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从五千年的文明史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说到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关系,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为根本,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先秦之散文、晋之书法、唐之诗歌、宋之词、元之曲,明清之小说演义乃至历朝历代脍炙人口的传统绘画,就如有土壤才能长出各种树木,结出各种果实一样。
说起中国的绘画史,可谓光辉灿烂。从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到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从明代唐伯虎的《秋风纨扇图》到清代郑板桥的《梅竹》;从近代到当代,历代画家创造了无数精美的画卷。各时代的画风,也有不同的特点:六朝以前以人物为中心;唐代山水画继隋代之后,更为蓬勃发展,趋于成熟;五代及宋代画院最盛;元、明、清山水人物并茂,集绘画之大成。这其中尤以“古代画家四祖”最为著称。通常说的“古代画家四祖”是指东晋顾恺之,南朝陆探微、张僧繇,唐代吴道子。顾凯之有“画祖”的美称,陆探微是“密体画”的创立者,张僧繇有“画龙点睛”的故事,吴道子有“百代画圣”的赞誉。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价顾恺之“自古论画者,以顾生之迹天然绝伦,评者不敢一二”。《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绘画史和绘画理论方面的“百科全书”,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关于绘画艺术的通史巨著,作者在继承发展史论结合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总结了前人有关绘画史和绘画理论的研究成果,开创了绘画通史的体例,成为中国美学思想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前无古人,这部著作也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及其理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料,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作者张彦远出生在三代相门、钟鸣鼎食的家族,他的高祖、曾祖、祖父都做过宰相。这个世宦书香之家,有着浓厚的艺术氛围,几代人都喜好书法绘画。张家同当时的皇室及其他贵族一样,承继了南朝的重鉴赏收藏的传统,精于鉴赏,擅长收藏,拥有大量的古今字画佳作,家藏书法名画多到几乎可以与皇室的收藏相媲美。张彦远对于绘画和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家庭文化氛围培养了张彦远对于绘画和书法的研究兴趣,使张彦远在书法及绘画方面,尤其是在书画理论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从前面张彦远的评价中可看出顾恺之在绘画史上的地位了。
顾恺之可说是中国画的始祖,因为中国画正式成为艺术是从顾恺之开始的。传说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才绝,说的是顾恺之既有学识又有才气。顾恺之出生在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在自然风景的熏陶与晋朝文人雅士之风的影响下,使得他对山水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据说有一次聚会,大家询问顾恺之会稽山的山和水的形状和外貌。顾恺之想了一会儿说道:“千山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葱笼,就像云兴霞蔚。”回答精到简练,一语道尽会稽山水的壮丽和秀美,俨然一幅山水画展现在人们面前,在场的人无不叫好称叹。
