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特点和历史贡献解析

2018-02-23 05:09
新闻传播 2018年19期
关键词: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复旦大学 上海 200433)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充满深情地说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1]。随着我国经济与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与发展,中国未来发展趋势主要面向于新媒体传播,“互联网+”将作为中国政治与政策的主要引擎,从而带动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新媒体战略传播的势力在全球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广大群众思想观念、价值认同、行动指南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无论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其时代性使其保持创新、优越的优势,而文化发展的新功能主要是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因此,在社会发展的新时代环境下,以新媒体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和历史贡献进行解析具有创新性,能够让我们更好全面、立体、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究竟是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和发芽,吸取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时代研究、宣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提供历史镜鉴。

一、新媒体技术的价值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影响下,世界发展的历程得以加快,世界发展的轨迹得以改变,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改变了传统媒介的发展,使得传统媒介不断升级改变,新媒体得以形成和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大众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式,更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轨迹,主要价值有:

第一,在信息传播方面实现了倍增。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速度。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信息传播呈现出多倍的增长。

第二,缩短了世界的距离。新媒体技术由于其技术传播速率快等特点,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实时化,凭借着这一特点,新媒体技术让世界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人们认识世界,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越来越快捷和方便。

第三,直接影响公众的意识形态。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交流和沟通更加高效快捷,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高效快捷的传播让大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其他国度的文化价值理念和其他国度大众的思维方式,在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中影响到大众的思维意识。

二、新媒体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

在新媒体视角下,1917年-1927年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的十年,期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并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主要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中国社会动荡和革命形势以及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加深、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的特点,不可避免带有时代特征。

(一)传播人物类型不断增加

从传播人物类型来看,国内知识分子、出国留学生和部分中国国民党成员是最早接触并自发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群体,中共早期组织成员逐步完成了从自发到自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角色转变,中国共产党人是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军,共产国际成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农群众兼具了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受众和主要推动力的双重角色。

(二)传播报刊多样性

报刊是传播思想的重要载体,各类报刊合力传播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其中既有起主导传播作用的中共党团报刊,也有贯穿早期传播史的国民党报刊,研究系分子、无政府主义者、资产阶级立宪派以及个人报刊对马克思主义传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传播刊物的多样性,让马克思主义的受众范围更广。

(三)传播地点以城市为主

以传播地点特征作为划分标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以北京、上海为中心,逐渐向省会城市扩散,再从省会城市向中小城市扩散,在乡镇、乡村地区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相对有限。

(四)传播组织由分散趋向集中

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过程中,最初各类组织对马克思主义传播非常分散和零碎。直到中共早期组织的成立,中国才有了明确主导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的组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引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核心力量,传播组织的传播趋于集中。

(五)传播内容不断丰富深入

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逐步熟悉,对其内容认识逐步走向全面和深入,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从1922年开始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待中国的各种现象,随着传播的进一步深入,马克思主义开始和中国国情逐渐结合。

(六)传播渠道多元化

马克思主义思想起源于西欧,然后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在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的过程中,日本、西欧、苏俄(苏联)三个渠道贡献最大,并在不同时期分别占据主导作用。除此之外,美国渠道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传播渠道多元化的特点,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能够更好的被中国大众,尤其是当时的知识分子所吸收。

三、新媒体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贡献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1917-1927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提供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大前提所在,是正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科学解释。与此同时,如果马克思主义要真正在中国生根发芽,就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解决中国的问题,如此才能称之为被中国人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提供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

第一,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要所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从1919年开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的传播主要是在引入译介内容的基础上,如《晨报》副刊《马氏唯物史观概要》、陈溥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等。1921年开始,施存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应用》、恽代英《何谓国民革命》等出版物表明,中国人开始有意识地用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中国的问题。1924年后邝摩汉所写《用唯物史观解释中国各种思想之变迁》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中国思想的重要文献,体现了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的日益深入。

第二,剩余价值理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过程中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直接影响到国人对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研究。1920年以前,对剩余价值学说的传播主要是基于解释性作品的翻译,如邝摩汉译《马克斯剩余价值论》和陈溥贤译《资本论解说》。从1921年至1922年,中国人对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的文章和专著开始出现,如陈昭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周佛海《介绍马克斯经济学说》。1923年至1927年间,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运用剩余价值理论来探索中国的经济发展,如《向导》上刊发《世界文化进步之根本动力是社会的生产力不是人类的欲望》、瞿秋白《马克思主义之意义》等文,可以说是代表了1927年之前剩余价值理论和中国国情最高层次的结合。

第三,由于必须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因此阶级斗争学说一直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1919年,李大钊所写《战后世界之潮流——有血的革命与无血的革命》首开阶级斗争学说传播的先河。随后,阶级斗争理论的研究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出现了陈独秀《劳动者的觉悟》、瞿秋白《中国工人的状况和他们对俄国的期望》等一大批优秀文章。1921年后,施存统《我们要怎么样干社会革命》、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文发表体现了阶级斗争学说在中国传播深度的增加,不仅开始和中国国情结合,目的也很明确,就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

(二)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思想基础

早期共产主义先进分子在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批判的武器之后,就积极集合同志、组建政党为共同的事业不懈奋斗,最终促成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思想基础:

第一,关于建党的必要性。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国内知识分子和留学知识分子群体不断深入传播,陈独秀和李大钊最早意识到在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身体力行参与其中,两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发挥了巨擘作用。毛泽东在与蔡和森的通信中对“中国共产党”的名称和建党行动表明完全赞同,发起创建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参加了中共一大,为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第二,关于党的性质。随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在其创立过程中逐渐明确了对党的性质的基本认识。在中共一大制定的纲领当中,工人阶级被视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1922年6月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旗帜鲜明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军,是为无产阶级奋斗和革命的政党。中共第二次代表大会制定的党章,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这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第三,关于建党的原则。1920年11月,中国共产党早期上海组织在《共产党》月刊中提出以列宁的党建原则来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沈雁冰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的状况也有相关回忆:“我记得在嘉兴南湖会前一两个月,陈独秀叫我翻译《国际通讯》中很简单的《俄国共产党党章》,作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的参考。”[2]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党的组织结构、党章制定、组织发展、指导思想、革命政策等的确定,无不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基础。历史发展证明,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断深化,才能够保障党在各个革命阶段能够有正确的发展方向。

(三)明确了党领导中国早期革命的实践思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勇于采取发达国家先进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来引导落后国家的革命,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的初步融合,“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3],明确了党领导中国早期革命的实践思路:

第一,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拥有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先进的思想武器,因而能够为中国革命指明前进的方向。在中共一大会议上通过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中,处处透露着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彻底革命精神,在指导思想中,创造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史先例;在奋斗目标上,首次明确提出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在革命方式上,以革命武装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在领导力量上,形成了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核心力量。[4]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有人能够将革命推向如此高度,中国革命迎来了一个全新时代,同时意味着中国社会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是首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问题。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如同一面光辉的旗帜,指出了中国各族人民革命斗争的方向。

第三,倡导组织革命统一战线,完成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基本原则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第一次结合。中共三大确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这种积极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巨大变化,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在短短四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的人数迅速从400多人增加到近6万人,同时领导了超过1200多万工农群众,大幅度夯实了党的群众基础。

结语

总之,1917-1927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革命的成功、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命运的改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过程中,囿于时代所限,当时的先进分子在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灵活运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们无法苛求前人,但是可以着眼未来,在新时代社会发展环境之下,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传播,只有不断地依靠新媒体技术,利用新媒体信息的丰富资源来完善自身的宣传体系,不断注入新时代的活力,才能让大众更好地知晓、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

猜你喜欢
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