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男 胡宏雁
(1.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2.三亚学院法社学院 海南三亚 572022)
在科技创新,企业高技术人才需求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实质上是以经济产业链为参考坐标的教育机制创新实践,是推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社会化层次发展的主要路径。改革主要是通过调整教育组织架构、教育生产力关系、提质量、去产能等方法实现增加社会优质教育产品供给,减少劣质教育产品供给的目标,实质上就是优化教育产能结构,改变教育产业链分布状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论。
在经济领域中,“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是欧洲自由主义经济学派提出的概念。供给侧经济学派是最早提出“供给侧”概念的学术团体,这被当作是19世纪“伊萨定律”的补充和发展。根据相关检索文献显示:“供给侧”概念的产生与发展实质上是“古典经济主义学派”与“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关于社会生产力关系的讨论与“凯恩斯主义”复辟到“供给管理”理念产生的过程。在管理学概念中,供给侧中的“侧”指的是产业链关系中的物质材料供给方,是产品深入加工与价值挖掘的组织。在现代经济管理学定义中:“供给侧”主要是产品供给方面,是向社会提供成型产品的组织机构,包括生产主体以及与产品生产相关的配套设施;“需求侧”在经济学定义中被认为是产品消耗主体,实质上是需求方与供给方追求效益最大化所形成的使用平衡状态。经济领域中的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其目的是通过优化产业架构,调整生产力关系促进产品供给与社会需求保持平衡。将经济领域中的供给侧概念及改革思路引入到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方法有着重要作用[1]。
“高等教育供给侧”实质上是社会教育体系中向社会人才需求单位提供产品的组织机构。如果把高等教育看作是第三类服务产业,高校的主要职责是根据社会科技、经济、文化、政治发展趋势以及人才需求,向社会就业单位提供质量过关且具有环境适应能力的产品。事实上,高校就是产品供应链体系中的生产商。从经济产业角度来看,高校作为社会办学组织所具有的优势应是产业服务性,主要职能是向社会各个领域输送具备专业素养和技能的人才,进而获得自身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包括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社会中的企业直接或间接的从高校中引进产品,包括高技术人才、学术资源、知识产品等,获得自身发展的动力。如果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达不到预期目标,那么“劣质产品”就会充斥市场,市场需求规模就会减小,用人单位不再信奉高校教育的权威性,产业链机制就会断裂,高校与企业之间形成的供求关系就会变得混乱,影响人才培养和技术性人才输送。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出现了严重的办学同质化现象,很多民办院校、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困难,一方面高校的教育资源明显过剩,另一方面高校每年输送的毕业生数量远远超过社会的人才需求,大学生成了廉价劳动力,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已势在必行[2]。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实质上是为了优化高等教育体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所做出的结构优化。主要是调整供给方和产品需求方的供求关系,让产业链达到供求平衡状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生产力关系矛盾突出、优质产品供应不足、供求管理机制不健全、教育产能过剩、市场供求关系状态不稳定等。从我国教育改革角度来看,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思路要从提高生产质量、去除过剩产能、强化优质教育产品输出、减少劣质教育产品过方面入手。从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来看,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要通过调整社会生产力关系,扩大产品需求侧扩容和升级,促进供需双方达到更高水平的供求平衡。总体而言,我国学术界对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只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尚未就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实践作出研究,在指导理论、实践方法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加快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还需要立足国情,借鉴西方国家的有益经验加以实施[3]。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学术领域出现的新理念、新方法论。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建设模式来看,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动机需要从高等教育体制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两个维度探讨。
就社会本体而言,教育和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同领域有着直接关系和间接影响,二者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制约。在我国政府引导下,社会经济所进行的供给侧改革,其目的、方法、思路以及改革效果会策动和引发高等教育机供给侧改革。2015年11月,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央领导人曾在多个外交场合,详细阐述了我国经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以及能取得的预期效果。2016年1月召开的全面改革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经济供给侧改革是双方面的,是供给方和需求方共同配合完成的,只有在社会生产领域中加强优质产品输出,减少劣质产品供给,提高需求侧产品使用效率,才能进一步深化经济供给侧改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2016年初,作为我国经济大省的广东省率先响应党中央号召进行了经济供给侧改革试点,从提质量、消耗产能、优化经济组织架构等方面入手,调整社会供需关系。在经济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体系引入“供给侧”概念并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