顾恺之青史留名,为后世称赞,更多的是他绘画水平的高超。说到画绝,不得不提到他的传世佳作《女史箴图》。《女史箴图》是根据《女史箴》创作的。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继位,史称晋惠帝。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庸皇帝,从小就不喜欢读书,整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继承了晋武帝的皇位之后,也没有收敛,大权落在皇后贾氏的手里。贾氏为人心狠手辣,荒淫无度,又十分狡诈,在她独揽大权后,朝廷中的大臣们感到十分担忧。大臣张华便搜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了九段《女史箴》,以示劝诫和警示,被当时奉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的名篇,流传甚广。“女史”是官职名,指宫廷中侍奉皇后左右、专门负责记载言行和制定宫廷中嫔妃应遵守的制度的女官,后来成为对知识妇女的尊称;“箴”是规劝、劝诫的意思。顾恺之根据《女史箴》的内容进行了绘画创作,形象地揭示了箴文的含义,所以该作品被称为《女史箴图》,中国历史上的旷世名作《女史箴图》由此问世。《女史箴图》画旁题有箴文:“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性之不猸,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意思是说,人们通常只知修饰自己的容貌,却不注重自己品德的修养,其实个人品德的修养才是至关重要的。本来箴言的内容是用来告诫宫中的女子,之后这种“修容饰性”的观念也影响到民间,民间的女子也按照《女史箴》里面所定下的“标准”来规范自己。虽然《女史箴图》来自张华的《女史箴》,但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名气要大得多,影响也更深远,这是由顾恺之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地位所决定的。《女史箴图》反映了绘画与文学作品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说明了作为一个画家,要熟悉中国文化,就必须熟悉中国文学,因为中国文学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
顾恺之画技的高妙,有两个小故事可以证明。据《晋书·顾恺之本传》记载,顾恺之曾经喜欢过一个邻家的女子,派人去说和,谁知那女子没有看上他。于是顾恺之就在墙壁上画了一幅该女子的画像,然后用钉子钉入画像中那女子的心口。不久之后,这个女子就患上了心痛的病。顾恺之趁机表达了他的爱慕之情,那个女子最后爱上了顾恺之,接受了顾恺之的请求,于是顾恺之就悄悄地将钉子拔去,女子的病情也渐渐好转了。这个看似十分荒唐的故事,也许是后人想极力表达顾恺之人物画是多么的高妙,而捏造出来的。
顾恺之擅长绘画,描摹刻画得十分精妙,他每次画完人像后,好长时间都不画眼睛。有人問他为什么画人像都不画眼睛,他回答说:“人的四肢体态美与丑,与一幅画是否传神没有多大关系,关键是在眼睛中。”顾恺之认为眼睛的神采是一个人内心情感的标志, 他画人物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画人物的眼睛独具神韵,能达到传神的效果。有一次,他想给曾任荆州刺史的殷仲堪画像,殷仲堪一只眼睛有毛病,便委婉地拒绝了顾恺之。顾恺之看出了他心里的顾虑,于是说:“我有办法。待把你的眼睛画好后,再用飞白的笔法轻轻带过,就像轻云蔽月一样,岂不很美!”殷仲堪听后便欣然答应了。“飞白”是书画创作的一种手法,即在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给人以飞动之感。这样,殷仲堪的眼睛看上去就有了“飞白拂其上,使如轻云之蔽日”的效果。
据《历代名画记》记载,东晋兴宁二年(公元364年),京城建业城外要兴建瓦官寺,寺中的主事和尚们到处化缘,士大夫和富商捐的银两总共才十万钱。当时只有二十岁的顾恺之说自己可以捐出百万钱。对他的话,主事眼里流露出怀疑的目光,和尚们也都认为他是在说大话。顾恺之对主事说,只要在庙里留一堵粉墙让他作画,银两就不成问题。随后他就将自己的行李搬到了瓦官寺,关起门一画就是一个多月。画像完成了,却是一幅没有眼睛的维摩诘像。到了开庙门的头一天,顾恺之对和尚们说,你们去对众人说,明天顾恺之要来点眼睛,到时来观看的人要收取银两。第二天,瓦官寺里挤满了人,都是来看顾恺之是怎么点眼睛的。只见顾恺之提起笔点上眼珠,画面上的维摩诘像顿时活了一样,变得神采奕奕,光彩照人,满寺生辉。一旁观看的善男信女们赞叹不止,没多大工夫,就捐足了一百万钱。
