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玉双
1.以“列宁、灰雀、男孩”三者关系为故事线索,透过他们的语言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体会列宁喜欢灰雀,热爱自然的情感,初步感受列宁对儿童的爱护,并受到爱护鸟类,热爱自然的熏陶。
3.比较阅读《司马光》《掌声》《灰雀》,发现写法,迁移运用。
1.出示列宁照片,请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简单地介绍一下列宁。
2.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
3.(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的图片)瞧!灰雀来为我们讲述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了,让我们热情地和它们打声招呼吧!——揭题。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怎样的灰雀吗?
5.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三只灰雀的呢?找出句子来读一读。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教师通过让学生看灰雀图片,用自己的话描述灰雀,再读课文中描写灰雀的语句,找到“相似块”,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及理解词语和恰如其分应用词语的能力。】
为了这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位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吧。
1.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列宁心里会怎样呢?
出示句子“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列宁当时的心情。
2.引导出示列宁的三句问话:
(1)“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2)“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3)“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3.引导出示孩子的三句话:
(1)“没……我没看见。”
(2)“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的!”
细细地读一读这些话,你体会到了什么?猜猜男孩当时会想些什么?
【设计意图: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有特定阅读目标、有情节的,是可以激活学生“内驱力”,使其保持浓厚兴趣往下学习的。这一环节中,教师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读列宁和男孩的对话,猜测男孩的想法,调动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1.灰雀到底到哪儿去了呢?仔细读读课文,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读文讨论:小灰雀是小男孩抓走的,又是他放回来的。
3.聚焦男孩语言,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你们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找一找,说一说。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说说他当时心理是怎么想的。你能读出男孩当时紧张的心理吗?
(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为什么他不敢讲?他在害怕些什么?谁能读好他此刻的矛盾心情?
(3)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的!”
从这儿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指导学生加强语气读出男孩知错能改的决心。
【设计意图: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心理是这篇文章最鲜明的表达特色。通过朗读、交流感悟,感受人物品质,学生的理解更深入。】
1.男孩为什么要先捉走后又放回这只灰雀呢?他对灰雀喜爱吗?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2.交流反馈:
是列宁爱鸟的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所以他坚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孩子又决定怎么做?(放鸟归林)
3.自由读课文11~13自然段。
4.小组讨论:第二天,列宁又来到那棵白桦树下,果然看到那只灰雀回来了。列宁说了什么?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
5.交流反馈:一方面体现了列宁看到灰雀回来后十分高兴,另一方面没有问男孩,是对男孩的爱护。
6.想象续编:此时,那个小男孩就站在白桦树旁,见到列宁,想象一下他会说什么呢?
【设计意图:课标强调,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使其具有一定的理解表达能力。此环节通过研读讨论、想象续编,让学生将所思所想转换成语言表达,这样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就更加清晰,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力”。】
1.对比研读,发现写法。
(1)比较前面学过的两篇课文《司马光》《掌声》和今天学的《灰雀》,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2)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3)交流反馈:这三篇文章都是通过一件事反映人物美好的品质。不同之处在于,《司马光》是通过事情的发展、人物的行为来表现司马光的机智沉着;《掌声》是通过动作的描写来表现英子的心理变化,反映人物的品质;《灰雀》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来体现小男孩的心理变化,反映男孩知错能改及列宁爱鸟更爱男孩的品质。
2.总结写法,迁移运用。
(1)你发现了吗?表现人物心理,反映人物品质,可以通过哪些方面来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
(2)小练笔:同学们回家帮爸爸妈妈(或其他亲人)做一件事,注意观察爸爸妈妈(或其他亲人)的语言、动作、神态是怎样的,然后写一段话。要通过写动作、语言、神态来表现他(她)的内心。
【设计意图:比较是思维和理解的基础。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本组三篇课文的写法进行提炼,让学生不仅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还知道课文是怎么写的,言意兼得。通过小练笔迁移训练,学用结合,化知为能。】
1.合作画思维导图,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上台展示交流思维导图。
3.根据同学的展示,交流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脑科学的研究发现,图像架构就是文本所传递的信息与读者已知信息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结构的结果。用思维导图获取阅读的知识和方法,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求同存异的多元思维训练中,让学生建构“知识树”,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序列性,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