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东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主旋律”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的释义:指多声部演唱或演奏的音乐中,一个声部所唱或者所奏的主要曲调,其他声部只起润色、丰富、烘托、补充的作用。[1]如果将它延伸到精神意识层面,我们可以将“主旋律”看作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下的普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代表了一个时代提倡的主导精神,引导着这个时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主旋律电影则是指能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影片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题材,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和人生的影片。[2]有人认为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是拉动电影这第七艺术蓬勃发展的“三驾马车”。主旋律电影是国家意识形态下的产物,可以视为一个时代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风向标,因此它从产生到发展都备受瞩目。但传统主旋律电影在某一历史时期深受“国家机器”影响,“政治说教”严重,一度走上“高大空、假大全”的革命样板戏的道路,难以获得观众的认同。在主旋律电影陷入低谷之际,2016年国庆档上映的《湄公河行动》打开了主旋律电影的新篇章,影片凭借现代化的艺术表达、真实的创作手法和商业类型化的包装实现了主旋律电影的成功突围。本文结合电影《湄公河行动》探讨主旋律电影新的发展趋势。
“湄公河惨案”是指2011年10月5日上午,“华平号”和“玉兴8号”这2艘中国运送货物的合法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被2艘不明身份的武装快艇劫持,船上人员无一生还,13名中国籍船员被射杀,1名船员失踪。惨案发生后,当地警方在船上发现大量毒品,由此中国商人违法贩毒的不实舆论在国际社会间被媒体报道。为了还这群死去的中国商人一个清白,同时维护我国在国际上的正面形象,中国公安部成立了一支专业化的特别缉毒调查小队进行跨国调查,电影《湄公河行动》正是在这个事件的基础上改编拍摄的。毒品问题是一个对各个国家都危害极大的问题,同时金三角地区还存在管理混乱的特点,毒品交易在这个地区十分频繁。因此,基于上述事件拍摄的电影也极具社会意义,缉毒的内容也更具吸引力,种种因素使得《湄公河行动》获得了大量好评。
在电影的筹备阶段,导演林超贤为了更好地还原事件真相,曾率剧组赴金三角搜集资料,与当地警察深度交流,编剧团队甚至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糯康庭审的全过程。筹备期长达3年,林超贤还数次与公安部缉毒部门探讨剧情,“采风小组”统一搜集、整理案件信息,资料的数目极为庞大。这些真实的案件素材让影片具备了一定的解密性,观众想从中看到一些不为人知的内情,虽然是改编,但影片的原型会下意识地在观影人的脑海里重新构建。
“真”是进行艺术创作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这是因为人们更喜欢看到真实的作品,“真”更能够让人们产生共鸣。在电影《湄公河行动》的主流话语叙述中,并没有对原有现实进行模糊处理,而是真切还原了当时的情景,让画面具有了情感的感召力。电影的第一个真实化场景就出现在开篇的镜头里,一艘商船上的“云南西双版纳华兴8号”标识清晰地出现在画面中央,这和以往国产电影虚构城市地名不同,直接采用实地实名加强了本片的真实性,更能为观众所接受,使观众更容易把自己代入相应场景。
老、缅、泰三国领导人和我国公安部部长的会面场景给观众营造了一种在看新闻报道的视听错觉。林超贤导演正是在力求真实的基础上,对电影拍摄做到了高要求、严标准。并且影片中所有的枪战镜头都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细心的军事迷还会注意到,影片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高精端武器,有9mm口径手枪中最“薄”的G19格洛克手枪,也有一战和二战战场上美军标配M1911半自动手枪。在混乱的枪战场面中,毒枭糯卡的黄金AK步枪和黄金勃朗宁手枪一亮相,瞬间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高精端武器的类型多样化,逼真的场景极大地提高了电影本身的观赏度,真实的事件背景也增强了电影的质感。而且,和以往的室内拍摄、后期抠图的方式不同,影片中的选景为实地拍摄,并且所有的打斗场景都建立在演员经过专业培训的基础上。
与以往的主旋律电影相比较,《湄公河行动》除了在情节设定和细节上极度追求“真实”以外,在视听语言上也有大胆的突破,首次在主旋律电影里采用“手持摄影”保证视觉真实感。在以往的主旋律电影中从未出现过这个摄影名词,但这种拍摄技法的尝试却成为《湄公河行动》的一大特色。
导演和摄影师在拍摄手法上采用手持摄影最终效果就是给观众一种真实感和紧迫感,尤其像这类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犯罪题材的电影,采用这种拍摄方式可以极大地增加观众的临场感,与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手持摄影是一种新型的拍摄方式,具有较为灵活的特点,演员也可以凭借手持摄影的方式得到更好的发挥。传统情况下,演员表演时需要考虑到拍摄机器的位置,防止因角度不好而白拍的现象,演员的表演总是给人一种束手束脚的违和感,进而给观众形成一种不真实的画面感,而手持摄影最大限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摄影机跟着演员的动作而动,演员可以毫无顾忌、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去,这样人物流露的感情会更加自然、充沛。在这个过程中,摄影师要做的就是及时调整机位,选取适当的景别和景深,保持镜头的呼吸感,画面的潜在张力得以凸显。
