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益民 张 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a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7年10月27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向新时代做出的庄严承诺,因此,需要进一步有效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脱贫攻坚方略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中国化和时代化,马克思反贫困思想依然具有当代价值。贫困既是中国执政党要攻克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是人类共同面临又必须逐步消除的难点问题。有了人类就有了贫困现象,但贫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迥异的历史形态,这些贫困现象的历史形态与当时的生产方式、社会条件、地理环境紧密相关。贫困始终与发展相伴随,贫困既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也是阻碍和制约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从当时欧洲国家的社会现状出发,立足于具体的“现实的个人”,对贫困现象的历史形态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解决途径做了深刻的剖析,形成唯物史观的反贫困思想。马克思的反贫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成为打开剩余价值秘密、揭露私有制残酷剥削本性的金钥匙,同时也为中国开展脱贫攻坚战、长远解决贫困问题提供现实启示。
马克思关于贫困与反贫困的思想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集中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及其社会现实生活,从劳动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生活境遇出发,深刻而系统地阐述贫困问题资本主义性质。马克思所指的“现实的个人”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受物质条件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具体的、活生生的生命存在体。马克思把个人的社会发展形态分为三个阶段,即“自然的个人”“偶然的个人”和“自由的个人”,第一阶段存在绝对贫困,第二阶段主要存在相对贫困,第三阶段则要彻底消除贫困。
前现代社会,人类经历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阶段。这三个资本主义前社会历史阶段,生产力水平普遍不高,特别是在原始社会阶段,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走向联合,依靠等级共同体的力量去适应和改造自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前现代社会阶段的人称为 “自然的个人”。“自然的个人”是“依附的个人”,人依附于一定的等级共同体才能生存。人只有在有限的范围和孤立的地点生产,“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1页。人离不开社会生产方式和交换关系,从人类社会发展看,贫困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生产方式划分资本主义社会以前、与人的依赖性阶段相适应的三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态,即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第一种部落所有制“与生产的不发达阶段相适应,当时人们靠狩猎、捕鱼、畜牧,或者最多靠耕作为生。”b《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48页。部落所有制属于原始社会阶段,存在着极端贫困问题,这种贫困是绝对贫困,是物质生活资料的极端缺乏,是整个社会总体上的贫困。相对于后面的阶级社会和产品极端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原始人类是贫困的。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实行共劳共产共得,无相对贫困与富裕之分。原始社会后期,由于人们在生产中积累经验,提高劳动能力,生产出剩余产品,不同部落之间、部落内部人群之间出现产品所得不均,产生私人占有剩余生产生活资料的情况,“贫”“富”开始分化,分工与奴隶劳动也同时出现。“潜在于家庭中的奴隶制,是随着人口和需求的增长,随着战争和交易这种外部交往的扩大而逐渐发展起来的。”c《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48页。人类社会向第二、第三种所有制形态推进。
第二种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以及第三种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形式也是与“依附的个人”的生活生产过程相联系的。私有财产与分工现象同时存在,有的人“不劳而获”,有的人却“劳而不获”,不同阶级阶层随之产生,出现剥削与被剥削现象,于是,人类社会逐步过渡到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也都主要存在物质匮乏的绝对贫困。当然,阶级社会的绝对贫困情况随着生产力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会得到一些缓解,但是每个阶级社会的底层阶级的相对贫困都无可幸免地经历从小到大、从缓到强的演变过程,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甚至导致社会的极端动荡,以致可以葬送阶级社会制度。
“偶然的个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的与“有个性的个人”相区别的“历史事实”,是个人发展的第二阶段形态,是资产阶级所有制下的“现实的个人”。“在后来时代(与先前时代相反)被看做是偶然的东西,也就是在先前时代传给后来时代的各种因素中被看做是偶然的东西,是曾经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适应的交往形式。”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03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本来先进的交往形式后来却变成人自主活动的桎梏。“偶然的个人”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物,也正如《共产党宣言》文中所指出的:“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b《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5页。工人劳动的越多,他们得到的越少,物的增殖与人的贬值同时存在,工人始终处于贫困状态,而且大多数工人贫困的状态经历从绝对贫困到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再到相对贫困的转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揭示资本与劳动的不可调和的对立,说明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给工人阶级和整个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但是,贫困也不是永恒的,它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社会的灭亡而消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c《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35页。为此,人类社会要彻底消除贫困,只有发展生产力,积累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后才能最终实现。
