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必达亚洲
国际学校分为三类。
第一种是外籍子女国际学校。作为最早的国际学校,只招收外籍人士,也是狭义上的国际学校;由在中国境内合法设立的外国机构、外资企业、国际组织的驻华机构和合法居留的外国人开办的国际学校,如上海美国学校、广州美国人国际学校等。外籍国际学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到现在已有110多所,大多属于非营利性质,只招收外籍人士,监管政策宽松。
第二种是公立学校国际班(部)。即开设在国内公立学校高中阶段的国际班。这种国际班又有四种办学形式,分别是:
1.招收外籍人士或国际留学生,要求学生具有外国国籍,不招收中国籍学生。
2.纳入高考招生计划的国际班,需要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审批,额定招生计划,通过中考招生,国际班的学生既有我国高中学籍,又可获得合作办学机构的高中学籍。这种国际班,一般有着很高的招生门槛,和本部的录取分数线相差不大。
3.普通高中计划外招生的国际班,不通过中考招生,没有我国高中学籍。
4.由教育培训机构举办的国际班,还有公办高中外包给培训机构举办的国际班,上课地点在公办高中校园内,但实际性质仍是培训机构所办。
目前公立学校国际班的监管政策已经收紧,2013年教育部出台的《高中阶段国际项目暂行管理办法》从招生、收费等多方面明确对各类高中国际班(部)予以规范。将国际班(部)从公办高中剥离出来,很可能会成为未来趋势。
第三种是民办国际学校。这是现阶段在中国蓬勃发展的一类国际学校,属于民办教育的范畴,这类学校以中国学生为主要招生对象,也招收外籍学生,部分或者全部采用海外课程体系、教材和考试测评。民办国际学校在1995年到2005年开始初步尝试阶段,由于在2005~2010年,公办学校国际课程项目的快速增长,导致了民办学校在国际高中阶段竞争的劣势,增速放缓。2010年后,国际学校需求旺盛,而公办学校国际班面临整顿,民办国际学校开始受到市场的关注,进入稳步增长阶段。
从国际学校开办背景来看,可以将其分为三类:房地产企业投资兴办,教育人士创办以及教育培训机构开办。
房地产企业投资国际学校往往和提升住宅区档次和定位有关。从投资角度来说,一般国际学校的土地成本占到总成本的8%~15%,如果房地产企业作为开办方,则这部分成本直接转为利润。同时,国际学校的修建和装修也可以节约很多成本。
房地产企业还有一大优势是政府关系——房地产企业与政府的良好关系对国际学校的开办和运营都有帮助。但是这类投资者往往不懂教育,缺乏运营经验,在管理团队和教学团队的招募上也非行家。
教育人士开办的国际学校和房地产企业的优劣势正好相反,教育人士一般深耕教育行业多年,具有丰富的学校运营管理经验以及教学经验,在教育资源上也有足够的优势。但是这类学校因为开办方资金相对不足,学校的硬件设施往往不尽如人意,在招生和留住学生上面临较大难题。如果创办人没有长远眼光或是不打算借助资本的力量改善和扩张,则学校发展始终被局限。
培训机构从短期培训到持续一至两年的语言培训,之后业务拓展至留学板块,提供出国留学培训项目,最终开起了国际学校进行系统化教学。这类学校的优势在于已有成规模的客户群体,只需将其转化为国际学校的生源即可。但毕竟是培训机构出身,难免在办学过程中急功近利为了考试而教而学,最终将国际学校办成了全日制的培训学校,难以对学生全面培养。
国际学校因其招生对象的特殊性以及高收费等因素,选址有别于普通义务教育学校和各类培训学校,其基本原则是选择经济条件好的地区。从目前我国国际学校分布来看,京沪国际学校数量最多,江浙和广东其次,两湖和川渝再次。
究其原因,在经济发达地区,高收入人群比例更高,家长消费能力更强,高考并不是孩子将来升学的唯一选择,因此更多家长选择国际学校。此外,在京沪等房价高企的城市,因学区房紧俏、价格高昂,孩子无法入读重点学校,这一部分家长和学生因此走上国际学校的道路。而目前,我国国际学校的市场分布非常零散,市场上缺乏足够规模的国际学校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定位对学校的后续运营至关重要,可以从学费、品牌和课程体系几个方面来判断一所国际学校的定位。
从学费来看,根据新东方网的有关信息,按照北京市综合排名前十的国际学校,对其2017年学费数额进行调查并统计,结果显示不同学校的学费价格存在差异,且同一学校的不同教育阶段学费也存在差异。
从品牌来看,品牌可以自创,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树立品牌和推广品牌,一步一个脚印地艰苦奋斗,最终得到家长、行业和社会的认可。也可以借助已有品牌,如名校、名人等,但这肯定要付出一笔不菲的代价。
从课程来看,目前很多国际学校开设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课程,由于小学和初中的课程主要是为高中打基础,自主性强,而高中课程是针对不同留学国家学校的入学要求分别设置,存在主流的课程体系。
