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外国语实验小学“4+1”课程

2018-02-23 01:27潘晨聪张悦颖
新校长 2018年3期
关键词:分科探究课程

文 / 潘晨聪 张悦颖

案例学校:康健外国语实验小学

康健外国语实验小学(下简称“康外小学”)是一所创办于2013年的公办小学,由徐汇区教育局举办并全权委托民办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下简称“世外小学”)管理。康外小学从变革课程结构入手,没有完全沿用传统的分学科的课程结构,而是集合了IB国际文凭组织主题式课程的理念框架,及美国STEM综合理科课程的策略内容,在世外小学的课程经验基础上,设计了“4+1”课程结构模式——4天为分科模式,1天为主题式模式,期望以此撼动课堂的基质,改变传统课堂讲授式教学的常态,产生“多米诺链式反应”。

这“每周一天”,一至三年级分别放在了周五、周三和周四。

这一天,改变课堂教学样态,实行两位教师包班制;

这一天,没有上下课铃声,课堂时间随学生需要可长可短;

这一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及质疑探究(Unit of Inquiry)教学模式,提倡动手实践,关注探究过程和思维方式;

这一天,能力和态度成了课程的核心,知识教授切换到了外围。

要问康外小学“4+1”的前世今生如何运作,德育教导兼负责人王颖颇有发言权。因为擅长创意活动,她在康外正式对外招生前受命“4+1” 的具体落地。

虽有世外小学PYP理论基础,王颖却并没有什么可借鉴的。不说直接嫁接是否会引起康外的水土不服,素来独立的外教也没有成文供拷贝的教案材料,对于不上课的一日主题探究,此前在公办校工作16年的王颖自己都没有概念。设计稿被校长张悦颖两度退回。唱歌、朗诵、看视频做兴趣题,呈现方式也是个人表现居多……王颖设想出的活动得到了“太土了”的评价,对知识能力的培养高于对探究质疑能力的重视,角色分配也依旧以教师为主。开学前的暑假, 她在查资料、筹划活动中度过。

与世外小学的PYP类似,康外小学主题式课程也有六大线索,偏人文的“自我认识”“自我表达”“自我组织”和偏STEM+的“身边科学”“地球空间”“技术工程”。但无论是名字还是内涵,以及每个线索下的项目活动都经过了重新设计,打上了“康外”Logo。

“1”不是活动的拼拼凑凑,也不是简单地把拓展课放一天。六大线索贯穿每个年级,但每个线索在各个年级都确定不同的主题。比如,同样是“自我认识”,刚入学的一年级主题是“身体与器官”,二年级是“遗传与变异”,三年级是“情绪与管理”,四年级将升格为“差异与理解”,到五年级是模拟联合国、法庭的“权利与责任”,形成六个螺旋上升的序列。

一年级开学,小萝卜头的首个活动是将写有个人信息的胸牌交与教师,再随机拿到班内其他同学的胸牌,他们要找到手中胸牌的原主人。根据完成胸牌归位的时间给予积分,得分最高的小组在该活动中胜出。

“不同学生用到的方法截然不同,有的高声念名字认领,有的默默用照片比对。”王颖说,一年级新生在了解校园生活、熟悉同伴和教师认识同伴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个人解决问题的习惯。

“密室寻宝”原理相同,难度更高。每个学生都收到一张任务单,需要在校园内完成10项任务:去校长室找一本护导手册,去传达室看看伯伯为何一直盯着显示屏看,去食堂找一份当天的午餐菜单……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就会得到一个奖励章。在整个活动中,小组还必须遵守礼貌敲门、整齐行进、有序进出、发言顺序等规则。

在主题式课程里,支持每一个主题的目标达成的不是教科书,而是一至五年级的近360个项目。

在一年级“身体与器官”里的项目就有“玉米玉米拉出来”“牙齿蛀掉了”“怦怦跳的心脏”“胃是粉碎机”“支撑身体的骨骼”“假如我的眼睛不能看”“神奇的唾液”。

这些跨学科项目完成时间长短不一,如“神奇的唾液”,看哪些东西放在嘴里能被唾液溶化,这个项目几十分钟就能完成。而“支撑身体的骨骼”也许要再上一天,“玉米玉米拉出来”是个了解消化系统的项目,这需要花上一周。还有像“我的蛀牙”可能要观察记录一个月,看浸泡在各种液体里的蛋壳多长时间被腐蚀。