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最高社会形态,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这种社会下,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私有制消亡,物质资料极端丰富,贫困消除,人们自由发展自己的兴趣,社会真正进入“自由的个人”的发展阶段。“只有在这个阶段上,自主活动才同物质生活一致起来,而这又是同各个人向完全的个人的发展以及一切自发性的消除相适应的。”d《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0页。在此阶段,人实现本质的真正回归。
马克思从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分析贫困,贫困是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相关联的。“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e《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47页。从根源上剖析,从人类发展的社会形态看,贫困具有历史性、必然性和阶段性。
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所有制关系更替看,贫困具有历史性。贫困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历史阶段的表征,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历史现象。原始社会自然环境恶劣,人类认识自然规律不足,人类备受自然和其他物种的恣意肆虐。劳动工具和防身用具简陋,生产粗放,生存生活存在危机,人们仅能结伴而居,依靠共同体生活,生产资料实行的是“原始的公有制”,人类存在普遍的绝对贫困。原始社会后期,部落所有制过渡到奴隶社会的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这种所有制首先是由于几个部落通过契约或征服联合为一个城市而产生的。”f《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48页。奴隶主占有劳动资料、劳动工具,进而占有劳动产品,残酷剥削奴隶,奴隶甚至被当作动物一样买卖,奴隶过着悲惨的非人生活。封建主收取高额地租过着寄生生活,而整个农民阶级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贫困状态。在这两个社会阶段,虽然奴隶与奴隶主、农奴与封建主相比也存在相对贫困,但由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低下,物质财富不丰富,社会主要呈现的还是绝对贫困。封建社会后期,手工业慢慢发展起来,出现农奴的分化,一部分掌握手艺的农奴成为半市民,也称“逃亡农奴”,这些农奴获得动产的可能性最大,但“逃亡农奴只是想自由地发展他们已有的生存条件并让它们发挥作用,因而归根结底只达到了自由劳动”。g《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01页。而只有无产阶级才能自觉担负起消灭剥削劳动、彻底消除贫困的革命历史使命。
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形成看,贫困具有必然性。在资本主义初期,有产者用强迫的手段将农民从土地赶走,进行“圈地运动”,出现“羊吃人”的现象,农民无家可归、无地可种,沦为无产者。“资本的原始积累产生了自由的雇佣劳动者,劳动者除自身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处于绝对贫困状态。”a陈为雷:《马克思的贫困结构范式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2期。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它产生于财产占有的不平等,有产者聚集财富,富的越富,无产者靠出卖廉价的劳动力,工资仅能维持自身的肉体生活和自身再生产需要,没有剩余,穷的更穷,这必然造成贫富分化,出现资产者与无产者、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尖锐矛盾关系。这些矛盾关系和贫富差距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缓解,相反,伴随资本主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即资本有机构成显著提升,出现机器排斥工人的状况,社会相对过剩人口在急聚堆集,工人为了生存生产生活,只有降低工资要求出卖自身低廉的劳动力,工人之间竞争加剧了贫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精确地阐述,“现代的工人却相反,他们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b《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2页。贫困犹如资本家的“掌上明珠”,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c《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2页。由于资本家追逐高额利润的本性,甚至可以不惜一切手段,讹诈倾压,发动侵略战争。工人只能逃脱一家或几家资产者企业的奴役,但离不开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阶段,贫困并不只是财产的贫乏或资源的贫瘠,而是工人阶级生产所得与资产阶级占有财富比照的相对巨大贫困,是相对贫困,既是物质贫困,也是精神贫困,也存在权利贫困。虽然,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对社会治理做了一些改良,但不能消除贫困现象,也无法从根本上缓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性矛盾,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将会由一个没有阶级和阶级对抗的新社会所替代。
从当今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规律看,贫困具有阶段性特征。当代的社会主义整体上还处在不发达阶段,“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d《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63页。从党的十五大到十九大,会议报告都明确指出中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因此,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必然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e魏礼群:《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求是》2014年第15期。我国当前的贫困既存在小部分人的绝对贫困,但主要是存在大部分的相对贫困,是由于城乡差距、地域差距、行业差距、政策规定、个体差异等造成的贫困。在农村,地域广阔,耕作成本较高,留在农村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收入普遍偏低,社会保险、救济保障制度不完善,存在供给的结构性问题,有些老、弱、病、残、孤、寡人群生活穷困。在城市,由于经济转型、企业升级改造、生产技术提升、收入分配改革、物价上涨等因素,导致工人失业或收入下降,出现城市贫困群体。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性的产物,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处于现代社会,其生产方式都是工业化生产方式,都会受到资本逻辑的影响。但是,从价值旨归上说,社会主义又区别于资本主义而与未来的共产主义具有相同的价值特征,典型地表现在它的分配方式上,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结合,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并举,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功能性要求(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和价值性要求(实现公平正义)的统一。中国作为当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每年减贫人口1000多万,将在短期内解决所有绝对贫困问题,并为长期解决相对贫困、精神贫困、权利贫困现象做好充分的物质条件准备。