校长作为管理一所学校的领头羊,对学校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选择对了校长可以说是成功开设国际学校的关键。
创校校长对一所国际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往往在正式招生几年前就加入国际学校参与筹备工作。合理的招生计划往往在学校开学前一两年实施,并进行多次招生宣讲和定向说明会,最终选择合适的招生数目,保证前期的生源质量。校长如同一所建筑的设计师,需要从零开始设计包括课程体系、 招生策略在内的方方面面, 制定扎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使得国际学校从前期筹备、招生宣传到后期培养有条不紊地进行。
如今国际学校迅猛发展,很多投资方随意任命校长导致管理不善的例子并不少见,而有的国际学校在短时间内将普通教师提拔为校长,“硬凑”出一套管理班子的做法更是急功近利、不可效仿。
重资产的扩张模式适用于那些资金实力非常强大的投资方,举办主体自己兴建学校的优点是比较稳定的,无论政策如何变化都不会轻易改变学校投资举办人的身份;缺点同样显而易见,现金购地建学校会占用大部分投资资金,从而导致经营资金受到挤压,重则会影响日常教学及教学效果等问题。因此重资产模式对投资方的资金实力具有很高的要求。
此外,由于是教育用地,法律规定不能商业交易或改作他用,在资本化方面会遇到一定障碍。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新民促法实施后,各地将会调整民非问题,从而有望解决一系列法律适格相关问题。
轻资产型指的是办学机构不负责硬件,尤其是校舍投入,只负责办学方面的师资、课程方面的投入。轻资产型主要有以下三种具体形式:
1.政府引进。这是目前最受办学机构欢迎的形式,和政府合作办学,由政府负责土地和校舍建设,甚至学校设备和部分教职工薪资也由政府提供。办学机构负责进行运营和管理,提供教学相关服务等。此种形式的最大缺点是门槛比较高,得有上级领导的全力支持才行。
2.地产商引进。通常为了提高地产档次,满足高端业主需求。这种模式下地产商负责校舍等硬件投入,由教育机构提供教学管理等服务。例如北京凯文学校对中泰桥梁来讲是重资产,而对引进的办学方清华附中来讲,就是轻资产;深圳的梅沙书院,办学方是深圳中学,而校舍就是由万科地产来提供的。
3.与民办学校合作。前些年时兴的民办学校,如今许多面临转型的难题,这些民办中学和民办大学在传统教育上越发失去竞争力。因此,跟这些民办学校合作的模式可以是承包国际部,或者全面收过来改成国际学校。
除了要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外,城市区位的选择也是值得考量的一个因素。以北京为例,北京的国际学校集中在朝阳、顺义和昌平,这样形成的集群效应,对招生和学校自身发展都十分有利。国际学校越集中,招生难度越小,这已经在实践中得到印证。所以,在其他城市开设国际学校,不可只考虑地价等因素而选择荒僻的郊野,最好和已有的国际学校群紧邻。
国际学校的定位会直接影响学校的运营,如果最初定位低端,后面翻身就很难,所以定位本身非常重要。定位高当然好,名利双收。但是定位需要按照实际情况来,并不是想高就能高。实际不管是定位高端、中端还是低端,需求都很大。比如有些学校定位低端,招的学生整体质量相对较差,但是规模很大,一个学校好几千学生,营利的情况非常好,切实解决了这一群体的高端教育需求。
既然投资人选择了校长,就应该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授权。有的机构,投资人明确校长的责、权、利,校长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学校得以顺利运行,投资人和校长合作共赢。而个别投资人,责任不清,总以老板自居,对校长指手画脚,胡乱指挥,最后分道扬镳,两败俱伤。国际学校建校前两年,投资方与运营方的矛盾会集中爆发,尤其是市场招生没有做好,生源出现问题的情况下,矛盾会更迅速激化。如果双方能磨合到第三年,这所学校将会相对稳定。
建楼容易,招生难。在国际学校日趋增多的今天,学校间的竞争也很激烈。拼速度,从建立到开学有的才半年时间,建楼半年没问题,招生市场半年绝对不行。尤其如果学校没有雄厚的实力和精准的市场定位,市场至少要提前一年以上正式投放。
如今的国际学校已经逐渐从高中的阶段向前延伸至小学和初中教育,但按照我国国情,想要在国内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完全采用西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注定是行不通的。同时,国内的教育理念、以学科成绩作为主要指标的教学评价体系也是和国际教育理念相冲突的,这类政策性风险不得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