验,探索在海洋意识教育中应用前沿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沿海学校与内陆学校师生形成交互式的远程课堂,构建起海洋意识教育教学共同体。三沙市永兴学校多次实施与海南本岛学校的同步课堂教学,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学校共享海洋教学资源进行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4)强化专业支持。建立省、市县、学校协同攻关的海洋意识教育专业支持队伍,由省级地理、科学、生物等学科教研员、高校教授组成省级专家队伍,市县和学校成立海洋意识教育学科组,开展教学研究。我院作为中小学校教育教学业务指导部门与各中小学积极合作,整合各校的海洋意识教育创新举措,指导学校开展海洋意识教育小课题研究,通过凝集、提升,形成可学习借鉴的模式,进而发挥学校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打造专业教师队伍,我院积极开展教师专业培训,我们与国家海洋局宣教中心联合举办了3次海洋意识教育教师培训活动,累计培训教师776人次。

3.以激励性的评价制度衡量教学的效果。2010年,我省正式进入开展海洋意识教育初期阶段,把海洋意识教育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参加学习、活动和作品质量等因素来评价。这是一种灵活性很大的柔性评价,对课程实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评价缺乏明确的标准,也不易量化,规范性不够,难以满足教育管理和教学改进所需的定量评价要求。2015年,我省独立设置海洋意识教育课程时,考虑到新形势对海洋意识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决定加强对学生海洋意识发展水平的监测,采用更具规范性、约束性的评价,将海洋意识教育内容纳入海南省中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以标准化考试对学习成果进行量化。在加强评价的规范性同时,也提出了底线要求,增强了评价的约束性,形成一种刚性评价。但是刚性评价的缺点是以知识为主,易导致抽象化、简单化和应试的倾向。因此,我们采用柔性评价和刚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的综合性评价,发扬了二者的优点,克服了缺点,对海洋意识教育开展发挥了积极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三、效果与反思

1.效果。

(1)在中小学校全面普及了海洋意识教育。自2010年启动海洋意识教育以来,至2015年秋季在小学三年级、初中一年级开设海洋意识教育课程,每两周至少安排一节课。2016年所有义务教育阶段三年级、四年级、七年级、八年级和高中一年级共52万多名学生接受海洋意识教育。2017年,全省2500多所小学、490多所中学开设海洋意识教育课程,小学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初中七年级、八年级和高中一年级、二年级超过70万多名中小学生接受海洋意识教育。海南省海洋渔业厅对学生海洋意识监测表明,学生海洋意识逐年提高。2016年国家海洋局的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调查显示,海南海洋意识提升名列前茅,仅次于京津沪地区。

(2)推动学校海洋文化特色发展。《海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十二五”期间“推进海洋文化等特色课程进课堂”成绩充分肯定,并把海洋文化课程、海洋文化特色校园建设列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工作内容。海洋意识教育带动一批学校以海洋文化为发展特色,海南中学等10所学校被国家海洋局授予“全国海洋意识教育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海洋意识教育取得明显成绩,总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在2018年海南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成果奖评选中,两项海洋意识教育成果获得特等奖、一项成果获一等奖。我省的实践和探索得到国家海洋局的高度评价:2017年5月,国家海洋局、海南省政府在海口市联合举办了 “全国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经验交流会”,以专题报告、课堂教学、节目展演、海报展板等多种方式展示海南海洋意识教育的经验和成果。

2.反思。我省在海洋意识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得到国家海洋局等部门以及全国各地同行的肯定。但我们应当看到,海南与江苏、山东等教育发达地区相比,海洋意识教育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距,还有许多值得改进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是海洋意识教育的推进还不平衡不充分。作为海洋大省,海南推进海洋意识教育在区域上、在校际间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远远不能满足服务国家发展和应对国际局势变化的需要。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些地区对海洋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推进举措乏力,没有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一些学校在课程实施上落实不到位,有应付心态。地方课程教学、多学科课程整合水平不高,学校结合自身资源开展海洋意识教育实践活动不充分。

二是海洋意识教育课程建设仍需加大力度。海洋意识教育课程建设与深化海南改革开放、建设海洋强省的需要仍不相适应。要进一步厘清海洋意识教育的课程目标,增强学校课程规划与建设的能力,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当前使用的教材是中国海洋大学为全国各地学校编写的教材,通用性较强,但体现海南地方特色的内容不足,需要结合海南特点特色进一步修订,并配套编写教学指导用书。

三是海洋意识教育师资队伍亟待加强。从当前情况看,绝大多数学校没有条件配备专职的海洋意识教师,教育实践活动主要由班主任、生物或地理学科教师承担,师资队伍不稳定且专业性不强。这需要学校统筹安排,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内队伍。通过学校聘请和个人自愿相结合,积极鼓励海洋领域的专家学者或高校学生担任兼职教师、课外辅导员或顾问。教研培训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海洋意识教育的研究、培训和指导,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应有的专业支持。

四是海洋意识教育实施过程需要进一步改进。条件保障还处于探索阶段,海洋动植物标本、挂图等直观教具配备还停留于建议清单,还没有标准化,未列入中小学装备目录。数字化教学资源数量也不足,质量还不高,仍需要系统化。在课程实施和评价中,我们还应当引导教师走出 “海洋意识教育就是海洋知识教育”“海洋意识教育就是海洋意识教学”等误区,不断改进教育的方法方式,真正落实好课程的目标和任务。

猜你喜欢
海洋意识评价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爱的海洋
意识不会死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