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产品必定极端丰富,各取所需,人类社会必然要过渡到没有贫困的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从这方面看,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贫困现象是暂时的,是可以消除的,具有阶段性的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脱贫攻坚战略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创新,是新时代反贫困工作的指南,要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和人民主体作用规律三者的结合上理解马克思主义者反贫困思想对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可行性对策的现实启示。贫困是与生产力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紧密相关的民生问题,解决贫困问题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保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政治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奋斗目标,提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国梦表达了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成为13多亿人民心中的主旋律。我国现在进入反贫困(消除绝对贫困)的拔寨攻坚阶段,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确保建党100年时全国脱贫,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理想光荣而伟大,目标任重而道远,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立足现实,采取有效措施彻底脱贫。
首先,立足国情,发展经济,提高脱贫攻坚战艰巨性的认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解决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贫困主要是相对性地域差异性的贫困,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对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的体现。当然,中国同时也存在部分人的绝对贫困问题。截止2014年底,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国家扶贫标准,我国仍有7017万贫困人口,这“剩下的7000万贫困人口可能连吃喝都成问题,属于绝对贫困、最难摆脱贫困的群体。”a黄玥:《5年脱贫7000万——数字勾勒扶贫攻坚行动路线图》,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03/c_128494323.htm,2015年12月3日。因此,中国的反贫困工作,既有长期消除相对贫困的理想,又有短期摆脱绝对贫困的任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制定和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5年底颁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简称《决定》),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纲要》),这些是国家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纲领性文献。“党的十八大以来短短4年,5564万中国人摆脱贫困,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的人口总数。未来3年,还将有4335万人脱贫。”b陈二厚、董峻、侯雪静:《庄严的承诺 历史的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脱贫攻坚纪实》,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5/21/c_1121009267.htm,2017年5月21日。“我国已成为第一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使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c魏礼群:《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求是》2014年第15期。但是,“群众对生活的期待是不断提升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而我们的国力财力是有限的。”d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10页。因此,脱贫攻坚战具有艰巨性,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乃为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攻坚不可能一蹴而就。脱贫攻坚战必须立足于中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行业、区域差异较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少。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都必须依靠经济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最根本的条件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壮大国家经济实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成果要惠及普通老百姓,特别是照顾绝对贫困人群。
其次,注重公平,发挥制度优势,强化政府精准主导。贫困根源于落后的生产方式,马克思和恩格斯说:“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随着这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e《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6页。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解决贫困的根本方式是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也要使政府管理体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当前,既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国家经济实力,解决绝对贫困,还要巩固公有制,完善管理制度,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证社会公平,逐步缩小相对贫困。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在公有制下,国家控制经济命脉,有效实行宏观调控。因此,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度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着重指出,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公有制为主体是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经济基础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能丢,在脱贫攻坚战的道路上,宏观调控只能强化,不能削弱。政府是扶贫的主体,在脱贫攻坚战过程中要起主导作用。政府主导不能流于形式,要完善政府扶贫管理机制,注重调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工作下移,立足于具体的贫困人群,做到精准主导。政府可以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购买服务”“资产收益扶贫”“电商扶贫”a宫留记:《政府主导下市场化扶贫机制的构建与创新模式研究——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5期。等方式履行落实脱贫攻坚战主体责任。因此,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注重民生,以政府为主导,发挥人民群体智慧,攻坚克难,努力摆脱贫困。