在绘画史上,与顾恺之有着点睛之妙的还有一个人,就是“六朝四大家”与“古代画家四祖”之一的张僧繇。《历代名画记》中“张、吴之妙,笔才一二,像已应焉”,这里的“张”指的就是张僧繇。在四祖中,张僧繇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是对隋唐绘画影响最大的画家。他善画山水、人物、佛像,在当时很有名气,他的“画龙点睛”传说颇为脍炙人口,这个传说故事就记载在《历代名画记》里。据说,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命人修建了很多寺庙,用来供奉佛像。有一天,梁武帝找来张僧繇,说金陵的安乐寺修好了,要他在寺的墙壁上画四条龙。三天后,四条栩栩如生的龙就画好了。每条龙都画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简直就像真龙一样,许多香客和游人纷纷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太好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看,发现画的龙都没眼睛。有人就问张僧繇,画龙为什么都不画眼睛?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它们就都飞走了。听了这话,在场的人谁都不相信,“简直太荒唐了,这怎么可能呢?”有个僧人说道。是啊,画在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这时有人就说,“你编出来这样的话是骗人的吧?那你就画上眼睛,看看龙到底能不能飞走!”众人一听这话,纷纷要求张僧繇给龙画上眼睛。见众人这样说,张僧繇只好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刚点完,只听得“轰隆”一声响,突然间安乐寺外金光闪耀,紧接着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电闪雷鸣,霎时间,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腾云驾雾钻入云霄,一转眼,不见了踪影。过了一会儿,云开雾散,人们惊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两条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于是乎,安乐寺的墙壁上就只剩下两条龙了。
这一传说虽夸张得近于荒诞,但足以说明了张僧繇作画的技艺是多么的高超,张僧繇以他那画龙点睛的神笔,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中占据着光辉的一页。《历代名画记》卷二《论师资传授南北时代》中说,隋唐很多著名的画家都追随张僧繇,画圣吴道子与雕塑家杨惠之都传承了他的风格,百代画圣的吴道子被公认为师自张僧繇,有唐代歌谣为证:“道子画,惠之塑,传得僧砾神笔路”。
到了唐朝,又出了个更有名望的画家吴道子,集绘画、书法大成于一身。他的山水、佛像画闻名当时,且写得一手好字。由于他能“穷丹青之妙”,在画坛上颇有名气,被唐玄宗召到京都长安,入内供奉,命他“非有诏不得画”。吴道子入内供奉之后,多在宫中作画,有时也随从玄宗巡游各地。
有关吴道子绘画的传说很多。一天,唐玄宗忽然想起四川嘉陵江山清水秀,妙趣横生,就命吴道子去嘉陵江写生。到了嘉陵江,吴道子纵目远眺,一幕一景铭记心中。当吴道子饱览嘉陵江秀丽风光后回到长安,唐玄宗问他绘画的情况时,他回答说:“臣无粉本,并记在心。”唐玄宗命他在大同殿的墙壁上画下嘉陵江景。吴道子凝神挥笔,仅一天就画出了巨幅嘉陵江图,“嘉陵江三百余里”,风光旖旎跃然纸上。在此之前,唐玄宗曾叫素有“国朝山水第一”之称的李思训画同样的内容,李思训擅长山水画,虽然画得也十分奇妙,却“数月方毕”。唐玄宗看了两幅画,啧啧称赞,颇为感慨地说:“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玄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吴道子作画不是将嘉陵江山水作表面罗列,而是把握住嘉陵江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引人入胜的境界,即把这一带的山川壮美与自然特色作了高度的概括。由此可见吴道子技法的高超與娴熟。
吴道子一生为寺院画壁画三百多幅,传说他在描绘壁画中佛头顶上的圆光时,不用尺规,挥笔而成。在龙兴寺作画的时候,观看者围得水泄不通。有一个景云寺的老僧曾这样说:“吴先生画成这个寺院的《地狱图》后,京都的人都来观看。看后都惧怕死后进到地狱中受到惩罚而修善行,两市的屠夫商贩都不卖鱼肉了,怕因为杀生而获罪。”到后来屠夫和渔人都为之改业,长安几乎断屠,他画的地狱变相图,不画鬼怪而阴森逼人,相传看过这幅画后改过自新、弃恶从善的大有人在,其艺术效果如此惊人,足见吴道子在佛画艺术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宋代赵佶的《宣和画谱》中评价这三个画家时,有“顾(顾恺之)冠于前,张(张僧繇)绝于后,而道子(吴道子)乃兼有之”之语,认为顾恺之的画其成就超越前人,张僧繇的画其成就后人莫及,而吴道子则兼两人的长处。这就是成语“空前绝后”的出处。“空前绝后”意思是以前不曾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形容超绝古今,独一无二。也作“光前绝后”。