事实上,在30多年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积累了大量。从实践角度来看,这些问题亟需借助高等教育供给制改革得到解决,进而优化高等教育组织架构。首先是教育同质化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在社会化发展进程中,办学类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和教学内容并没有实现多元化发展,很多高校都出现了专业学科同质建设的现象,导致很多毕业生走向社会后,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其次是教学质量不断下降,多年来我国高校并未跳脱出传统教学思路,还在沿用上世纪的人才教育理念,不仅没有构建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特点的教学模式,更没有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需求树立专业化人才培养目标,导致办学质量不断下降。最后是教育产能过剩,随着近年来我国政府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我国大多数高校教育资源已趋近饱和,招生录取率不断提高,导致高等教育趋向社会化、大众化,适宜报考年龄的人口总数不断减少,很多民办院校、高职院校因招生不足出现了教育产能过剩问题。
研究表明,高等教育供给机制是一个相互联系,呈网络状分布的有机主体,是由不同供给主体组成、互相联系教育系统,整个教育系统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出现问题都可能波及到整个系统。上述部分我们已经详细阐述了当前高等教育机制存在的现象问题,在此处,我们就要着重分析政府、社会及高校自身高等教育供给机制的内部存在的问题。
在高等教育这种逻辑系统中,权力过度集中在政府部门、个别政策严重违反了一般性教育规律,教育调控、管理手段单一,很多实质性政策落实不到位。例如,在高等教育实践中政府财政部门对一些民办、非重点品牌高校存在着长期教育资金投入不足问题,政府结合财政税收状况和未来财政投入进行规划,运用成本分担的方法就高校所需的教学资金进行分析,估算出所需的资金规模,有比例的进行投入。同时政府部门就高校由社会经济发展所引起的扩招问题不予重视,没有在教学投入方面有所倾斜,对于民间捐赠以及高校自身融资问题也未出台适应性管理政策,按照社会标准对高校的自持资金进行管控,导致很多高校资金匮乏。
社会的供给机制问题主要表现在参与主体多元、管制意识薄弱等方面。社会大众的教育意识并没有伴随我国物质财富的增长有所改变,始终将高校的人力物力投入认为是政府责任,忽视了作为社会主体——公民的作用。在社会资源分配中,高校大多数资源来源政府,民间团体、公民的支持力度有限,捐赠热情不高。例如,在我国市场经济进入转型时期的今天,社会就业压力骤增,大量劳动力闲置。政府通过高校扩招、社会融资、民间办学等方法解决问题,表面上看是高校帮助市场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实质上是政府将社会就业压力转嫁到了高等教育机制中,通过扩大招生规模,推迟劳动力就业时间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从目前政府与社会就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所作出的努力来看,虽然政府、社会、高校都是高等教育供给机制的参与主体,但是三者在责任、职能划分上有所不清,没有明确的划分界限和管理标准。比如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因政策影响,高等院校的级别是不同的,政府和社会在资金支撑上亲疏有别,重点高校掌握着大量的教学资源,普通高职院校、民办院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导致教学资源匮乏。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是优化我国高等教育机制的必然路径和主要方法。精英教育时期的问题主要聚焦在“需求侧”,当社会就业岗位数量不断激增时,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趋向社会化、大众化,为了有效应对因“供给侧”带来的新问题,就要坚持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创新思路,聚焦新问题,找寻新方法。
政府作为高等教育供给制的调节器和维护者,向高等教育机制提供的是理论指导、政策、社会实践方法等,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者和实际指导者。因此,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就需要以政府为主体,通过政策指导、宏观调控等方法加强政府的指导作用。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指导者,要从高等教育工作实际出发,认清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和高等教育产业链供求双方的供求关系问题,定位自身职能。实质上,政府在高等教育机制存在的意义就是对高等教育体系构建、高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办学方针作出政策指导,承担起政策服务责任。所以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要对政府职能详细划分,认清政府在高等教育供给机制承担的责任,发挥出政府服务者、指导者角色,优化教育管理机制。
高校供给服务机制改革是在强化教育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实施的综合改革,主要目的是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首先是要防止改革空喊话,高校要注重改革的重点内容和辅助机制,理论与实践结合,要从形式、内容、机制、现象、本质方面认识到供给侧改革的含义及地位,避免办学同质化和专业学科建设形式化。高校由于主管部门不同,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机制、办学宗旨、教育政策及方针是不同的,为了有效推进改革,高校在办学中就坚持共性理念与个性发展结合,既要尊重人才培养的一般性规律,也要结合社会实际彰显办学宗旨,打造特色化专业学科,提高教学质量。
高等教育社会支持机制的本质目的在于构建以高校为主的社会教育体系,促进高校、社会、政府三方面形成教育合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学习风气。这也就决定了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主要是引导行业、企业在教学资源方面加大支持。社会各的行业企业是我国社会高等教育需求侧的组织部分,是改革成果的主要分享者。因此,社会各领域的行业、企业要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要把自己当作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力量,要在享受高校最新科研成果、学术成果、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深化与高校在专业领域的合作,除了必要的经济支持和捐赠外,要给高校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机会和工作岗位,通过校企联合办学、联合人才培养等方式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稳定就业。
综上所述,国内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是我国市场经济供给侧改革引发下的社会性教育创新实践。改革除了要认清当前高校供给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外,还要理清高等教育供给侧政府、社会、高校三者关系,结合三者的地位及所承担的职能进行机制调整,按照创新思想的指引,找到实践方法,协调三者关系,稳步推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