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课”与“金课”之我见

2018-02-22 12:20李志义
中国大学教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李志义

摘 要: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把“水课”变成 “金课”,这是当前推进教学改革、加快一流本科建设的发力点。本文首先简要回答了什么是“水课”、什么是“金课”;然后,从低阶课堂、灌输课堂、封闭课堂、重知轻行、重学轻思五方面论述了“水课”之“水”,从高阶课堂、对话课堂、开放课堂、知行合一、学思结合五方面论述了“金课”之“金”;最后,从转变教学本质之观、教学理念之观和教学原则之观等教学“三观”,以及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教学“三基”两方面,论述了如何给课堂教学挤“水”添“金”、淘汰“水课”、打造“金课”。

关键词: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今年6月,在成都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提出了“四个回归”,其中之一是“回归常识”,即学生要刻苦读书,并指出: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之后,“增负”“水课”“金课”,便成了人们热议的三个词。前不久,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和《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教育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2018〕8号),明确指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随即,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出台了工作方案,提出了给大学生“增负”、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指导意见,各高校相继出台了落实这些指导意见的具体措施。综观这些指导意见和具体措施,不乏诸如提高毕业学分数、增加课程学时、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内容难度、选用高水平教材、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取消“收秋”考试等规定与要求。于是,教師、教室和教材又成了“强化”课堂教学的重点。过去曾一度努力改革的“三中心”(教师、教室和教材),难道又要回归吗?到底我们应该如何给大学生“增负”?如何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本文就此做一点探讨。

一、课堂教学之“含水量”与“含金量”

1.“水”与“金”之含量

什么是“水课”?什么是 “金课”?课程本身并没有“水不水”“金不金”之分,列入培养方案的任何一门课程,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都很重要,只是我们在教的过程中给它注了“水”或添了“金”,把它教成了“水课”或“金课”。一般而言,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存在一定的“含水量”和“含金量”。然而,当某门课程教学的“含水量”大到一定程度、“含金量”小到一定程度时,我们称之为“水课”;相反,当其“含金量”大到一定程度、“含水量”小到一定程度时,我们称之为“金课”(这里的“一定程度”,就是“水课”与“金课”的标准,本文暂不打算对标准展开讨论)。用“含水量”和“含金量”的概念,就可以将课程与教学联系起来。

2.“水”与“金”之组成

那么,何以为“水”?何以为“金”?换而言之,“水”与“金”的组成各是什么?

课堂之“水”的组成有多种多样,这里列举其中主要的五种,即:低阶课堂、灌输课堂、封闭课堂、重知轻行、重学轻思。与之相对应,可以列出课堂之“金”的五种组成:高阶课堂、对话课堂、开放课堂、知行合一、学思结合。

低阶课堂与高阶课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Bloom)将认知过程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6个层次,前三个属于低阶层次的认知,后三个属于高阶层次的认知。低阶课堂指的是低阶层次的教学(认知活动),掌握的是低阶知识,形成的是低阶思维,发展的是低阶能力;高阶课堂指的是高阶层次的教学(认知活动),掌握的是高阶知识,形成的是高阶思维,发展的是高阶能力。低阶知识主要是陈述性知识,高阶知识主要是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是关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关于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的知识和关于如何实现从已知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的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高阶能力是以高阶思维为核心的解决复杂问题或完成复杂任务的心理特征,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低阶课堂由低阶知识主宰:讲的是低阶知识,学的是低阶知识,考的是低阶知识。老师要做的是,将教材写成教案,再将教案背给学生,或者,将教材制成PPT,再将PPT念给学生;学生要做的是,聆听、理解和记忆。这样的课堂,就像是“喂食”,老师将教材上的文字先放在自己嘴里“嚼”一遍,然后“填”进学生的嘴里。这种只需“饭来张口”的课堂,就会扼杀学生自我“觅食”的高阶能力。因此,要增加课堂教学的“含金量”,必须将低阶课堂转变为高阶课堂。

灌输课堂与对话课堂。从构建主义倾向、客观主义倾向、个体受众和 群体受众四个维度,可以将课堂分为四类:群体—探究类、群体—接受类、个体—探究类和个体—接受类。灌输课堂以“群体—接受”为主要特征,它基于这样的假设:学生以同样的程度与速度接受知识。因此,老师才能用同样的标准与节奏完成讲授任务。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老师必须精心备课,对每一部分讲授内容,老师要预设一个学生接受程度的共同点,估计学生会产生什么问题,用什么方式避免这些问题等。灌输课堂难以发展高阶能力,容易变成“填鸭式”课堂,使知识主宰着课堂、老师成为知识的权威、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使教学过程成为“复制”知识的过程。对话课堂以知识的对话、思维的对话和心灵的对话为主要特征。知识的对话要求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多向交流,将老师从课堂上的“演员”转变为“导演”,将学生从课堂上的“观众”转变为“演员”,将课堂从“一言堂”变成“学习共同体”,使知识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传递、交流与互动。思维的对话要求将“句号”课堂转变为“问号”课堂。作为老师,在备课时应善于预设“问号”,讲授时应善于打开“问号”和形成新“问号”。作为学生,课前应该做好预习,为自己准备“问号”;课上应积极思考,解决原有“问号”并形成新“问号”;课后应做好复习,解决存留的“问号”。特别要强调的是,思维的对话绝不是简单提问。在课堂上老师编织一些只凭记忆就能回答的问题,不仅不能引起思考,反而会干扰学生思考。情感对话需要将知识课堂转化为情感课堂。语言是课堂中传递知识的媒介,如果用冷冰冰的语言传递硬梆梆的知识,就成了死气沉沉的知识课堂。只有倾注了感情,才能感受知识的生命,才能领悟知识的美。作为老师,需要有爱: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爱,对教学工作的爱和对莘莘学子的爱。正是这种爱,才能激发出自己的激情;正是这种激情,才能激活知识蕴含的情感、把握它的精髓、生成活生生的教学语言,并将这样的情感和精髓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知识的生命。因此,要增加课堂教学的“含金量”,必须将灌输课堂转变为对话课堂。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