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卫生职业学院 辽宁铁岭 112000)
辅导员工作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措施。[1]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校将辅导员职能和岗位性质泛化为一般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与班主任不分,辅导员除了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外,许多非本职工作都压到了他们的肩上,由于辅导员处于教育管理中与大学生直接接触的最后一环,因此,学生处、团委、教务部等部门的许多学生事务都由辅导员来承担。由于辅导员受到多重管理、多重考核使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因而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忽视了辅导员在学生成长中的育人工作。辅导员队伍泛化成为“保姆、消防员、灭火队、勤杂人员”的现象,由于角色定位的模糊,造成了辅导员职业声望低,辅导员工作起来自然也就无成就感可言。[2]
由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明确,职业声望低,缺乏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因此历来被看成是一项过渡性的工作。新聘的辅导员,一般干四年,辅导一届就转行成教师或到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去。只有少数辅导员任职超过四年的,有的辅导员甚至干两年就找机会转行了,因而辅导员岗位成了中转站。这种情况一方面导致了辅导员对工作缺乏热情,责任心欠缺,不能专心研究业务,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另一方面,辅导员队伍更换频繁,不利于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辅导员对学生缺乏一定程度的了解,从而影响开展工作的针对性,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学习辅导、就业指导、党团活动等工作难以正常有效地展开。
不少高校由于建校时间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建设和培养师资队伍方面,忽视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由于年轻辅导员缺乏足够的理论和政策素养及学生教育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教育体制改革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同时,无法针对大学生在新形势下所产生的学习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网络成瘾问题、恋爱问题和就业心理问题等种种复杂的现象,采取有效措施,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科学引导。
建立完善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保障机制是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提供条件,保证人员到位、资金到位。高校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在政治、工作、生活上关心和爱护辅导员,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待遇、职称、地位诸方面给予明确的认定,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保障条件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动力支撑和实现条件。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制度作保障,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各项措施便难以落到实处。长期以来,高校在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发展和待遇保障的问题上政策模糊、制度缺位,给辅导员队伍建设带来诸多消极的影响。高校只有为辅导员考虑了他们的出路,才能为实现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新模式开辟道路。
高校应实行辅导员培训制度,注重培训的系统性、长期性、实效性、多样性,对辅导员队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培训。培训形式主要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岗前培训、定期培训、专题培训、在职进修、工作交流、政策理论学习、国内外考察。培训的内容应该有所侧重,例如:岗前培训,主要是让辅导员了解工作的职责、熟悉工作环境、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和水平,迅速适应岗位工作;定期培训,主要是使辅导员根据具体的时代特征和时事形势进行工作方向和方法的调整;专题培训,主要是针对辅导员专业发展方向分批分类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打下良好的基础,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应该加入职业道德、职业伦理和情商等专题培训,因为这是目前辅导员培训中的薄弱环节。完善培训制度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对辅导员的职能进行明确划分,逐步建立与辅导员身份相匹配的职责体制和工作制度,实现辅导员从泛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向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回归。面对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新变化,辅导员已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所有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微观管理,而应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一个协调一致、多层次的学生工作系统。随着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社会化发展以及面向学生的“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咨询服务机构的充分发展,大量的学生生活管理与服务工作、学生个性化的思想沟通工作都可以从辅导员的职能中分离出去。辅导员可以摆脱长期从事管理工作的状态,重新回到对学生政治状态、思想状态的分析、研究和引导的工作重心上来,实现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
综上所述,相信通过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高校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将得到更大提高,更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在大学生成长中更能充分发挥指引者和引路人的作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必将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其本身也必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1]龚春蕾.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汪婧莉.高校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