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一校 辽宁沈阳 110031)
小学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一旦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那么就能够主动的进行以后的学习,能够有效的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然而在当今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老师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了学科知识的传授中,忽略了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培养,忽略了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学习的兴趣,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导致学生们数学课堂学习效率低。[1]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老师感觉已经把知识讲得非常透彻了,但是学生仍旧无法理解,对知识的掌握存在一定的难度。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忽略了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导致难以出现理想的效果。小学的孩子们理解能力比较低,对问题的思考缺乏逻辑性,而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自己认为清晰的教学方式,忽略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们常常听不懂课,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不理想。[2]
“问题”被喻为数学的“心脏”,告示数学教育工作者,“问题”乃数学生命活力的源泉。数学教师应当创造一种是课堂涌动生命活力的数学问题情境。通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体验某个角色,体验实践探索过程和体验某种社会情感等,都能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激发学习内驱力,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使主体自主参与。
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它重在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旨在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活动课,应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对实践活动课提出了“联系周围事物组织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的教学要求。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又能改善生活。实践活动的内容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思考性、可操作性,教学中可打破时空的限制,结合教材内容适时、适地安排相应的实践内容。
儿童对任何事物都怀有好奇、求趣、喜新的心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种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数学情境,以游戏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活跃学生的创造才能。
数学课上,必须加强操作活动使学生人人动手,思维随之展开,这很容易把全体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概念记得更清晰,更容易保持和提取。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隐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让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或新旧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构成学生认识活动的内部矛盾,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而促使学生不断质疑问难,发现问题,再经过积极思考、探讨去解决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在集体合作中展示自己,创造个性。
在活动教学中,我尽量创设生活情境,采取让学生体验生活原型,再现生活事实,唤醒生活经验和解决生活问题方式,使学生把理性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数学学习比较枯燥,难以对其产生兴趣。为了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利用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学习数学知识[2]。例如某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加减混合运算中,首先呈现了一个小明超市买学习用品的视频,最后教师提出,同学们帮小明算算卖了两个笔记本和4只笔共用了多少钱?小明给超市收银员50元,收银员应当找给小明多少钱?如此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有效学习。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学习数学知识,还可以利用巧妙的运用游戏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愉悦的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自身知识水平。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游戏活动的创设应当符合学生實际情况,并且注意游戏活动时间,以便最后能够有时间梳理数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总而言之,数学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引用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不断创新数学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整合到一起,构建优质的师生关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