所有的项目都可以根据学生需求选择和改变,所有的项目又都需要学生开动大脑自主探究,作为协调者的教师在项目内容上有很大自由度,却不会去干涉学生。小组是主题课程关键一环,它既是合作学习、探究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学生锻炼自我的平台。按一学年六大线索计算,每个线索有Core Idea,下面还有Central Idea,它引领主题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每当新的主题单元开始,每当核心思想达成开始新线索,班内学生将重新分组。每组有各自Leader,不论是分组还是选Leader,这些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怎样推选组长,既不牵涉应试成绩体现个人素质, 也要让组员心服口服,同样是用主题活动解决。

在“森林救险”里,10种动物面临洪灾,诺亚方舟只能带走3种,你的选择是什么?为什么?能否说服其他组员形成小组结论?它反映的是语言组织、逻辑表达、协调沟通能力。换言之,学生在一学年会分到6个组,至少进行6次自我展示。在这样一次次的活动中,他们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

“别人读5天,我们的孩子学4天,完不成学业怎么办?”“这一天用来做什么?光玩就能比上5天课的效果好?”这曾是康外小学最常听到的质疑。事实证明,只要提高课堂效率,改变教学策略,不仅能完成“二期课改” 统一要求,还能达成世外、康外两套校本教材。“4+1” 实行几年以来,学业质量上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家长们终于被说服。

在世外小学多年的张悦颖一直致力于课程改革,怎样的改革才能击中核心,并产生多米诺效应的链式变革呢?那就是“课程结构的变革”。课程结构是什么?是课程体系的骨架,是各部分的配合与组织,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与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与选修、分科与主题综合、国家与校本课程的搭配,怎样的课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课程理念的价值取向。

分科和主题式完全是两种课程样态。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主题式是一种超学科的课程模式;分科课程注重知识的逻辑结构和独立性,主题式课程注重知识的丰富性和普遍联系;分科强调智力因素,主题式关注非智力因素和能力;分科的逻辑起点是知识,主题式课程起点是经验。两种课程各有利弊,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认为,主题式课程包含着更多与未来竞争的要素:它是关于积极学习的,它是关于团队与合作的,它是关于实际问题解决的;它是联系抽象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它是混合过程和内容的,它让学生快乐与能力兼备。所以即便连芬兰这样分科课程非常成功的教育乌托邦,也拟发起教育变革,废除分科模式,改用主题划分。由于课程结构的改变,接踵而来引发一系列变化。

首先引发的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康外小学主题式的一天采用教师包班制,学科界限非常模糊,完全采用质疑探究的策略,课堂“杂乱无章”。

第二个发生变化的是目标维度。主题式课程设计了四个维度目标。第一个维度是Core Idea(中轴线索);第二个维度是Practices(实践策略);第三个维度是Projects(项目内容);第四个维度是Crosscutting Concepts(横贯概念)。

主题式课程采用的是质疑探究的策略。孩子们不仅学习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还能掌握探究未知的方法, 用设计师、科学家、工程师的工作方式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在未来生存发展。比如 “技术工程”这条线索,就是希望学生能像工程师解决问题那样去搭建学习路径,那就需要有如下的策略步骤——确定问题、使用模型、调整计划、形成假设、记录并分析数据、使用数学和计算思维、构建解释、制作产品、通过证据表达主张。

既然主题式课程那么好,那为什么是“4+1”,不是“3+2”或者全部采用主题式?

一来两种课程模式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无论从课程结构还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包含分化与综合这一对基本关系才是全面合理的;二来教师队伍是关键,在长期分科模式浸润下的老师需要有时间积累理论与经验来改变已形成的稳定的业务结构,主题式课程教师培养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践式培训、样本式培训、参与式培训。

通过共同设计单元计划和项目内容,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探究式教学,项目内容一般围绕7个开放性的问题:目标是什么?使用什么资源?要探究什么?路径是什么?怎么知道?如何行动?目标完成得怎样?

教师的转变起初是艰难的,也需要大量的课堂跟踪与纠正和评估,但一旦教师入门后,它会增长出更大的效益,产生附加值,因为同一群教师行进在两种课程模式中,他们会使两种课程模式间产生强关联,趋利避害,调整优化,从物理反应走向化学反应,自主地进行课程再造,这正是被期待的。

猜你喜欢
分科探究课程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取消文理分科:听听孩子们怎样说
高中文理分科要不要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