在《湄公河行动》中,林导演采用的是一种动静结合的手持摄影技巧,使其更符合真实感官。例如,影片中有一幕是对岩多帕展开营救,采取行动之前有晃动感的手持跟拍镜头使得那一刻剧情氛围更具紧张气息,但到了营救点偷偷打探观望时,晃动的镜头瞬间平稳下来,缓缓地跟在主人公后面,静静地顺着主人公的视线移动镜头,观众很自然地一同屏住呼吸,似乎也身临其境地在偷偷观望着。很明显,导演的这种手持摄影方式给电影带来了多层次的体验,观众可以通过这种张弛有度的画面语言更真实地贴近剧情的发展。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导演高超的技术水平,他在熟知剧情走势的前提下,基于对影片的精准控制完成了艺术作品的升华。
在早些年的国产电影拍摄过程中“稳”字是最基本的准则,特别是主旋律电影的拍摄,认为画面的稳定性是一种拍电影的严谨态度的表现,是视觉感官最舒服的一种状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80后、90后观影群体成为电影消费市场的主力军,他们接触的电影类型多样化、题材风格多元化,对电影的接受能力和欣赏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主旋律电影《湄公河行动》采用的这种手持摄影方式挑战了传统,更容易得到80后、90后的认可和好评。《湄公河行动》在手持摄影技法上的创新与实验,也为将来的艺术作品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众所周知,传统的主旋律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是很难获得观众认同的。为了推翻人们心中对主旋律电影的固有看法,就必须站在观众的角度,创造出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同时加上打动人心的电影情节。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电影时既要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又要考虑市场和观众,突破原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在市场中赢得观众的回应。
首先,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定位。《湄公河行动》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这在主旋律电影中实属罕见,究其原因还是早在策划之初便大胆地突破传统,电影的招标、剧本创作、前期宣传、制片模式等都采用了商业化先行的定位。从中国公安部选择香港专业的大片拍摄团队和财力雄厚的民营企业作为出品方,就不难看出政府有意识地在将主旋律电影商业化。其实早在2009年博纳影业就参与了《建国大业》的投资,2014年该团队也参与了商业片《智取威虎山》的拍摄。同时,《湄公河行动》选用的演员不仅演技突出且在国内也极具人气,影片主角都拥有大量的粉丝,在早期宣传时很多观众就对这部主旋律影片抱有极高的期望。比如,开拍之前先导海报、角色海报、终极版主海报等先后曝光,提高了影片的吸引力和关注度。另外,还举行了很多线下活动以宣传影片,如举办发布会和各类活动,包括全国院线观影会、宣传路演、校园见面会等,对一部主旋律电影采取了商业电影的运作思路。《湄公河行动》监制黄建新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其制作团队一开始并不想把主旋律电影作为自己电影的标志,认为其在传统历史中不是特别被人看好,但后来他们改变了这种观点,认为只要提高电影本身的质量,口碑与是否主旋律电影无关。
其次,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化转变。“类型电影是按不同类型(或者样式)的规定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的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类型电影作为一种拍片方法,实质上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3]不难发现这种电影的类型化是通过对电影不同类型与风格进行划分,以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不同需求。《湄公河行动》将主旋律电影类型化,以警匪片的模式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整部电影虽然长达2个多小时,但因节奏感极强的特点,使得观众在观影时有种目不暇接的感觉。出于案件的真实性和吸引力,案件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看点的事件,通过导演的精心剪辑和演员的全新演绎,完成了对这次事件的真实反映,既是一种事件重现也是一种升华。并且《湄公河行动》含有的元素极多,以往的各种动作警匪类型片的因素,如炫酷的车技镜头、劲爆的枪战场面等都可以从中窥见。《湄公河行动》在摒弃传统主旋律影片弊端的前提下,没有使用烦琐、俗套的语言和大道理来进行教化,而是利用切身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爱国角色,融合了传统主旋律电影中的爱国观和当下的商业化产业,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电影传递的理念,增强对祖国的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分析电影《湄公河行动》的成功之处可以发现,其实主旋律电影想成功吸引观众并不太难,同样是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只要在创作手法上力求“真实”,即根据真实事件设定情节、在细节上还原真实场景、镜头语言模拟真实感官,只要将主旋律电影放在一个大的电影市场环境里去商业化、类型化,便能抓住观众的心,而习惯了好莱坞式电影的年轻观众更愿意看到“带感”的“中国式大片”。主旋律电影像《湄公河行动》一样抓住真实化和类型化这两根救命稻草便能起死回生,实现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双赢。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512.
[2]葛文治.从电影《辛亥革命》看主旋律电影的营销新模式[J].中国电影市场,2011(12):24.
[3]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修订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