要强调公平正义,提高过低收入,调低过高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化解现代社会财富积累的精神困扰,实现从解决绝对贫困到消除相对贫困、从解决物质贫困到消解精神贫困的目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削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再次,扶志扶智,激发内生动力,加强精准扶贫开发。要彻底改变这种脱贫攻坚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的统一部署,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求真务实,实行市场化运作,提高工作效率,从严开展精准扶贫。《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论断。这是今后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依据,也是实施脱贫攻坚战的一个基本准则。党和国家重视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贫困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贫困人口多,社会财力有限,一些脱贫攻坚的工作难免存在短期行为,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存在落实不完全到位,有的出现精准扶贫不精准、为民脱贫不为民的情况。如存在部分贫困户识别标准不精准,扶贫管理考核不到位,扶贫机构人员不足,统筹协调困难,扶贫经费未能落实到贫困人群;注重救济贫困,解决燃眉之急,顾不上可持续发展;注重政府的计划调配,没按市场规律办事,帮一时,好一时,产生扶贫依赖症;注重面子工程,没能从贫困地区出发,因地制宜,结果是好看不中用,缺乏内生再生产能力。这些情况,必须下大力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第一次提出来的,他强调的精准如“绣花”,要精细、稳扎稳打,要贯穿于脱贫攻坚战的全过程。“精准扶贫政策的核心要义在于‘扶真贫、真扶贫’,改变过去大水漫灌粗放式扶贫方式”,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四项内容。”b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年第3期。根据中央《决定》和国家《纲要》,精准扶贫要全面做好贫困户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建立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和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强化政策保障,健全广泛参与机制,落实脱贫工作责任制。克服扶贫的短期行为,注重扶贫生态建设。扶贫要重在扶志启智,从贫困地区实际出发,尊重市场规律,在政府精准主导下实施扶贫市场化运作机制,发挥贫困地区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要提升扶贫供给的有效性和脱贫可持续性,既要打攻坚战,也要有战略思维、长远考量。”c严隽琪:《扎实推进农村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求是》2017年第4期。扶贫要落实到村、到户、到人,注重个案分析,缺什么补什么,要下“绣花”功夫,实现精准扶贫,不撒“胡椒面”。以扶贫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创新扶贫开发形式,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提高扶贫效率。扶上路,送上程,鼓励贫困地区贫困人群树立信心,激发内生动力,立足自身求发展,改现状,不等靠要,主动作为,尽快解决这些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区、黄土高原区、地方病高发区的绝对贫困问题,使贫困地区的人民能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为长远地消除相对贫困准备条件。
最后,规范制度,创新治理,化解精神贫困。脱贫攻坚,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是发挥好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也就是说,要在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同时对特殊困难人群进行特殊扶持和救助,守住他们生活的底线。”a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10页。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就要抓住贫困地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制度着手,特别是在教育公平、平等就业、收入分配、医疗健康、养老保养、住房保障等方面,形成完备的制度保障,使反贫困有法可依、有章可行,实现扶贫规范化、制度化。盘活贫困地区闲置土地,建立土地开发使用保障制度。创新银行扶贫机制,确保扶贫资助项目基金到位。确立扶贫与脱贫标准,建立严格的贫困“进出”制度。制定扶贫人财物保障和激励机制,推动持续扶贫。另外,脱贫攻坚还要注重创新社会治理,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社会治理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b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116页。反贫困是一项系统综合工程,涉及面广,需统筹兼顾,协调实施。现代社会的人们主要受到财富积累的精神困扰,行业垄断、城乡差别、贫富差距太大,社会不公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脱贫攻坚战还要源头上、从制度规范上入手,保证人人享有公平公正的生活工作环境,和谐社会心理,化解大众的精神贫困。脱贫攻坚战既要立足本地实际,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又要着眼长远进步,创新开发,创新治理,把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促进贫困地区内生永续发展。脱贫攻坚目标在近期解决条件较差、基础较弱、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和群众的绝对贫困,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远期目标必然要逐步消除相对贫困问题。贫困除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划分外,还可划分为经济上的物质贫困、文化上的精神贫困和政治上的权利贫困等。联合国把“赋权和安全保障”作为反贫困的主攻方向。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法治国家的建设、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就是解决权利贫困和精神贫困的有效举措。
总之,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中国,党的十九大描绘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脱贫攻坚战时间紧、任务繁重。脱贫攻坚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遵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因地制宜,扎实地做好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贫困地区宁德工作时出版的总结力作《摆脱贫困》一书对脱贫攻坚战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他在书中指出,摆脱贫困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放,发展才是硬道理;弱鸟可以先飞,滴水可以穿石,立足长远,干在实处。在跋中,他特别提到,“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c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16页。脱贫攻坚战要把摆脱思想贫困与摆脱现实贫困、摆脱物质贫困与摆脱精神贫困、摆脱绝对贫困与摆脱相对贫困、摆脱经济贫困与摆脱权利贫困四者统一起来,大胆创新实践,精准扶贫,在实践中全面脱贫,以最终消除所有形式的贫困,以期早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