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批评视野下对国产“大女主”剧的反思

2018-02-23 03:58廖家瑶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女权主义媒介受众

廖家瑶

(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15)

近年来我国电视荧幕上“大女主”“女强人”等题材的剧大受追捧。2017年有近20部“大女主”剧集中出品,其中以《楚乔传》《那年花开月正圆》两部为代表。而2018年也将有《如懿传》《赢天下》等多部“大女主”电视剧扎堆上映,“大女主”剧俨然已经成为当今电视荧屏的一股热潮。

“大女主”剧宣称与以往“傻白甜”偶像剧不同。它的主要特征包括剧情以女性视角为主线,女主角是整部戏的核心人物,角色魅力超过男主角,着重描写女性的成长与传奇励志的一生。“大女主”常常呈现出女强人甚至女超人的属性。同时,通过百度捜索引擎对“大女主”进行搜索发现,在2016年之前几乎没有与“大女主”相关的报道与正式讨论,之后伴随着荧幕上“大女主”剧的火热,“大女主”一词也引发了诸多讨论。

一、女权主义与西方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媒介批评的受众观

18世纪,女权主义运动开始兴起,从法、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扩散到全世界。女权主义的核心是对妇女权利的推崇。而“女权主义的媒介批评”则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电视的成熟、网络的出现,媒体飞速发展,媒介作品、媒介受众、媒介现象等各方面都表现出对女性的性别成见。对媒介建构性别不平等的批判,有助于减少性别成见,提升公众的“性别敏感”,促进性别平等。

西方女权主义视野下的传媒批判涵盖受众批判、传者批判、方法论批判、传播内容批判、传播制度批判等方面。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受众观代表人物戴安娜·梅汗以电视文本内容分析为基点,认为“电视节目丑化—奴化女观众”。第一,电视中女性角色多为笑料或是暴力牺牲品,女性角色固化;第二,电视剧在竭力“劝服”女性受众,暗示男性地位的优越性;第三,电视剧没有反映真实社会的全貌,扭曲了观众的经验,塑造的女性形象影响女性受众对自我的真实定位。总的来说,电视(尤其是肥皂剧)扮演着一个欺骗大众、劝服女性受众、强化性别不平等的角色。

二、基于西方理论对当前国产“大女主”剧的反思

女权主义传媒批判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传播学研究领域。有资料显示,中国媒介受众中“男性受众更多地注重社会新闻与相关信息的实用价值,而女性受众则更侧重于娱乐功能”。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电视剧受众中女性占比60%,其中25~34岁的女性占比最髙。国产“大女主”剧打着反抗传统男权社会的旗号,吸引了众多女性受众的关注。

但研究发现,这些所谓的“大女主”剧并没有抛开媒介一直以来对女性形象的定位,并没有真正起到反叛传统性别偏见、改变女性刻板印象、促进男女平等的作用,仅仅是通过改换“外衣”,构建一个镜像的拟态现实来麻痹受众。下文从西方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媒介批评受众观的视野对剧中所表现的真正内涵进行分析。

(一)女性形象塑造刻板化

以《楚乔传》为例,在剧中,楚乔是一名智慧、坚强、善良的女性。但事实上除了不合理的情节设置外(如徒手撕狼),剧中女主形象展示出来的依旧是一个情感化、缺乏理性的形象。且除女主外,剧中其他女子形象也多为争风吃醋、小气刁蛮的“花痴”,似乎存在的意义就是陷害女主以推进剧情发展,女性形象被群体刻板化。这样的形象将进一步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女性形象定位造成错误的引导。

(二)性别地位暗示——劝服受众

“大女主”剧的女主在身份上多是男性的附属品,如妃嫔、侍女等,她们的觉醒是在男主的教育下实现的,在其后的成长和崛起中,女性的权利依旧是来自男性的授权,女性的成功大多依靠男性的权威。男性在这其中扮演着老师、引导者的地位,居于高位,女性匍匐在地。这些剧情的设定都是在默认性别偏见,“在警告女性观众时也在暗示男性观众其自身的优越性”。

(三)构建拟态环境——背离现实

“大女主”剧一般都是古装剧,但故事的背景又并非完全还原古代,很大程度上是现代人的虚构。女主角的设定既不符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又不能放置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下考量,人物的发展合理性不足。电视剧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虚拟的环境,弱化了现实,且对女性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基本不涉及讨论。不仅没有或者很少反映现实对女性的歧视以及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反倒是将两性问题模糊化,美化社会性别偏见,给受众建构了一种性别平等的虚拟现实。

每一部“大女主”剧中必会有女主的感情线,且大多是主要剧情。受众讨论和关注的重心被转移,女主的自我成长与情爱纠缠,披着自我奋斗的外衣,放大了爱情的局部胜利,本质上还是玛丽苏偶像剧的套路。借助爱情的途径获得巨大成功的情节势必会给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的女性观众带来一种想象性的狂欢,获得一种僭越现实的消费快感。

三、结语

从以往以男性为主角的电视剧到现在“大女主”剧的出现,不得不说这是人们性别平等意识增强的体现,也可以看出女性意识正在不断崛起。但是中国目前“大女主”剧并没有达到促进性别平等的理想效果,往往披着“女权主义”的外衣,欺骗受众。这一方面反映出人们传统意识尚未转变过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市场经济下,媒介仍然不可避免地带有负面色彩,人们依旧需要警惕媒介对自身的性别认识的影响。不断反思,方能不断进步。

[1]卜卫.媒介与性别[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1-25.

[2]石义彬.批判视野下的西方传播思想[M].商务印书馆,2014:327.

[3]闫凯蕾.潮流与风向标——青年女性的收视模式及其变异[J].当代电影,2001(3):108-110.

[4]王琴.大女主:当代影视剧的“女性主义”想象[N].中国妇女报,2018-01-23(006).

[5]张欣杰.走出象牙塔仅仅是开始——性别批评视角下的“大女主”剧女性叙事[J].艺术评论,2017(12):86-93.

猜你喜欢
女权主义媒介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AnAnalysisofFeminisminJaneEyre
女权主义REBORN重生
浅析女权主义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